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1698046U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1020262328.8
申请日:2010-07-16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熊猫光纤热双折射效应的光纤偏振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熔接的第一单模光纤、第一熊猫光纤、第二熊猫光纤、第三熊猫光纤以及第二单模光纤,第一熊猫光纤的慢轴与第二熊猫光纤的慢轴成45°角,第一熊猫光纤的慢轴与第三熊猫光纤的慢轴成90°角,第一熊猫光纤上螺旋缠绕着第一电阻丝,第二熊猫光纤上螺旋缠绕着第二电阻丝,第三熊猫光纤上螺旋缠绕着第三电阻丝。本实用新型由于是全光纤的,所以不仅易于与光纤链路连接,而且体积小、成本低、制作简单;另外,其采用电加热控制,比机械控制要方便,并可实现任意偏振态扫描控制,实验测试也表明其IL、PDL和WDL都较小,适合应用于光网络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210128934U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申请号:CN201920658237.7
申请日:2019-05-0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微成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无透镜显微的磷脂酶检测偏光分析仪,所述磷脂酶检测偏光分析仪包括从下往上依次排列设置的光源、含有液晶样品的微流槽和用于图像记录的CMOS成像传感器,所述微流槽包括槽盖、槽底、位于微流槽底部的锚定好的玻片以及位于玻片上用于装载液晶的铜网,槽盖和槽底分别吸附有90°偏光膜和0°偏光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所述偏光分析仪具有大视场(FOV=24.4mm2),成本低,便携,操作简单,能够实现实时、快速的检测等优势。(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6648951U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621385004.7
申请日:2016-12-16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应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侧边抛磨光纤以及湿度传感器,侧边抛磨光纤的抛磨面覆盖有一层重铬酸盐明胶薄膜,且重铬酸盐明胶薄膜形成纳米多孔结构。由于纳米多孔包层结构的侧边抛磨光纤样品的纤芯模式和包层模式之间的模间干涉,样品的透射谱有两个波谷,对应波长位置分别是1183.2nm和1324.8nm。当相对湿度升高时,灵敏度为1.02nm/RH%,线性相关系数为99.31%。当相对湿度降低时,灵敏度为1.12nm/RH%,线性相关系数为98.45%。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这种重铬酸盐明胶薄膜包层结构的光纤成本低廉,制备方法简单,与光纤系统有潜在的良好的兼容性。充分的证明了纳米多孔包层结构的光纤具备良好的湿度传感特性,它在光纤传感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6302418U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621344960.0
申请日:2016-12-0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H04B10/116 , H04L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化码纠错的可见光通信装置,包括发射子系统和接收子系统;所述发射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极化码纠错编码单元、OOK信号调制单元、LED电路驱动单元和LED灯具单元;所述接收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光电探测/转换单元、OOK信号解调单元和极化码纠错译码单元;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发射子系统实现对输入信息进行极化码编码及信号调制以后,输出连续的调制波形,驱动LED光源发光并传输信号;所述接收模块实现对光电探测元件接收的光信号转换成与入射能量成比例的光电流,光电流经过调理电路调理成适合数字解调器电路的信号输入到数字解调器中,经过数字解调器解调和极化码译码,最终恢复出原始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205490560U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20022086.2
申请日:2016-01-08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H04B10/8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蓝光LED可见光通信的水下物联网系统,该系统以水下设备、水下传感器、水下终端或水下网关作为节点单元,多个节点单元按照一定的网络互联拓扑结构构成水下物联网系统,节点单元之间以基于蓝光LED可见光通信作为信息传递手段;水下物联网系统的网络互连拓扑结构包括基础链式、菊链式或AdHoc网络。该水下物联网系统中搭载双向蓝光LED收发模块的光发射单元采用高亮度蓝光LED,解决水下通信可靠性、成本及高频调制三大问题,光接收单元采用在可见光波段具有高灵敏度的硅PIN光电二极管,解决高速响应,低价格,高可靠性的问题,通过上述措施为水下活动及作业的设备与终端提供高速信息互联的物联网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201252545Y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820050554.2
