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368410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23743.3
申请日:2020-02-2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河网水沙二维有限控制体积的预测方法,本发明的计算步骤如下:优化网格单元设置;选用Osher格式来计算斜底跨单元界面的法向水流数值通量向量;将斜底跨单元界面的法向水流数值通量向量与单元界面的含沙量相乘,得到单元界面处的泥沙数值通量,代入有限控制体积水沙离散方程组中,本发明的有限控制体积计算的预测方法具有方法简单,易于移植,稳定性好、运行效率提高等显著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6971076B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710200998.3
申请日:2017-03-3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流水质监测数据序列加密方法,首先通过LOADEST模型优选出污染物通量与流量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高频次的流量监测数据预估出初次加密的水质序列,将流量过程的波动特性通过回归方程传递给水质过程,从而弥补线性插补法不能刻画水质变化过程波动特性的不足;再通过卡尔曼滤波校正模型对初次加密的水质序列进行校正,将水质实测值与基于LOADEST模型的水质预估值进行数据同化,因而可有效减小最终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从而弥补相关模型插补法误差较大的不足;最终获得的水质加密数据序列既能刻画出2个实测点之间水质过程的波动变化特性,同时也能有效减小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弥补了现有方法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947458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510068096.3
申请日:2025-01-16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面源污染分析管理技术领域,其具体地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农业污染源入水体负荷量核算方法,其基于待研究区域的多种基础数据计算出多个维度的污染物影响因子之后,进一步引入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各个污染物影响因子的属性描述和数值进行语义嵌入编码,以实现对各个污染物影响因子的深度理解,接着,通过对各个污染物影响因子进行语义关联交互分析,挖掘出污染物影响因子间的因果联系和协同效应,以此来更准确地估计入水体系数,实现对农业污染源入水体负荷量的精确核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综合考虑多种污染物入水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影响,提升农业污染源入水体负荷量的核算精度,为污染治理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7274301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387626.6
申请日:2017-05-2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50/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水总量红线考核标准制定方法,首先,收集被考核行政区在1956~2000年降水条件下的灌溉定额,以及考核年份年降水量和用水总量;然后利用灌溉需水满足率的丰枯变化反映灌溉用水保证程度丰枯变化,并建立了不同来水频率下灌溉需水满足率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灌溉定额丰枯变化,提出了灌溉用水考核标准折算系数确定方法;接着由折算系数乘以灌溉用水控制目标,确定灌溉用水考核标准,再加上其他行业用水控制目标,得到定用水总量红线的考核标准,最终利用该标准对用水总量红线控制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
公开(公告)号:CN106971076A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710200998.3
申请日:2017-03-3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9/00 , G06F2219/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流水质监测数据序列加密方法,首先通过LOADEST模型优选出污染物通量与流量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高频次的流量监测数据预估出初次加密的水质序列,将流量过程的波动特性通过回归方程传递给水质过程,从而弥补线性插补法不能刻画水质变化过程波动特性的不足;再通过卡尔曼滤波校正模型对初次加密的水质序列进行校正,将水质实测值与基于LOADEST模型的水质预估值进行数据同化,因而可有效减小最终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从而弥补相关模型插补法误差较大的不足;最终获得的水质加密数据序列既能刻画出2个实测点之间水质过程的波动变化特性,同时也能有效减小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弥补了现有方法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9989995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482022.4
申请日:2025-04-1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大语言模型智能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的方法及系统,涉及人工智能与水利数值模拟技术领域,包括区域块智能划分模块,用于通过大语言模型LLM解析地理信息数据,识别地形特征与工程设施,划分区域块;自适应网格生成模块,用于设置不同网格类型,并根据不同分区,动态设置网格密度;地形插值优化模块,用于基于水位-库容关系验证结果,选择插值算法计算网格单元地形,求解最优网格地形,并检验标记高程异常突变网格单元;二维水动力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将网格与时序数据按目标二维水动力模型格式要求输出配置文件,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本发明有效解决依赖人工经验,剖分网格耗时长和调整繁琐的问题,实现一体化智能建模。
-
公开(公告)号:CN119474588B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510068096.3
申请日:2025-01-16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面源污染分析管理技术领域,其具体地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农业污染源入水体负荷量核算方法,其基于待研究区域的多种基础数据计算出多个维度的污染物影响因子之后,进一步引入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各个污染物影响因子的属性描述和数值进行语义嵌入编码,以实现对各个污染物影响因子的深度理解,接着,通过对各个污染物影响因子进行语义关联交互分析,挖掘出污染物影响因子间的因果联系和协同效应,以此来更准确地估计入水体系数,实现对农业污染源入水体负荷量的精确核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综合考虑多种污染物入水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影响,提升农业污染源入水体负荷量的核算精度,为污染治理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993495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245453.4
申请日:2024-03-0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学习结合传统机理模型构建行洪安全知识图谱的方法及系统,涉及水文预报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圣维南方程组构建一维水动力模型,模拟计算各种上下游组合工况下河道水文情势变化;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效的代理模型,建立行洪量阈值与下游水位/潮位、泄洪时间、控制水位等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实现对河道关键控制断面的水位预报;根据流域防洪要求,计算不同下游水位/潮位条件和关键控制断面各防洪标准控制水位下的上游行洪量安全阈值,构建高精度行洪安全知识图谱。通过本发明,可以为流域防洪联合调度提供技术支撑,最大程度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368410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010123743.3
申请日:2020-02-2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河网水沙二维有限控制体积的预测方法,本发明的计算步骤如下:优化网格单元设置;选用Osher格式来计算斜底跨单元界面的法向水流数值通量向量;将斜底跨单元界面的法向水流数值通量向量与单元界面的含沙量相乘,得到单元界面处的泥沙数值通量,代入有限控制体积水沙离散方程组中,本发明的有限控制体积计算的预测方法具有方法简单,易于移植,稳定性好、运行效率提高等显著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0078201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354273.9
申请日:2019-04-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南京师范大学
IPC: C02F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式水体内源污染生态消除系统,布置于水体内,包括底栖动物围隔和内源污染物处理装置,所述底栖动物围隔包括部分埋设在水体底质上的矩形管,矩形管上表面不密封;底栖动物围隔内投放有具有扰动能力的底栖动物;内源污染物处理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及载有微生物的填料介质,填料介质固定在固定部件上;内源污染物处理装置位于底栖动物围隔的下游上方空间。本发明充分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不破坏河流或湖泊底质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内源污染物的去除,同时考虑了污染物的降解过程,逐渐从根本上消除内源污染。本发明所使用的生物技术可节省成本,工程操作简单、作业量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