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8144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585290.0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3K26/352 , B23K26/3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雾化硅油辅助激光构筑高黏超疏水表面方法及应用,其包括,将试样表面进行打磨清洗;通过微量润滑装置将特定粘度、密度及表面张力参数的硅油精细雾化,控制气体和液体流量、进气压力等参数,确保硅油均匀且充分地覆盖试样表面;设置激光器的参数并输出激光,对试样表面刻蚀加工;将加工后的试样进行清洗,对试样表面进行润湿性和黏附性测试,制备出的表面具有高黏附超疏水性,通过雾化硅油技术,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对操作人员无健康影响;加工效率高且加工质量好,具有经济效益;制备的高黏附超疏水表面相比于传统的二次激光制备的超疏水‑超亲水表面,不仅可以应用于输送液体,且由于高黏附性,同时实现缓流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63924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624020.6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8L97/00 , C08L9/00 , C08K5/3445 , C08K5/42 , C08L75/04 , C08K5/19 , C08K5/21 , C08K5/405 , C08K5/09 , C08K5/053 , C08K5/17 , C08K5/07 , C08K5/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质素热塑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高韧木质素材料及其热加工成形方法,材料中木质素的质量比为30‑70份,增塑剂为20‑30份,增韧剂为10‑50份。制备原理在于通过增塑剂破坏木质素内的分子间作用力,并将被破坏的木质素与增韧剂反应形成基体,实现未破坏木质素之间的连接。制备过程是通过预先混料、混炼和热加工得到。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木质素的比例,同时利用增韧剂作为基体,提高了木质素材料的韧性,改善了以往木质素材料脆性大、难加工的缺陷,拓宽了纤维素材料的应用领域。其能够在较低温度下热塑性加工,从而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917433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298869.9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01D27/02 , A01D31/02 , A01D33/06 , A01D33/00 , A01D33/10 , A01D33/08 , A01D33/12 , A01C7/16 , A01C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萝卜收获机及其应用,包括底盘,底盘下方设有车轮;底盘上方设有安装架、收集机构;安装架上设有拔取机构、输送机构、分拣机构;拔取机构位于安装架的前端;拔取机构的后端设有切缨机构;输送机构位于切缨机构的下方;输送机构包括萝卜缨输送带、萝卜输送带;分拣机构包括视觉模块、推杆;推杆位于萝卜输送带的上方;收集机构包括萝卜缨收集组件、大萝卜收集组件、小萝卜收集组件;萝卜缨收集组件位于萝卜缨输送带的末端;大萝卜收集组件位于萝卜输送带的末端;小萝卜收集组件位于萝卜输送带的一侧。本发明集收获、清理、切缨、分拣、装箱、播种多种功能于一体,有效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809016B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183970.X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3K3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焊接平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焊接一体化平台及焊接方法,包括拉伸单元、焊接单元和控制单元,拉伸单元包括平整度监测件和拉伸件;平整度监测件用于获取平整度信息;拉伸件用于接收拉伸控制信号并为柔性电子皮肤施加拉伸作用力;焊接单元包括焊接监测件和升降件;焊接监测件用于获取焊接信息;升降件用于接收焊接控制信号并为柔性电子皮肤施加压紧作用力;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第一控制件分别与平整度监测件和拉伸件电连接,用于接收平整度信息并发射拉伸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件分别与焊接监测件和升降件电连接,用于接收焊接信息并发射焊接控制信号。本发明能保证柔性电子皮肤高焊接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0568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0961927.5
申请日:2024-07-18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异种金属搭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轧制机构、定位机构、升降平台和预热场发生机构;轧制机构包括阶梯型的上轧辊和下轧辊,上轧辊的位置可调;定位机构设置于轧制机构后端用于对金属板材进行限位和导向;预热场发生机构设置于定位机构上方用于对轧制后的板材进行预热,且其通过升降平台可以调整与板材之间的距离。