申请日:2008-07-1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H04B10/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倏逝场的光纤光功率监测器,包括光电探测器和一段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的包层上开有一个用于泄漏光的V形缺口,所述V形缺口底部距离纤芯表面的最近距离为3~5um,所述光电探测器置于V形缺口外侧,用于探测V形缺口的泄漏光。本实用新型可实现较高效率的光电探测器接收分光能量。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倏逝场的光纤光功率监测器低插入损耗、低回波损耗、高传输功率处理能力;它也可应用于保偏光纤等特种光纤传输系统中,同时还可制作体积小、成本低的全光纤器件等。可用在光通信的光纤激光器、光放大器、超窄光脉冲发生器等高性能光通信器件中,也可应用于光纤传感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219302263U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20519849.4
申请日:2023-03-16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湿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光纤湿度传感器包括微纳光纤和多孔薄膜;其中:所述微纳光纤,其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曲部;所述多孔薄膜,涂覆于所述弯曲部的表面;所述多孔薄膜表面具有多个孔,其配置为能够通过吸水产生溶胀,使得孔的占空比变小。本发明利用U形的微纳光纤的倏逝场与多孔薄膜耦合实现湿度传感。在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下,U形微纳光纤表面的多孔薄膜的孔的大小不同,以至于通过其散射的能量大小不同,光纤输出端光功率的变化不同,从而实现湿度传感。本发明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213714683U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021328558.X
申请日:2020-07-08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G01M1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纤轴向无损在线检测装置,属光纤器件加工制作技术领域。装置包括图像处理装置、与图像处理装置连接的转动部件、光纤夹具、成像屏、相干光发射器和图像记录装置。光纤夹具安装在转动部件,光纤夹具用于夹持光纤,转动部件用于通过光纤夹具带动光纤同轴转动;相干光发射器设置在光纤夹具一侧,相干光发射器发射的光束用于垂直照射光纤,成像屏位于相干光发射器的光束照射光纤后光线前进方向的位置;图像记录装置设于成像屏向光纤夹具方向一侧,并和图像处理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在成像屏设置中央亮斑过滤部件,减小中央亮斑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从而提升成像的质量,进而提高利用该检测装置进行定轴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209707668U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822200556.1
申请日:2018-12-26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G01R33/03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磁场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磁流体披覆侧抛光纤的磁场传感器,包括侧边抛磨光纤、披覆在抛磨区周围的磁流体、光源以及用于检测透射光谱的光谱仪,所述抛磨光纤是通过光纤抛磨掉部分包层制作而成;所述抛磨光纤上设有玻璃毛细管以及光学紫外胶,所述磁流体通过玻璃毛细管以及光学紫外胶密封包裹在侧边抛磨光纤周围;在磁场作用下,纳米粒子随磁场方向汇集或分散,使得纳米粒子的折射率受到磁场强度与方向的控制,从而在纳米粒子与抛磨光纤之间的倏逝场相互作用下,透射光谱信号会受到磁场强度与方向的控制,构成磁场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在于能灵敏地检测到磁场强度与方向的变化,有助于实现高灵敏度磁场测量。(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9460387U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822200551.9
申请日:2018-12-26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G01R33/03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磁场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侧抛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矢量磁场传感器,包括侧边抛磨光纤、镀制在抛磨区上的金属薄膜、磁流体、光源以及用于检测透射光谱的光谱仪,所述抛磨光纤是通过光纤抛磨掉部分包层和纤芯制作而成;所述抛磨光纤上设有玻璃毛细管以及光学紫外胶,所述磁流体通过玻璃毛细管以及光学紫外胶密封包裹在抛磨光纤周围。本实用新型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在透射光谱中形成一个共振波谷(透射光强度最低值),在不同磁场强度或磁场方向下,磁流体在金属膜上方的折射率不同,导致SPR共振波谷位置的不同,通过记录共振光谱的漂移情况,即可标定传感器对磁场方向和强度的传感特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