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冷媒及组合物
    17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45996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0983376.1

    申请日:2019-10-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保冷媒,其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和第四组分,其中第一组分为1,1,1,2,3,3,3-七氟丙烷(R227ea)或1,1,1,2-四氟乙烷(R134a)的中一种,第二组分为2,3,3,3-四氟丙烯(R1234yf),第三组分为1,1-二氟乙烷(R152a),第四组合为反式1,3,3,3-四氟丙烯(R1234ze(E));该环保冷媒的GWP小于等于600,ODP为0,解决了现有R134a替代制冷剂系统能力的问题。

    一种采用环保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热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843457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0984126.X

    申请日:2019-10-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环保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热泵系统,该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室内侧换热器、节流阀和室外侧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闭合回路,该汽车空调热泵系统所用环保制冷剂包含四种组分,以质量占比计四种组分组成为4%-8%的第一组分,4%-80%的第二组分,4%-88%的第三组分以及4%-88%的第四组分。本发明中采用的制冷剂的GWP小于等于150,环保性能良好,符合全球各地区的环保法规要求。该汽车空调热泵系统的热力性能和使用R134a的制冷系统热泵系统相当或更优的性能,以此替代采用R134a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热泵系统。

    高落差安全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894112B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711108432.4

    申请日:2017-11-09

    Inventor: 于艳翠 胡强 沈军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落差安全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方法包括:在第一高度位置的第一换热器中的冷媒沿液管流向第二高度位置的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循环模式下,且第一高度位置高于第二高度位置,判断第一换热器的液管压力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值,如果超过,则将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引导到冷媒储存单元进行冷媒回收,以降低第一换热器的液管压力。本发明在判断位于高处的第一换热器的液管压力超过预设压力值时,将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引导到冷媒储存单元进行冷媒回收,以降低第一换热器的液管压力,从而降低系统压力,进而避免较高落差下液态冷媒的压力超过设计压力时带来的系统风险,并且还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高落差安装要求,提高系统安全性。

    油雾捕集器和制冷系统
    17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595120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998120.8

    申请日:2019-10-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雾捕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雾捕集器和制冷系统。本发明的油雾捕集器,包括外壳、油气分离装置和分隔板,外壳的侧壁和顶壁上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油气分离装置设置在外壳内,并对由进气口流向出气口的气流进行油气分离;分隔板设置在外壳内并位于进气口下方,分隔板将外壳内部分隔为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腔和第二腔,且分隔板包括第一板体部,第一板体部上设有至少两个排油孔,由油气分离装置分离得到的油液经由至少两个排油孔落至第二腔中。在本发明中,分隔板可以在允许油液通过的基础上对气流起到隔离作用,降低从进气口流入的气流汽化沉积在第二腔中的油液的风险,有效提高油雾捕集器的油雾捕集率。

    一种冷阱机螺旋管式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0470078A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910739371.4

    申请日:2019-08-12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包括缸体,缸体内部形成有腔体,缸体具有缸体进口和缸体出口,腔体内部容纳有多个缠绕支管,每个缠绕支管均由管绕制形成,管绕制形成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形成有锥台形内腔,多个缠绕支管通过各自锥台形内腔叠加在一起;每个缠绕支管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每个第一开口与第一主管路连通,每个第二开口与第二主管路连通。缠绕支管可为螺旋线支管,通过多个螺旋线支管叠加设置,可明显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缸体结构及油雾捕集器
    17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448931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821965.X

    申请日:2019-0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缸体结构及油雾捕集器,缸体结构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储油缸体、主缸体、接头组件;主缸体内设有依次设置的进气腔、捕集腔;导流件,导流件设置在进气腔与捕集腔之间,导流件用于将流入进气腔的气体均流,使气体均匀流入捕集腔。本发明的缸体结构在捕集腔和进气腔之间设置导流件,使气体均匀的与冷凝组件接触,解决因气流分布不均导致捕集效率不高问题。进气腔和储液腔设置隔气件,保证液态油可顺畅的收集到储液腔,而高温气体不会与液态油接触,防止已冷凝的液态油因接触高温蒸汽再次汽化。缸体顶部采用锥度较大的异径接头组件,保证缸体内壁均匀过度到出气口,避免因较大的转角形成气流循环死角。

    多联机空调分户计费方法、装置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771566B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611125049.5

    申请日:2016-12-09

    Inventor: 于艳翠 胡强 沈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联机空调分户计费方法、装置和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外机耗电量和每个内机的空调运行数据;根据所述空调运行数据确定每个内机的能量型参数和时间型参数;根据所述能量型参数和时间型参数确定外机耗电量分摊到每个内机的分配系数;根据所述外机耗电量和所述分配系数确定每个内机分摊到的外机耗电量;根据每个内机分摊到的外机耗电量输出电量报表,以实现多联机空调分户计费。本发明基于能量型和时间型计费原理,综合了用户户型、使用习惯和多联机机组的安装,计费更合理,用户易接受、零投诉,引导用户节省能源。

    一种带喷射器的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97210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0989886.5

    申请日:2018-08-28

    Inventor: 于艳翠 赵桓 胡强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喷射器的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以及至少由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连接成的制冷循环回路,制冷循环回路具有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还包括喷射器,喷射器包括低压引射端、高压引射端以及中压喷出端,且低压引射端与低压管路连通、以将低压管路的制冷剂引射进入喷射器,高压引射端与高压管路连通、以将高压管路的制冷剂引射进入喷射器,中压喷出端能够将喷射器中的冷媒喷射进入压缩机的低压吸气端。通过本发明能提升低压级压缩机的吸气端压力,以满足高负荷、高压比需求,提高空调负荷需求大、机组高低压比大的情况下机组的能效。

    一种均回油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40572B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610814298.9

    申请日:2016-09-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均回油空调机组及具有其的控制方法,所述均回油空调机组包括室外机(201、202、203、204)和室内机(301、302、303、304),所述室外机包括两个以上并联设置的压缩机(101、102),且各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管(401、402)汇合并连至气液分离器(5)、排气管(601、602)汇合连至油分离器(7),其中每个压缩机还设置有用于排出其内部油的均油孔(801、802)以及与该孔相连的均油管(901、902),各压缩机的均油管相汇合并连至所述油分离器(7)的冷媒出口端(71)。通过本发明能够有效地将富含油的压缩机中的油通过均油管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压缩机、及室外机中,解决了油量分配不均和油位不平衡的问题。

    一种热泵系统
    18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605820B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510976703.2

    申请日:2015-1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串联在压缩循环管路上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以及节流装置,热泵系统还包括:蓄热装置,蓄热装置的第一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的连接,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的连接;第一控制管路,第一控制管路的第一端与蓄热装置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管路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进气端连接;第二控制管路,第二控制管路的第一端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控制管路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压缩循环管路、第一控制管路和第二控制管路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具有使蓄热装置与室内换热器并联,并与室外换热器串联的蓄热控制状态,以及使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并联并与蓄热装置串联的除霜控制状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