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防治液化的离岸式桶型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01435A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810008469.8

    申请日:2018-0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防治液化的离岸式桶型基础及其施工方法,该离岸式桶型基础包括基础主体和自动化液化防治系统;离岸式桶型基础主体包括外桶、排水板、内桶、对拉螺栓和排水板密封顶盖;自动化液化防治系统包括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排水管接口、传感器接口面板、采集仪、报警器和水泵;当采集仪采集到的离岸式桶型基础周边海床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超过海床液化预警值时,警报器报警并自动启动水泵抽水,及时降低离岸式桶型基础周边海床土体中孔隙水压力,排除海床液化风险。本发明采用吸力筒技术,无需开挖下沉安装离岸式桶型基础,直接在海床或河床中形成离岸式桶型基础,实现了离岸式桶型基础的快速安全施工,节约了施工成本和工期。

    一种模拟盾构分段式开挖的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198931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749309.X

    申请日:2016-08-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拟盾构分段式开挖的试验装置,包括若干个单位盾构机依次连接而成,每个单位盾构机均包括驱动控制单元、两个旋转收缩机构和外框架,所述驱动控制单元包括三个驱动电机,以及在每个驱动电机前端连接蜗轮螺杆、后端连接导线;三个驱动电机通过电机固定件分别等间距固定环绕在主轴中央;外框架是八个弧形片依次连接组成,在相邻两个弧形片之间分别通过固定片连接,且相邻两个弧形片之间保持有活动间隙;在主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旋转收缩机构,本发明采用驱动电机与齿轮控制旋转收缩幅度,旋转收缩易于控制且稳定,可先收缩后扩张,完全模拟盾构机开挖土体损失的过程。

    一种塑料套管能源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1669B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1910178582.5

    申请日:2019-03-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塑料套管能源桩结构,包括塑料套管桩、热交换管、总供水管、总出水管、供水支管、出水支管、泵机和地源热泵机组;塑料套管桩顶部设置盖板,塑料套管桩底部设置预制桩尖,塑料套管桩桩身外圈为塑料套管,塑料套管内部设置钢筋笼并灌注有混凝土,塑料套管外部固定有热交换管;热交换管均匀分布在塑料套管桩桩身表面,热交换管顶部穿过盖板内预留小孔后分别与供水支管或出水支管同程连接;供水支管和出水支管横向设置在路基内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塑料套管与沉管之间的环向空隙进行热交换管的铺设,对热交换管形成保护,避免沉管过程或灌注混凝土过程中碰撞热交换管,对其形成变形、弯折或渗漏破坏。

    一种由浅埋隧道横穿引起的地下管线沉降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82473A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2010090322.5

    申请日:2020-02-1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由浅埋隧道横穿引起的地下管线沉降预测方法,包括:根据浅埋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Peck曲线分布,获得浅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形式和范围;根据所述地表沉降曲线形式和范围,得到隧道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从而获得地面超载传递至地下管线的竖向荷载;根据所述竖向荷载,获得地下管线的竖向沉降。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根据隧道开挖断面、隧道埋深、土质情况、管线的尺寸和材质参数等技术数据,比较精准地预测浅埋隧道横向穿越的地下管线沉降分布曲线,这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和地下设施的安全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种不同深度处饱和黏土试样的制备装置及其孔隙水类型和含量的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82182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399613.X

    申请日:2019-05-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同深度处饱和黏土试样的制备装置及其孔隙水类型和含量的测定方法,该制备装置包括试样模具、试样加载室和竖向加载装置;将试样模具和试样加载室侧壁分别通过模具槽和安装槽安装在试样加载室底座上;试样模具内部从下至上设有第一透水石、第一滤纸、黏土试样、第二滤纸、第二透水石、试样加载室顶盖;试样加载室安装在竖向加载装置上;本发明根据黏土类型和模拟埋深的不同调整试样模具尺寸,可用于各类埋深条件下不同类型的黏土制样;本发明将半幅点经验判断法应用于黏土孔隙水类型的判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简便快速地测定不同深度处黏土试样中孔隙水的类型及含量,有效地节约了试验时间,方便进行大量验证性、探索性的试验。

