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容量储氢材料Zn(BH4)2·2NH3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11669B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010153447.4

    申请日:2010-04-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3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氢气存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容量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为储氢材料为Zn(BH4)2·2NH3,或者以Zn(BH4)2·2NH3为主要成份的复合材料,具备优良的放氢性能,该材料加热至90℃-300℃可获得高纯氢气。该储氢材料可由锌盐二氨络合物与硼氢化物以Zn2+∶BH4-摩尔比1∶2混合物在惰性气体中研磨或球磨制得。

    一种高效低温储氨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96020B

    公开(公告)日:2012-01-18

    申请号:CN200910197860.8

    申请日:2009-10-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化合物制备及气体存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低温储氨材料的制备方法。将氨基硼烷置于密闭容器中,抽真空,在0-4℃温度下,与氨接触,在0-4℃温度下保持30-60分钟,制备得到所需产物;根据氨压的不同调节产物的含氨量,0℃时含氨量与氨压的关系为:n=0.1X3-0.7X2+2.1X-0.2.,其中X为氨压,单位为bar,n为每摩尔氨基硼烷吸氨个数。制备得到氨基硼烷氨络合物NH3BH3(NH3)n(n=1-3);氨基硼烷吸放氨完全可逆,用其存储氨气,最大储氨量可达62.4wt.%,室温供气压力2.0bar左右。本发明氨基硼烷储氨量大(氨基硼烷最高储氨量可达76.7wt.%),室温供氨压力适中,吸放氨完全可逆。

    一种制备LiBH4·xNH3化合物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46727B

    公开(公告)日:2011-12-21

    申请号:CN200810204191.8

    申请日:2008-12-08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艺简单的新型轻金属氨络合物-纯LiBH4·xNH3(3≥x>0)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在无水无氧的气氛下,使NH3与纯LiBH4或其溶液接触反应,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备或对产物进行处理,制备不同x值的LiBH4·xNH3。本发明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合成方便;工艺对设备要求不高,易于实现的显著优点,本发明合成制得的LiBH4·xNH3可做为潜在的储氢材料及其它用途材料,能满足有关生产科研需求。

    一种β-CuSCN包覆对铜质金属表面改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49403A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910048745.4

    申请日:2009-04-0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金属抗氧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β-CuSCN包覆对铜质金属表面改性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对基体材料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基体浸入水、KSCN溶液中,或将KSCN溶液喷涂于预处理后的基体上,通过添加酸性溶液或缓冲溶液控制KSCN溶液的pH值为5-9,反应时间为10分钟-120分钟,反应温度为0℃-60℃,即得到β-CuSCN保护层。本发明工艺简单,生产过程污染小,生产成本低。工艺对设备要求不高,易于实现。改性后产物不需特别处理,存储方便。改性后产物在低温到中高温温度范围内抗氧化性能优良。由于表面包覆层为半导体,产物导电性较好。

    用于氨硼烷水解制氢的Br-CoP@C纳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74799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310353504.0

    申请日:2023-04-04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氨硼烷水解制氢的Br‑CoP@C纳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催化剂由ZIF‑67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作为前驱体经过碳化、溴掺杂、磷化制备得到,活性成分为CoP化合物,呈十二面体微观结构,尺寸为300~600 nm,且具有3~30 nm孔径的微孔。该催化剂在氨硼烷水解制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可达67.3 molH2·mol‑1metal·min‑1,相比较未掺杂的纯CoP@C催化剂,其性能提升近230%。与传统贵金属催化剂相比,本发明催化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原料易得,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同时,本发明中溴掺杂工艺具有普适性,为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改性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一种硫化铁Fe1-xS-碳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31662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016422.1

    申请日:2024-01-0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硫化铁Fe1‑xS‑碳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由碳包覆的超薄Fe1‑xS纳米片构成,制备方法包括前驱体羟基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制备,最后通过高温固相法,利用硫粉作为硫源以及四氧化三铁纳米片作为模板制备二维Fe1‑xS‑碳电极材料。所得的Fe1‑xS‑碳钠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具有结构稳定、优异的导电性能、卓越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特别地,在20A g‑1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能够实现长达2500圈的循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成本低廉、能耗较低、工艺简单易操作、环境友好,非常适合实际应用,具备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潜力。

    一种碳包覆四氧化三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8576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016424.0

    申请日:2024-01-0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碳包覆四氧化三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步骤包括:采用水热法制备前驱体羟基氧化铁;将羟基氧化铁进行多巴胺进行修饰;将聚多巴胺修饰的羟基氧化铁放入管式炉中在惰性气氛下进行煅烧,得到碳包覆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其粒径为50‑250nm,厚度为4‑7nm。以该负极材料制备的锂离子扣式电池在充放电测试中表现优异,在电流密度为200mA g‑1循环120周后,放电比容量能够保持在1629mAh g‑1;在电流密度为20A g‑1循环30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能维持在623.6mAh g‑1;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该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毒的特点。

    一种基于V4Nb18O55催化提升MgH2储氢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59459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210776033.X

    申请日:2022-07-0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V4Nb18O55催化提升MgH2储氢性能的方法。本发明步骤如下:首先利用溶剂热和热处理两步结合制备V4Nb18O55催化剂;将制备的催化剂与MgH2进行加氢球磨混合制备复合材料;将上述复合材料进行吸放氢测试,即可表现出V4Nb18O55高性能催化作用。本发明采用简单的工艺制备高性能V4Nb18O55催化剂,并用于催化MgH2储氢,制备的复合材料吸放氢温度相对于纯MgH2大幅下降,且在室温下可以实现完全再氢化。

    光热驱动的固态氢化物MgH2复合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59088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777138.7

    申请日:2022-07-0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氢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热驱动的固态氢化物MgH2复合储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首先,将含有铜离子的前驱体溶液与MXene纳米片混合;冷冻干燥后在还原性气氛下退火,实现在MXene表面纳米铜颗粒的原位沉积,制备得到光热催化剂Cu@MXene,然后,将该光热催化剂与固态氢化物MgH2经过球磨混合,得到可用于光热驱动的固态氢化物MgH2复合储氢材料,该复合储氢材料在太阳能驱动下可以实现可逆吸放氢循环,其性能远优于固态氢化物MgH2,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一种纳米红磷的制备方法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30000A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910256271.6

    申请日:2019-04-0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余学斌 刘伟利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纳米红磷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制备磷的胺溶液;制备纳米红磷。其中,通过调节稀盐酸的浓度,控制纳米红磷的颗粒粒径:稀盐酸浓度为0-1.0 mol/L,纳米红磷的颗粒粒径为20-50 nm。本发明工艺简单,合成方便;反应过程产生的杂质极易溶于水和乙醇,很容易被除去;能耗低、可持续、时间短、成本低;产率高,易规模化;可以用作红磷基复合材料的通用合成方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