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1738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994508.8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流量自分配的给水系统控制方法,具体涉及给水系统技术领域,包括通过使用历史记录构建监测特征的概率密度函数,并通过传感器确定当前监测特征的实际情况,基于贝叶斯公式确定给水概率信息,并通过交叉熵调整监测特征的权重,通过监测锅炉管道中各个位置的蒸汽流量,基于历史数据确定各个位置蒸汽流量变化对给水系统给水决策的影响,通过逻辑回归模型,确定给水偏差信息,通过给水概率信息和给水偏差信息的综合性分析,量化各个时间点对给水系统决策的影响程度,通过综合考虑蒸汽流量、给水流量和汽包水位,构建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优化给水系统的调控,本发明有助于精确调整给水速率,提升锅炉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9676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78539.1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一种壁面换热器设计方法及装置,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壁面换热器设计方法包括:设置壁面换热器的散热面积、内层结构外壁温度和空气流速的假设值;根据空气与外层结构的第一对流换热量,以及内层结构外壁和外层结构内壁的辐射换热量,校核并调整内层结构外壁温度的假设值;根据第一对流换热量、空气与内层结构的第二对流换热量,以及空气吸热量,校核并调整空气流速的假设值;根据内层结构导热热流密度确定的散热面积,校核并调整散热面积的假设值;迭代更新假设值,直至计算的结果分别与换热器的散热面积、内层结构外壁温度和空气流速的假设值的误差在设定范围内,以确定最终散热面积。本发明能合理地设置换热面积,以控制余热回收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416833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210950201.2
申请日:2022-08-0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B63H21/1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干湿交替宽参数启停系统及控制方法,其包括:汽水分离器入口端通过第一管道与蒸汽发生器的出口端连通,第一管道上连接有入口调节阀;汽水分离器内设有液位检测件;汽水分离器的蒸汽出口端连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连接有蒸汽调节阀;冷凝器通过第三管道与汽水分离器的出液端连接;第三管道上连接有疏水阀;冷凝器通过第四管道与蒸汽发生器的进口端连通;测量调控装置与入口调节阀、液位检测件、蒸汽调节阀和疏水阀连接。测量调控装置对入口调节阀和蒸汽调节阀的开度控制,并通过疏水阀控制汽水分离器内液位,汽水分离器作为缓冲罐,使得从第二管道排出的蒸汽压力恒定;也避免蒸汽发生器加热侧温度变化较大所产生扰动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608276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606963.5
申请日:2023-05-26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江南阀门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用弯管阀门,涉及船用阀门领域,该装置包括:管路主体,其包括管体部和空腔部,所述管体部的两端用于与船体管路相连,所述空腔部设于所述管体部的侧面,并与所述空腔部连通;截止部,其活动连接于所述管路主体内,所述截止部可在所述空腔部内转动;驱动部,其组设于所述空腔部内,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截止部相连,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截止部转动以截止所述管路主体或导通所述管路主体,本发明船用管路阀门通过把管路和阀门集成设置,使得截止部转动设置在管壁内,当开启阀门时,阀盘收缩至弯管外壁处,作为弯管的内流道壁面,不占据流道区域,对流场扰动较小,流动阻力很小。
-
公开(公告)号:CN116412997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001529.4
申请日:2023-01-03
Applicant: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实尺度冷却循环水系统的声学试验评估系统,涉及船舶技术领域,该系统利用试验台架承载实尺度冷却循环水系统的管路结构,将其入水口处的导流罩完全浸没在循环水槽的试验段中、出水口连通循环水槽,并在导流罩的内流道的壁面布设有若干个脉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内壁湍流脉动压力,在管路结构的预定检测位置处的内流道的壁面布设有若干个水听器用于检测自噪声,从而可以在实尺度场景下完成声学试验评估,相比于缩比模型试验的方法准确度较高,更贴近实船数据,且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16177686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137541.8
