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46943B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977537.8
申请日:2022-08-16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水质探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质探测方法、装置、系统以及存储介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水质监测的过程中监测时间长、监测效率低的问题。水质探测系统包括光源、透光管、第一光谱辐射计和第二光谱辐射计;通过获取光源在定标方向上的第一辐射亮度值以及在测量方向上的第二辐射亮度值;进一步确定所述测量方向上待测水体的第一光束衰减系数;通过所述第一光束衰减系数与待测水质参数的关系模型,可实现确定通过所述透光管内待测水体的待测水质参数,所述待测水质参数是确定的,缩短水质监测的时间,提高水质监测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349154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210040873.X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水体治理设备及方法,其中设备本体中设有载体填料,载体填料下方设有曝气组件,进水口位于设备本体侧面下端,且低于出水口,设备本体内靠近进水口一端依次设有上行折流板和下行折流板,出水口低于上行折流板顶部最高点;水流经下行折流板底部后经载体填料从出水口排出;设备本体顶部设有盖板,盖板位于载体填料上方;进水口设有电磁阀。本发明在缓流河道中原位设置,不占用河岸空间,水路的实现不消耗额外动力,不需要人员值守;电磁阀常开,仅在河道泄洪时关闭,可保护设备同时不影响泄洪;本发明可低成本高效治理河道水体。
-
公开(公告)号:CN106971076A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710200998.3
申请日:2017-03-3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9/00 , G06F2219/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流水质监测数据序列加密方法,首先通过LOADEST模型优选出污染物通量与流量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高频次的流量监测数据预估出初次加密的水质序列,将流量过程的波动特性通过回归方程传递给水质过程,从而弥补线性插补法不能刻画水质变化过程波动特性的不足;再通过卡尔曼滤波校正模型对初次加密的水质序列进行校正,将水质实测值与基于LOADEST模型的水质预估值进行数据同化,因而可有效减小最终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从而弥补相关模型插补法误差较大的不足;最终获得的水质加密数据序列既能刻画出2个实测点之间水质过程的波动变化特性,同时也能有效减小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弥补了现有方法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991846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413230.9
申请日:2025-04-03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30/27 , G06N5/022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大语言模型推理的河网水动力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属于水文建模与人工智能交叉技术领域,包括:对原始DEM数据进行填洼,计算水流方向矩阵;迭代计算分析最佳汇流累积量,提取河网栅格;通过指定输出河网的级别的指令,输出指定级别的河网栅格;将所述河网栅格编码为自然语言描述的格式训练大语言模型;通过大语言模型解析河道空间分布,生成包含节点与有向边的拓扑结构图;通过大语言模型识别水利工程,生成水利工程对象及其位置信息;该基于大语言模型推理的河网水动力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法依赖人工干预、建模效率低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64995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510173815.8
申请日:2025-02-18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探测的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通量监测方法,涉及水环境参数通量监测技术领域,一定程度上方便获取待检测水域的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通量数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中将按照短时间间隔获取的待检测水域水体的光谱数据作为输入参数,利用修正后的第一函数,得到短时间间隔的待检测水域水体的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综合短时间间隔获取的待检测水域水体的水环境物理数据,利用修正后的第二函数,获得短时间间隔的待检测水域水体的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基于待检测水域短时间间隔的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与流量数据,构建关于时间的积分,得到短时间间隔的待检测水域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通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068343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545380.7
申请日:2024-11-01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V20/10 , G06V20/13 , G06V10/762 , G06F18/2433 , G06F18/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InSAR监测数据的大坝表面变形态势聚类分析方法,包括S1搭建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库模块、数据分区模块和诊断分析模块;S2数据分区模块根据收到的监测数据,分析各测点监测数据的变化特征,并根据变化特征对大坝表面变形态势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具有不同变形态势的区域;S3诊断分析模块计算各区域测点云参数值,判断同一区域的云参数中分布密度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并标记离群点为异常测点。本发明针对时序InSAR海量监测数据特点,以大坝表面变形InSAR监测数据为例提出针对性的高效诊断分析方法,全面快速掌握大坝变形态势,对类似的多测点监测数据分析具有适应性及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068343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545380.7
申请日:2024-11-01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V20/10 , G06V20/13 , G06V10/762 , G06F18/2433 , G06F18/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InSAR监测数据的大坝表面变形态势聚类分析方法,包括S1搭建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库模块、数据分区模块和诊断分析模块;S2数据分区模块根据收到的监测数据,分析各测点监测数据的变化特征,并根据变化特征对大坝表面变形态势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具有不同变形态势的区域;S3诊断分析模块计算各区域测点云参数值,判断同一区域的云参数中分布密度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并标记离群点为异常测点。本发明针对时序InSAR海量监测数据特点,以大坝表面变形InSAR监测数据为例提出针对性的高效诊断分析方法,全面快速掌握大坝变形态势,对类似的多测点监测数据分析具有适应性及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520818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953912.4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17/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植被垂直结构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计算方法,本发明涉及水利技术领域,解决现有以植被投影盖度为基础的植被因子参数并未有效呈现植被垂直结构特征,往往导致植被水土保持效益较大评估误差,尚未建立能有效反映植被减水减沙效益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植被垂直结构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计算方法,采用机载激光雷达、CT扫描和径流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考虑植被林冠层、灌木层、草被层、枯枝落叶层、根系层和结构层次高度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该植被因子指数可综合反映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比传统的植被因子指数更能有效反映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17993495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245453.4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学习结合传统机理模型构建行洪安全知识图谱的方法及系统,涉及水文预报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圣维南方程组构建一维水动力模型,模拟计算各种上下游组合工况下河道水文情势变化;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效的代理模型,建立行洪量阈值与下游水位/潮位、泄洪时间、控制水位等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实现对河道关键控制断面的水位预报;根据流域防洪要求,计算不同下游水位/潮位条件和关键控制断面各防洪标准控制水位下的上游行洪量安全阈值,构建高精度行洪安全知识图谱。通过本发明,可以为流域防洪联合调度提供技术支撑,最大程度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581691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410017144.1
申请日:2024-01-0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A01C2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理坡耕地面源污染的非均匀施肥方法,包括:根据目标治理区坡度大小确定耕作作物种类及施肥间距;将目标治理区划分为若干相同规格的田块,根据田块的坡度确定坡长,将每个田块划分为坡脚、坡中和坡顶三个坡位;根据各田块的土壤养分本底值确定相应田块坡顶的施肥量;在目标治理区各田块施肥,坡顶、坡中和坡脚肥料施用量按比例递减;在各田块低处收集下雨后产生的地表径流水样,对收集的水样进行污染物指标的测定,得到面源污染结果;在坡耕地上作物的果实收获后,测定计算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并获取非均匀施肥下的作物产出。本发明能够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坡耕地面源污染,且具有低成本优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