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考虑结构振动的船用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03197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110783267.2

    申请日:2021-07-1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结构振动的船用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方法,步骤如下:建立配气机构单质量动力学模型,将挺柱、摇臂及气阀简化为集中质量,推导动力学微分方程,得到配气机构零部件动力学特性;建立凸轮‑挺柱接触分析模型,求解运行过程中波动的接触载荷;建立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模型,并耦合获取的波动接触载荷,分析波动载荷下油膜状态,包括油膜压力、油膜厚度,为配气机构弹流润滑分析提供新方法。本发明采用了单质量动力学模型,并优化了凸轮‑挺柱间接触载荷,可为改善凸轮‑挺柱间接触情况提供思路。采用了弹流润滑分析模型,并耦合波动接触载荷,分析了凸轮‑挺柱间润滑状态,为配气机构弹流润滑分析提供新方法。

    一种考虑结构振动的船用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03197A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110783267.2

    申请日:2021-07-1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结构振动的船用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方法,步骤如下:建立配气机构单质量动力学模型,将挺柱、摇臂及气阀简化为集中质量,推导动力学微分方程,得到配气机构零部件动力学特性;建立凸轮‑挺柱接触分析模型,求解运行过程中波动的接触载荷;建立凸轮‑挺柱副弹流润滑分析模型,并耦合获取的波动接触载荷,分析波动载荷下油膜状态,包括油膜压力、油膜厚度,为配气机构弹流润滑分析提供新方法。本发明采用了单质量动力学模型,并优化了凸轮‑挺柱间接触载荷,可为改善凸轮‑挺柱间接触情况提供思路。采用了弹流润滑分析模型,并耦合波动接触载荷,分析了凸轮‑挺柱间润滑状态,为配气机构弹流润滑分析提供新方法。

    一种船用柴油机配气凸轮型线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61749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110188042.2

    申请日:2021-02-1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柴油机配气凸轮型线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缓冲段型线设计方程,确定缓冲段升程与包角参数,通过边界条件及连续性条件对方程的各项系数进行求解,得到余弦‑等速缓冲段的表达式;建立基本段型线设计方程,并选取丰满系数与油膜厚度多目标函数对型线进行优化设计,得到目标函数与型线设计参数的表达式,得到基本段表达式;对缓冲段与基本段进行优化设计之后,利用两段间的升程连续以及速度连续条件,对方程各参数进行最后确定,保证缓冲段进入基本段时曲线的连续性。本发明可以使凸轮具有较大的丰满系数,获得较高的加速度值,同时保证运行过程中较好的润滑性能。

    一种考虑三维表面加工粗糙度的柴油机正时齿轮润滑状态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85062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2010854998.7

    申请日:2020-08-2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三维表面加工粗糙度的柴油机正时齿轮润滑状态预测方法,通过建立考虑真实三维表面加工粗糙度、啮合过程中瞬态几何特征、运动学性能及载荷分配的齿轮润滑状态预测方法,实现不同粗糙度加工工艺及不同工况下齿轮的润滑状态预测,并能够分析结构特征参数对齿轮动态接触特性和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可为柴油机正时齿轮加工工艺选择及结构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发明预测模型中计入了真实三维表面加工粗糙度、正时齿轮瞬态啮合几何、瞬态运动特性及瞬态分配载荷等影响因素,润滑状态预测精度高,并且能够从摩擦学角度指导齿轮结构优化设计。

    一种基于等效夹杂法的非均质球轴承接触特性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29631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69366.3

    申请日:2023-1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等效夹杂法的非均质球轴承接触特性分析方法,涉及轴承检测技术领域。该基于等效夹杂法的非均质球轴承接触特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含杂质球轴承接触特性建模;S2、不同夹杂形状下的球轴承接触特性分析;S3、多杂质存在条件下球轴承接触特性分析。长椭球相比于扁椭球对接触特性的影响更大;立方体杂质体积越大,接触表面应力越大;杂质所处深度越深,即距离接触表面越远,杂质对轴承接触特性的影响越小;圆柱形杂质的高度相比于半径对接触特性的影响更大,杂质所产生的特征应力越大;当杂质总体积与基体体积相差越小,轴承接触表面最大应力越小。

    一种考虑真实表面粗糙度的燃机轴承胶合失效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59490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228492.0

    申请日:2022-10-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真实表面粗糙度的燃机轴承胶合失效预测方法,考虑燃机轴承典型工况及几何特征,耦合三维混合润滑分析模型及第二类Volterra积分方程,建立了燃气轮机轴承副胶合失效预测方法,本方法实用性较好,可实现任意加工工艺及极端工况下轴承副瞬态温升及摩擦系数预测;其中,考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混合润滑方程求解方法,考虑了真实表面粗糙度,润滑油非牛顿特性,船舶轴承特定结构与服役工况,可实现从全膜润滑、混合润滑、边界润滑直至干接触整个润滑状态的预测,并且能够从失效(磨损及胶合等)程度方面指导轴承结构的优化设计。

    一种基于真实机械加工表面的船用燃气轮机轴承副磨损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00367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073128.1

    申请日:2022-09-0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真实机械加工表面的船用燃气轮机轴承副磨损分析方法,在考虑真实机械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参数条件下,基于三维点接触混合润滑模型,耦合表面物理与形貌学、流变学、接触力学与润滑力学等,综合考虑轴承副典型工况激励、几何特征、机械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参数,利用准系统数值分析方法与三维快速傅里叶变换提高计算收敛性与效率,快速获取稳定油膜压力并借助Archard磨损理论模型,耦合轴承接触副实时润滑状态,预测轴承接触副磨损量,更新接触副表面形貌。本方法可用于揭示工况参数、几何结构、微观形貌对接触副磨损轮廓影响规律,为船用燃气轮机轴承副磨损轮廓预测及轴承摩擦学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