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525999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369883.5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频率成份的声发射信号相关性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得声发射信号数据;对所述信号进行降噪滤波处理;对所述信号进步频谱分析;将频率幅值分成高频成份和低频成份两部分;进行声发射信号频率幅值分布相关系数计算;评估低频成份和高频成份的相关系数与传播距离的关系;确定声发射信号相关关系。本发明相比传统的直接基于声发射信号波形的相关分析方法更具可靠性和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73586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11528670.6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6Q10/04 , G06F30/20 , G06F17/11 , G16C60/00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延性耗竭理论的锡铅钎料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涉及材料寿命预测技术领域。该基于延性耗竭理论的锡铅钎料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对锡铅钎料进行不同形式的形变,然后锡铅钎料在不同形变下的疲劳寿命、蠕变延性以及应力松弛特性进行测量,综合考虑蠕变损伤与疲劳损伤对锡铅钎料寿命的影响,通过测量锡铅钎料疲劳寿命、蠕变延性与应力松弛特性,建立考虑幅值修正的疲劳损伤与基于延性耗竭理论的蠕变损伤计算方法,通过线性叠加方法,建立锡铅钎料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模型建立后,可通过输入蠕变‑疲劳加载条件与首个循环的应力峰谷值,即可实现锡铅钎料蠕变‑疲劳寿命的快速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520032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111037125.8
申请日:2021-09-06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16C6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热老化材料低周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包括:S1确定材料在未老化的疲劳强度系数σ'f、疲劳强度指数b、循环强度系数K和循环应变硬化指数n,确定材料在不同老化时间下的疲劳强度系数σ'f、疲劳强度指数b、循环强度系数K和循环应变硬化指数n,并建立与老化时间的函数关系;S2根据K、n、σ'f、b确定疲劳延性系数ε'f和疲劳延性指数c与老化时间的关系;S3将σ'f、b、ε'f、c代入Basquin‑Manson‑Coffin方程中,得到适用于不同老化时间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程。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材料在热老化的低周疲劳寿命不能准确预测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871560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024397.1
申请日:2024-01-08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飞行器结构的重复使用性能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涉及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包括:通过选取飞行器的多个相同的待检测结构样本;基于中子成像技术确定待检测结构样本的损伤极限值,以及根据中子散射技术对确定待检测结构样本的内应力极限值;根据中子成像技术对已重复使用的目标检测结构进行损伤成像确定目标检测结构的当前损伤参数,以及根据中子散射技术对目标检测结构进行内应力检测,得到目标检测结构的当前残余应力参数;基于损伤极限值、内应力极限值以及目标检测结构的当前损伤参数和当前残余应力参数,对目标检测结构实现重复使用性能检测。本公开可以提高对飞行器结构的重复使用性能检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216568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0993746.7
申请日:2021-08-27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1J5/06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强辐射环境下的点温仪测试抗干扰装置,属于测量测试技术领域,包括抗干扰装置主体和液冷循环系统,抗干扰装置主体采用不透光材料制成,抗干扰装置主体为空心柱状,包括抗干扰测量光路和换热通道,抗干扰测量光路为贯穿抗干扰装置主体的通孔,换热通道沿抗干扰测量光路轴向设置,液冷循环系统采用比热容大的液态冷却介质,连接换热通道并形成循环回路。本发明可以从物理上隔绝高温辐射加热所带来的强辐射环境对红外点温仪测温精度的影响,并减弱防隔热设备在高温下产生的烟尘阻挡,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3884573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035475.0
申请日:2021-09-02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1N2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运动机构故障声源位置的鉴别方法,属于无损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对运动机构部件进行分析;第二步、确定声发射传感器布置方案;第三步、进行故障声源标定试验;第四步、故障声发射应力波信号采集;第五步、信号分析;第六步、确定故障声源位置。本发明采用灵敏度高的声发射检测技术,通过采集运动机构故障声源产生的应力波,分析其特征变化,可以在不拆解结构的情况下,实现故障声源的位置鉴别。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拆解结构的过程,对运动机构的损伤或故障位置进行定位时效率高、实施容易、结果准确度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
公开(公告)号:CN11943827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755314.2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PC: G01N23/227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X射线能谱成像快速鉴定合金材料断口失效机制的分析方法,利用X射线能谱成像(X‑ray mapping)的优势,通过图像可视化的方式快速、准确判断合金材料硬质夹杂的破坏机制。通过对不同典型特征元素进行X射线能谱成像(X‑ray mapping),进行图像变化与计算处理,快速给出各硬质夹杂发生的是颗粒断裂还是脱粘,从而为金属材料损伤与失效机理研究、损伤与失效准则判据建立等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7929088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620658.8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性能试验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纤维束高温拉伸试验夹具装置、使用方法,包括夹头、夹具、一组夹持块、一组隔热垫片、预紧装置及水冷接头;夹头端部制有连接螺纹,用于拉伸试验夹具装置与试验设备固定连接;夹头制有安装槽,夹具通过安装槽以竖直可调的方式安装槽安装于夹头内夹具内部制有锥形槽,锥形槽内制有一组凹形滑道;每个夹持块上制有对应所述锥形槽的锥形面。本发明通过预紧装置与自紧式夹具实现对纤维束试样的夹紧定位,通过隔热垫片和水冷设计满足高温环境下夹具装置防/隔热需求,为后续高温及超高温环境下陶瓷基复合材料纤维束力学性能的准确测量服务。
-
公开(公告)号:CN117094114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211657885.3
申请日:2022-12-22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Inventor: 周书涛 , 巨亚堂 , 王斐然 , 童军 , 吴振强 , 侯传涛 , 苏蕴荃 , 李典 , 钟嫄 , 潘维强 , 冯伟干 , 崔高伟 , 叶林茂 , 姜志国 , 韩丽 , 于越 , 贾业宁 , 王利斌
IPC: G06F30/20 , G06T17/20 , G06F17/16 , G06F119/02 , G06F119/14 , G06F111/10 , G06F111/04 , G06F11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理想弹塑性薄板塑性安定上下限载荷的数值计算方法,属于物理技术领域,包括;ST1、准备计算数据,形成广义应变‑位移速度关系矩阵;ST2、构造广义弹性应力场,得到各个角点载荷作用的光滑广义弹性应力;ST3、进行初始迭代,假设整个薄板处于非屈服状态,进行求解和计算;ST4、第h(h≥1)次迭代,根据第h‑1次迭代的结果求解线性方程,得到第h次迭代的拉格朗日乘子、光滑广义塑性应变和广义应力、安定上下限载荷乘子,判断迭代是否终止;ST5、计算结果后处理。本发明在建立的理想弹塑性薄板安定上限分析迭代格式的基础上,解决了下限分析高精度光滑广义应力场的构造和下限载荷的迭代求解问题,实现了理想弹塑性薄板安定上下限载荷的同时精确高效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6203136A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211628520.8
申请日:2022-12-17
Applicant: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防热瓦结构分层损伤的声学识别方法,属于测量测试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确定发射接收传感器的位置;第二步、防热瓦结构谐振特征分析;对新型防热瓦结构进行分层损伤检测时,首先确定对结构敏感的输入信号,即谐振信号;第三步、建立防热瓦结构损伤状态识别模型;由第二步获得防热瓦结构的谐振频率,通过信号发射装置输入发射传感器,分别获得不同情况下的接收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建立关系矩阵识别模型;第四步、防热瓦结构损伤状态评价;在实际防热瓦分层损伤检测时,获得损伤信号频率与幅值,输入损伤模型,给出实际防热瓦结构分层的位置及损伤的面积信息。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检测效率低、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