申请日:2023-02-20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C02F1/467 , C02F1/461 , C02F1/50 , C02F1/76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船舶用氧阴极电解海水防污方法及装置,其包括以下步骤:将海水引入阴极池及阳极池中,使海水中的Cl‑在阳极处发生阳极反应生成Cl2;将空气引入空气池中,使空气中的氧气在氧阴极处与海水发生阴极反应生成OH‑;利用阳极池中生成的Cl2与阴极池中生成的OH‑发生反应生成ClO‑;将生成的ClO‑引入防污系统,并输送至需要进行海生物污损防护的部位。由于采用氧阴极防污不会产生氢气,可以防止水下船舶应用电解防污装置产生氢气所导致的安全隐患;且由于氧阴极电解池所需电解槽压低于普通析氢阴极,该氧阴极电解海水防污装置相对普通电解海水防污装置更加节能;氧阴极可采用如银、金属‑氮掺杂碳等较为便宜的材料,显著降低电极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683698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701241.2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船舶自流冷却流路的陆上验证系统及验证方法,涉及舰船自流冷却领域,陆上验证系统包含:高位水池;低位水池;高位水池的水流通过自流冷却流路流至低位水池,且高位水池和低位水池之间的水位高度差用于模拟自流冷却流路的自流压头;流量计,其设置于进水管路或出水管路,用于测量自流流量;自流压头和自流流量形成舷外水流数据;陆上验证系统通过获取自流冷却流路在多组舷外水流数据条件下的冷凝器的冷凝相关数据,确定自流冷却水流条件。本申请的船舶自流冷却流路的陆上验证系统及验证方法,模拟舷外水流条件,单独验证脱离于船舶的自流冷却流路,能够在陆上完成对自流冷却流路的自流冷却水流条件验证。
-
公开(公告)号:CN11851826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478543.8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有效评价浮球密封效果的方法及设备,涉及水质测定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将设有浮球的水舱作为实验组,没有浮球的水舱作为空白组,获得实验组和空白组的电导率的初始值;在预设时间内,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实验组和空白组的电导率,分别和所在组的初始电导率取差值,再将实验组的差值与空白组的差值比较,获得实验组占空白组的百分比,即为此时电导率表征密封效果;获得预设时间内电导率表征密封效果的曲线。本申请的测定方法快捷、直观,测定结果准确、稳定,对浮球密封效果实现有效的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7602053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496859.1
申请日:2023-11-10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船舶的自流冷却进口装置及船舶冷却系统,涉及舰船自流冷却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外壳体和内流管路;其中,外壳体,其贴设于所述船舶的表面;内流管路,其设于所述外壳体内,一端伸入所述船舶并与所述船舶的冷却回路连通,另一端作为进口段与外部环境连通,且所述内流管路与所述船舶的表面平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船体表面平行内流管路进口段,与舷外来流海水相对速度方向一致,大大增加了流入所述舰船自流冷却进口装置的海水流量。此外所述舰船自流冷却进口装置伸出舷外,与船体表面具有一定距离,可减小船体边界层影响,提高自流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854193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610188.0
申请日:2023-05-26
Applicant: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C02F1/42 , C02F1/20 , C02F10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用低树脂耗量的水质处理装置及系统,其包括:除氧树脂交换器;除氧三通调节阀,其具有A口、B口和C口,所述A口与凝水入口连通,所述B口与所述除氧树脂交换器的进口连通;除盐树脂交换器;除盐三通调节阀,其具有D口、E口和F口,所述D口同时与所述C口和所述除氧树脂交换器的出口连通,所述E口与所述除盐树脂交换器的进口连通,所述F口和所述除盐树脂交换器的出口均连通至给水出口。通过设置三通调节阀调节进入树脂交换器的水流比例,有效降低了进入树脂交换器的凝水流量,解决了现有水质处理系统过量消耗除氧及除盐树脂的问题,缩短了树脂工作层厚度,降低了树脂消耗量,延长了树脂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