    地面出入式盾构施工引起地下管线弯矩及应变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50618B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610615697.2

    申请日:2016-07-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面出入式盾构施工引起地下管线弯矩及应变的计算方法,基于盾构法隧道统一土体移动模型三维解,提出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施工中,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垂直变形计算公式;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结合土体垂直变形计算公式,推导出地面出入式盾构施工引起地下管线弯矩及应变计算公式。本专利通过理论公式,对实际地面出入式盾构施工中对邻近地下管线所受弯矩和应变大小进行预测,对工程具有预防、指导作用,并且为今后有关地面出入式盾构施工对邻近管线影响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

    一种上跨既有隧道的防基坑隆起的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51642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939307.6

    申请日:2018-08-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17/02 E02D1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跨既有隧道的防基坑隆起的加固结构,包括水泥搅拌桩墙、预埋钢管、钢绞线a、钢绞线b、同轴组合滑轮、单滑轮、底层盖板a、底层盖板b、吊钩、预留孔道、仰拱梁、支架和H型钢;基坑上跨既有的隧道结构,基坑内壁设置水泥搅拌桩墙进行支护;基坑底部铺设底层盖板a和底层盖板b,底层盖板a和底层盖板b通过上企口和下企口相互拼接并采用螺栓进行加固,盖板两侧通过固定端插头插入到水泥搅拌桩墙上凿设的槽口内进行固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拼装式盖板设计灵活,施工操作简单高效;零部件快速安装,现场实现快速反压;加固结构设计合理,安全稳定;提供动态安全储备,施工质量易保证;钢材可实现回收再利用,降低造价。

    一种沉井基础的免开挖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77816A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810008032.4

    申请日:2018-0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井基础的免开挖施工方法,在沉井底部、沉井刃脚上方设置用于支撑吸力筒的环形圈梁。本发明适用于地下水位接近地面的软土地区的沉井基础施工,也适用于水域的沉井基础施工;采用吸力筒技术安装沉井,无需开挖下沉安装沉井,直接在原地基中形成沉井基础,实现了沉井基础的免开挖快速施工,避免了传统沉井边开挖边下沉技术常见的工程问题。投掷的块石具有压实沉井刃脚的作用,与注浆体共同作用改良了回填土的性质,增加了沉井基础的自重,更有利于提高沉井基础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沉井基础内的回填土直接通过投掷块石、注浆和搅拌桩加固的方法进行回填土改良处理,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施工成本、安全可靠。

    一种地面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变形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61780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61193.7

    申请日:2016-1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11/083 E21D11/10 E21F17/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面堆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变形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隧道盾构的隧道管片内均匀布设隧道变形监测点,基于变形监测数据监测当前隧道变形状态;步骤2)在待修复隧道断面两侧分别施作隔离桩,限制隧道周围土体沿隧道横断面方向的位移变形;步骤3)在工程条件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先卸载部分隧道上方土体,以使隧道修复更容易完成;步骤4)在隧道径向两侧端的隧道管片上的螺丝栓位置处安装钢绞线Ⅰ后,采用四根钢绞线Ⅱ连接形成一结点后与一根钢绞线Ⅲ相连,且在该钢绞线Ⅲ与张拉设备相连;通过张拉装置在隧道内部张拉隧道两侧来恢复隧道的变形。采用专利方法,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在隧道盾构隧道变形修复中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一种限制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加固地基的临时地基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87942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615613.5

    申请日:2016-07-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限制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加固地基的临时地基处理方法,不排水地基结构包括硬质隔水垫层、止水帷幕、不透水层和饱和软黏土层,硬质隔水垫层铺设在地基表面上,饱和软黏土层夹设于硬质隔水垫层和不透水层之间,其中:硬质隔水垫层位于饱和软黏土层的上端面,不透水层位于饱和软黏土层的下端面;止水帷幕包裹在饱和软黏土层的侧端面;用土体中孔隙水压力来承受上部荷载,将原本地基处理中黏土渗透系数小这一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利用黏土中较高的孔隙水渗透压力平衡附加应力。地基功能完成后可回收工程材料,恢复自然原貌,相比现有的地基处理方法该地基处理设想工期更短,更加绿色环保。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