-
公开(公告)号:CN115833407B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211707295.7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自解耦线圈实现互操作性的无线充电系统,所述自解耦线圈由发射线圈A、发射线圈B和发射线圈C构成,发射线圈A包括绕组LAA、绕组LAB和绕组LAC,发射线圈B包括绕组LBB和绕组LBC,发射线圈C包括绕组LCC和绕组LCB,绕组LAA、绕组LBB和绕组LCC呈品字形设置且绕组LAA设置于绕组LBB和LCC的上侧,绕组LAB嵌套于绕组LBB内侧,绕组LCB嵌套于绕组LAB内侧,绕组LAC嵌套于绕组LCC内侧,绕组LBC嵌套于绕组LAC内侧;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拓扑结构通过切换三个桥臂的输出来切换工作模式,达到对单极性线圈、沿X方向的双极型线圈和沿Y方向的双极型线圈的兼容,从而实现对不同接收线圈的互操作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41597B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211160416.0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耦合结构的模块化堆叠方法,所述方法以多个磁耦合模块按辐射形状分布或直线排列分布进行堆叠,以提升磁耦合模块内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所述接收线圈、发射线圈相互平行且朝向相同,且均包括缠于磁芯表面的扁平螺线管线圈;多个磁耦合模块按辐射形状在同一水平面内堆叠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耦合结构时,多个磁耦合模块的磁场方向均指向辐射原点;多个磁耦合模块按直线排列分布在同一水平面内堆叠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耦合结构时,多个磁耦合模块首尾相邻且磁场方向相同;本发明能通过多模块堆叠来提升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耦合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5441597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160416.0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耦合结构的模块化堆叠方法,所述方法以多个磁耦合模块按辐射形状分布或直线排列分布进行堆叠,以提升磁耦合模块内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所述接收线圈、发射线圈相互平行且朝向相同,且均包括缠于磁芯表面的扁平螺线管线圈;多个磁耦合模块按辐射形状在同一水平面内堆叠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耦合结构时,多个磁耦合模块的磁场方向均指向辐射原点;多个磁耦合模块按直线排列分布在同一水平面内堆叠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耦合结构时,多个磁耦合模块首尾相邻且磁场方向相同;本发明能通过多模块堆叠来提升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耦合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4678964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388954.9
申请日:2022-04-1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结构的多绕组无线充电系统及实现恒压恒流充电的方法。通过控制逆变器开关管的开通关断以及继电器的开关,可以选择不同的供电线圈以及不同的补偿拓扑,从而实现不同场合下最优负载的匹配和恒压恒流模式的切换,并具有一定的抗偏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852210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1155494.7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拓宽无线充电系统充电区域的立体线圈结构,包括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对向设置于发射线圈上方,所述发射线圈在长边的左、右两端分别向下延伸一段弯折线圈,形成立体线圈结构。该结构有利于提高线圈结构的抗偏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21526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036703.9
申请日:2023-01-1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和辅助电源系统的集成系统,包括地面侧系统和汽车侧系统,所述地面侧系统包括整流器、高频逆变器、地面侧补偿网络和发射线圈,所述汽车侧系统包括接收线圈、汽车侧补偿网络、第一有源整流器、高压电池、变压器、第二有源整流器和低压电池;所述整流器连接电网,所述整流器经高频逆变器、地面侧补偿网络连接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通过磁场耦合以传递能量;所述接收线圈连接汽车侧补偿网络,所述汽车侧补偿网络同时连接第一有源整流器和变压器,所述第一有源整流器连接高压电池,所述变压器经第二有源整流器连接低压电池。该集成系统结构简单,占用车辆体积小,且提高了功率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972933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257966.4
申请日:2022-10-1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B60L53/124 , H02J50/6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结构。考虑在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由于发射端和接收端没有直接的物理接触,导致两者之间的充电区域往往会有金属异物的进入。相比于原有的方案,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实现了检测线圈和发射线圈的解耦,从而消除了对无线充电能量传输的影响,并且在检测线圈的各个位置上,均取得了一个较大的检测线圈自感变化率,从而获得优异的金属异物检测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833407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1707295.7
申请日:2022-12-2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自解耦线圈实现互操作性的无线充电系统,所述自解耦线圈由发射线圈A、发射线圈B和发射线圈C构成,发射线圈A包括绕组LAA、绕组LAB和绕组LAC,发射线圈B包括绕组LBB和绕组LBC,发射线圈C包括绕组LCC和绕组LCB,绕组LAA、绕组LBB和绕组LCC呈品字形设置且绕组LAA设置于绕组LBB和LCC的上侧,绕组LAB嵌套于绕组LBB内侧,绕组LCB嵌套于绕组LAB内侧,绕组LAC嵌套于绕组LCC内侧,绕组LBC嵌套于绕组LAC内侧;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拓扑结构通过切换三个桥臂的输出来切换工作模式,达到对单极性线圈、沿X方向的双极型线圈和沿Y方向的双极型线圈的兼容,从而实现对不同接收线圈的互操作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475292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641025.6
申请日:2021-12-3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和车载充电系统的集成结构,将车载充电系统的变压器替换为:电网侧的车载充电发射线圈和电池侧的车载充电接收线圈,并与地面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两两构成耦合。通过复用部分功率变换环节,可以提高充电系统的功率密度和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570628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110017634.8
申请日:2021-01-0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有完整伺服驱动系统的冲压铆钉机及其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伺服电机、丝杆机构、缸体、受压平台、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丝杆机构将伺服电机输出轴的转动转换为缸体中的冲头的直线运动;所述受压平台位于冲头的直线运动路径上;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受压平台底部;所述伺服电机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构成电气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作为伺服电机工作状态的触发开关。其在冲压铆钉时,由闭环伺服驱动系统控制铆接,保证了铆接的效率和精确的控制冲压的铆钉长度,从而保证稳定铆接和铆接的质量,并且可以生成压力随铆钉长度的变化曲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