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673991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410723097.9
申请日:2014-12-0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 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C21D1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激光刻痕改善电工钢磁性能的方法,包括:采用激光束在取向硅钢片表面上刻划出平行排布的线状或点线状沟槽;激光束所用加工设备为355nm半导体端面泵浦激光设备,其激光器的中心波长为355nm,在30kHz时其脉冲宽度小于25ns。本发明通过使用半导体端面泵浦激光设备产生激光束照射刻痕在取向硅钢片的单面形成一系列平行排布的线状或点线状沟槽,该设备产生的激光相对于二氧化碳和固体激光器波长短得多,光束聚焦的紧实度也更好,所以在加工时效率较高,特别是对硅钢片板型表面不利破坏很少;因此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且易于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800151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23001.6
申请日:2025-01-07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i‑W‑Al均质固溶体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首先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钛粉、钨粉和铝粉进行低能球磨获得混合均匀的粉末;其后对混合粉末进行高能球磨机械合金化,获得Ti‑W‑Al合金化粉末;随后对机械合金化粉末进行高真空高温脱氢处理;最后将合金化粉末放入石墨模具中,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系统对所述合金化粉末进行烧结,获得块体Ti‑W‑Al均质固溶体合金材料。本发明提出的合金体系较为简单,材料稳定性及可调控性强,原材料价格低廉,同时制备工艺路线较简单,无需进行长时间热处理和热塑性变形即可获得组织均匀的固溶体合金,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工业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372344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299521.0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Mg‑Ta层状复合金属板材热等静压扩散连接制备方法,属于热等静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Mg‑Ta层状复合金属板材制备工艺生产效率不高,以及采用热等静压扩散连接制备Ta与异种金属的复合板材,存在界面结合能力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先对若干纯Ta板材进行表面毛化和镀Al膜,然后将若干双相Mg‑Li合金板材和若干纯Ta板材依次交替堆叠,装入包套固定后,抽真空,热等静压,得到Mg‑Ta层状复合金属板材。该制备方法效率高,适合大面积复合金属板材的制备,制备的复合金属板材强度高,尺寸及质量稳定性强,尤其适用于深空探测器屏蔽结构用抗辐射轻质层状复合材料的加工制造。
-
公开(公告)号:CN110844880B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1911069139.0
申请日:2019-11-05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华电新能源电工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储氢技术领域的一种氟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负载碱金属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法、水热法制备多孔纳米纤维;然后将多孔PAN/PFSA纳米纤维与碱金属溶液进行置换,形成锂/钙‑多孔PAN/PFSA纳米纤维,通过煅烧制备比表面积大、氟掺杂、碱金属均匀分散在多孔碳纳米纤维复合的储氢材料。碱金属与多孔碳纳米纤维有利于提高质量储氢密度,氟掺杂不仅有利于复合材料的质量储氢密度,还能降低其脱氢温度,实现了其可逆吸放氢。本多孔碳纳米纤维负载碱金属储氢材料应用在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还可以作为碳载碱金属催化剂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208378947U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21020922.9
申请日:2018-06-29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属于电磁加热设备领域的一种磁场热处理炉,该磁场热处理炉由炉架、加热炉、水冷系统、磁场系统、电源控制柜、传动装置和控制器组成;一个炉架设有两个加热炉,共用一个磁场系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加热炉由炉壳、炉膛、炉门、炉衬、气氛预热室、加热元件、测温装置和通气口组成。在炉体上安装有上下冷却水板,经管道与冷却机相连。磁场系统包括永磁体、固定装置、接近开关、传动装置和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实现热处理的加磁、撤磁过程。本实用新型极大限度地减小了炉内温度的波动,提高了炉内温度的一致性。结合磁场系统,明显提高了磁芯性能的稳定性及同炉磁芯性能的一致性。各部件独立安装,方便操作,易于调整维修。(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