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015954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210511161.8
申请日:2012-12-0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E21B4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油井井筒组合式重力热管,包括至少两重力热管单元,重力热管单元为一连续空心抽油杆,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密封堵头,以使重力热管单元的内腔为封闭腔,封闭腔中填充有工质,且密封堵头朝重力热管单元中心的方向凹设有一连接槽;各重力热管单元之间依次通过连接头相连,以形成采油井井筒组合式重力热管,连接头的上、下两端对应嵌设于两相邻重力热管单元之间相对的两密封堵头的连接槽内,并与连接槽的侧壁螺接固定,当该组合式重力热管放置于井下时,各重力热管单元能从井底依次向上传递至上一级的重力热管单元,进而逐级向上传递至井口,更能改善井筒流体温度剖面、提高井口流体温度的作用,有效降低传统超长重力热管失效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04297126A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410553044.7
申请日:2014-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该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测量装置包括:测量模块,其包括岩心夹持器、环压泵、高压气源;所述夹持器出气口与流量计相通;所述岩心夹持器与所述高压气源之间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岩心夹持器与所述流量计之间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计算模块,计算出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能够测量出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61417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311177618.0
申请日:2023-09-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黑磷稠油降粘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纳米黑磷稠油降粘剂的制备原料包括:油溶性聚合物改性的二硫化钼纳米片、黑磷纳米片和偶联剂,所述油溶性聚合物改性的二硫化钼纳米片、黑磷纳米片与偶联剂的质量比为1:2:2~6。本发明所述纳米黑磷稠油降粘剂与沥青质作用力强,降粘率高,耐温耐盐性能好,与原油相容性好且不易聚集。
-
公开(公告)号:CN108986627A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10605641.8
申请日:2018-06-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9B2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造岩心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为:将高强高透光的树脂胶、氢氧化镁和石英砂搅拌混合均匀,倒入矩形凹槽中通风固化,然后超声酸洗,烘干切割获得人造岩心片;切割有机玻璃基体,并进出口位置处钻贯穿孔;将人造岩心片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基体的预粘结区域;采用高黏度长链分子环氧树脂与环氧固化剂的混合物对人造岩心片和基体进行浇注;从基体未浇注的底面的贯穿孔处钻穿中部的双面胶,并于基体未浇注的底面钻孔处安装阀门和阀门底座,得到人造岩心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微观孔喉结构接近真实岩心,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耐压性优越、透光性好、成像清晰等优点;能够应用于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规律与机理的研究上。
-
公开(公告)号:CN117807898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211162249.3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底水油藏水平井流入控制阀尺寸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设备,该方法包括根据水平井水平段渗透率的分布特征,将水平井进行分段,以得到若干个水平井分段;基于每段水平井分段产能以及每段水平井分段的生产压差,确定每段水平井分段的油藏流动阻力,以筛选出目标水平井分段;基于目标水平井分段的油藏流动阻力、井筒流动阻力以及跟端压力,确定该目标水平井分段的流入控制阀阻力,以确定该目标水平井分段的流入控制阀尺寸;基于目标水平井分段的流入控制阀尺寸、耦合流动阻力关系以及其他水平井分段的油藏流动阻力、井筒流动阻力,确定其他水平井分段的流入控制阀尺寸。该方法流入控制阀尺寸计算便捷,简便易行,便于油田现场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986627B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1810605641.8
申请日:2018-06-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9B2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造岩心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为:将高强高透光的树脂胶、氢氧化镁和石英砂搅拌混合均匀,倒入矩形凹槽中通风固化,然后超声酸洗,烘干切割获得人造岩心片;切割有机玻璃基体,并进出口位置处钻贯穿孔;将人造岩心片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基体的预粘结区域;采用高黏度长链分子环氧树脂与环氧固化剂的混合物对人造岩心片和基体进行浇注;从基体未浇注的底面的贯穿孔处钻穿中部的双面胶,并于基体未浇注的底面钻孔处安装阀门和阀门底座,得到人造岩心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微观孔喉结构接近真实岩心,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耐压性优越、透光性好、成像清晰等优点;能够应用于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规律与机理的研究上。
-
公开(公告)号:CN108756859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412992.7
申请日:2018-05-0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7/00 , E21B43/14 , E21B47/06 , E21B49/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藏多层合采边水水侵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多个相并联的模拟路径,所述模拟路径的个数与待开采气藏的层数相同,每个所述模拟路径包括:具有相对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的岩心夹持器,所述岩心夹持器内的岩心的参数与待开采气藏的参数相同;与所述岩心夹持器的入口端相连通的水体和气源;控制所述水体、气源与所述岩心夹持器通断的阀门;注射泵和多通阀,所述注射泵通过所述多通阀向所述模拟路径中的岩心夹持器加围压并增加所述气源的压力。本发明能够获取气藏衰竭开采过程中的特征参数,利用水侵路径与水侵前沿推进速度来评价气藏多层合采边水水侵机理,从而指导实际气藏开发。
-
公开(公告)号:CN104297126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410553044.7
申请日:2014-10-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该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测量装置包括:测量模块,其包括岩心夹持器、环压泵、高压气源;所述夹持器出气口与流量计相通;所述岩心夹持器与所述高压气源之间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岩心夹持器与所述流量计之间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计算模块,计算出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能够测量出低渗透储层气体渗流启动压力梯度。
-
公开(公告)号:CN203417534U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20372226.5
申请日:2013-06-2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胡勇 , 李熙喆 , 朱华银 , 焦春艳 , 郭长敏 , 徐轩 , 陆家亮 , 万玉金 , 韩永新 , 周兆华 , 刘晓华 , 苏云河 , 郭振华 , 沈伟军 , 安来志 , 张玉丰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气水分离实验装置,该气水分离实验装置包括有气水分离腔体,该气水分离腔体一侧密封连接有气水进入管道,该气水分离腔体顶端密封连接有气体排出管道;所述气水分离腔体由中间的柱形筒及其上、下两端一体连接的且呈渐缩状的锥形腔室构成;该气水分离腔体底端密封连接有量液管。该气水分离实验装置,其气水分离腔体上下为锥面,中间部分是圆柱面,可以防止液体被气体带出或者是挂在管壁上,由此,可以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水两相进行彻底分离;再者,所述气水分离腔体采用耐高压的环氧树脂制成,且气水分离腔体与其他管线的连接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中间设有密封圈,可以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因此,该装置最高耐压力可达到1MPa。
-
公开(公告)号:CN203050661U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220656025.3
申请日:2012-12-0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E21B43/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油井井筒组合式重力热管,包括至少两重力热管单元,重力热管单元为连续空心抽油杆,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密封堵头,重力热管单元的内腔为封闭腔,封闭腔中填充有工质,且密封堵头朝重力热管单元中心的方向凹设有一连接槽;各重力热管单元之间依次通过连接头相连,以形成采油井井筒组合式重力热管,连接头的上、下两端对应嵌设于两相邻重力热管单元之间相对的两密封堵头的连接槽内,并与连接槽的侧壁螺接固定,当该组合式重力热管放置于井下时,各重力热管单元能从井底依次向上传递至上一级的重力热管单元,进而逐级向上传递至井口,更能改善井筒流体温度剖面、提高井口流体温度的作用,有效降低传统超长重力热管失效的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