本发明利用感应线圈诱导预热机制,通过周期性感应预热,可以预先将焊接区域选择性的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在激光焊接时可以增强材料表面热梯度分布的差异性,并且不同形状的线圈缠绕环产生不同效果的预热场,更有助于形成波浪形结合界面,增加异种金属结合表面机械互锁的能力,提升界面结合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80901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183970.X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3K3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焊接平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焊接一体化平台及焊接方法,包括拉伸单元、焊接单元和控制单元,拉伸单元包括平整度监测件和拉伸件;平整度检测件用于获取平整度信息;拉伸件用于接收拉伸控制信号并为柔性电子皮肤施加拉伸作用力;焊接单元包括焊接监测件和升降件;焊接监测件用于获取焊接信息;升降件用于接收焊接控制信号并为柔性电子皮肤柔性电子皮肤施加压紧作用力;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第一控制件分别与平整度监测件和拉伸件电连接,用于接收平整度信息并发射拉伸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件分别与焊接监测件和升降件电连接,用于接收焊接信息并发射焊接控制信号。本发明能保证柔性电子皮肤高焊接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78014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1274167.7
申请日:2024-09-1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F30/2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式摆线轮齿轮修形方法及系统,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保角映射与全局缩放因子,实现单位圆与摆线轮齿廓多边形之间的几何与应力信息转换,以优化齿端面应力分布;构建高压工况下的弹流动力润滑模型,分析齿面疲劳特征,评估齿面疲劳强度;构建包含误差项的齿廓模型,以接触力与偏移量之和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进行齿端面与齿面的同步优化,实现齿形与误差的一体化表征。本发明实现了齿形与误差的一体化精准优化,进一步提升了齿轮的啮合平滑度、耐用性和运行稳定性。本发明为工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更优的质量与更低的能耗,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市场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733937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07230.2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铣削加工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基于切屑形态反演的微铣削未变形切厚在线重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实时获取微铣削过程产生的变形切屑对应的切屑形态参数,按不同刀齿进行聚类,得到不同刀齿的多个变形切屑;构建切厚反演方程、切屑形态反演方程;求解每一刀齿的刃口钝圆半径,确定每一刀齿的切厚反演方程、切屑形态反演方程;分别重构每一刀齿的各个变形切屑对应的未变形切屑;利用图像拼接算法,得到每一刀齿各个瞬时未变形切厚;引入变形切屑作为切厚重构物理量,无需测量刀具跳动,磨损量或工件表面形貌,可实现微铣削未变形切厚的在线重构。
-
公开(公告)号:CN118153388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333060.9
申请日:2024-03-2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13/14 , G06F119/14 , G06F11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粘结柔性立管的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构建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数值模型;根据内、外抗拉铠装层是否结构失效确定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数值模型的最大轴向承载能力;为实现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截面力学性能分析,对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数值模型中各层结构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并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划分后,构建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数值模型的截面边界处理条件,并对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数值模型的各层结构赋予材料特性;采用通用接触算法模拟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数值模型中层间和层内的接触;对构建好的条件,对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数值模型进行轴向受拉失效特性计算。本发明能够通过数值方法实现对非粘结柔性立管的有效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7680296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489775.5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针切削分离装置,其包括:分离管道;第一旋分器,第一旋分器设置于分离管道一端,其包括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分别连通分离管道;第二旋分器,第二旋分器设置于分离管道另一端,其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出口、分流翼板以及至少一个导流板,第二入口及第二出口分别连通分离通道,分流翼板连接于第二出口外围,且以第二出口为中心向外且沿物料流出方向倾斜延伸,导流板围绕分流翼板设置,其为非闭合环状元件。本发明无需过多人工参与,使其相比于常规切削分离方式来说兼具效率高,分离效果好等显著优势,同时,其避免了元件表面出现损伤甚的问题,是一种具有广阔使用前景的新型铜针切削分离装置及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