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叶片超声滚压强化机器人加工系统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76570B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010682850.X

    申请日:2020-07-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超声滚压强化机器人加工系统及控制方法,该超声滚压强化机器人加工系统包括:机器人,其上固定有一超声滚压强化装置并带动该超声滚压强化装置移动;底座,其上安装有主轴转台和三维移动升降装置,所述主轴转台上设置有可旋转的叶片夹具,三维移动升降装置上则固定一柔性随动支撑头;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机器人、主轴转台和三维移动升降装置电连接或通讯连接。本发明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超声滚压强化机器人加工系统及控制方法,采用机器人辅助夹持超声滚压装置,配合三维移动升降装置以及柔性随动支撑头,并通过对三者进行协同控制,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精确超声滚压强化。

    一种基于晶体塑性理论的蠕变疲劳剩余寿命评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92446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0853877.5

    申请日:2021-07-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晶体塑性理论的蠕变疲劳剩余寿命评定方法,包括: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编译基于位错密度的晶体塑性本构方程;确定晶体塑性本构方程的材料参数;对待测材料代表性体积单元进行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获得待测材料在不同蠕变疲劳工况下的力学响应;提取待测材料代表性体积单元在每个循环周次下的累积能量耗散,确定待测材料的局部能量耗散体积占比和待测材料的容许蠕变损伤和容许疲劳损伤;绘制三维蠕变疲劳剩余寿命评定图,计算待测材料的蠕变疲劳剩余寿命。本发明的基于晶体塑性理论的蠕变疲劳剩余寿命评定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材料的蠕变疲劳剩余寿命评定,具有直观、可实施评定、精确度高的优点。

    一种TMR多阵列的深层缺陷弱磁检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203792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480017.1

    申请日:2021-04-30

    Abstract: 一种TMR多阵列的深层缺陷弱磁检测装置,属检测领域。由双激励信号发生模块、功率放大器模块、TMR阵列检测探头、电源模块、前级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后级放大电路、锁相放大电路、数据采集模块及上位机组成;双激励信号发生模块输出两通道正弦信号或脉冲信号,经由功率放大器模块放大传输给TMR阵列检测探头中对称布置的差分式双激励线圈;TMR阵列检测探头中的TMR传感器阵列检测元件,采集被测金属材料构件深层缺陷处的感应磁场畸变信息信号,由前级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后级放大电路、锁相放大电路信号处理后,经数据采集模块将检测信号传输给上位机,显示缺陷处的弱磁场畸变图像,实现金属材料构件表面、次表面、深层缺陷的检测。

    一种基于TMR磁阻传感器阵列的金属构件深层缺陷的电磁检测探头

    公开(公告)号:CN112378994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239284.1

    申请日:2020-11-09

    Abstract: 一种基于TMR磁阻传感器阵列的金属构件深层缺陷的电磁检测探头,属检测领域。包括矩形双层印刷TMR电路板、TMR磁阻传感器组、TMR阵列检测元件、第一、第二线圈骨架、第一、第二矩形激励线圈、探头主外壳和探头副外壳;TMR阵列检测元件安装在第一矩形激励线圈和第二矩形激励线圈的几何中心位置;电磁检测探头的扫描方向垂直于TMR阵列检测元件的排布方向。其选用TMR磁阻传感器组来代替常规线圈探头,突破了常规涡流线圈探头无法检测深层缺陷的瓶颈,不仅可以检测非铁磁性材料构件的表面、次表面、深层缺陷,亦可检测铁磁性材料构件的表面、次表面、深层缺陷,大大提高了检测深度与灵敏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

    可变径旋转冷挤压强化工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304619B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1811107058.0

    申请日:2018-09-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径旋转冷挤压强化工艺装置,包括芯棒以及可滑动地套设于芯棒上且彼此固接的衬套和固定筒,衬套由多个周向排列的扇形衬套块组成,固定筒远离衬套的另一端与电机以及管路系统连接,芯棒包括锥形圆柱体和等径圆柱体,衬套的内部形成锥形通孔,每个扇形衬套块均包括本体和凸台,本体的外表面上具有排布紧密且规则的球形凸起。本发明通过衬套的表面的紧密排布的球形凸起,有利于提高所加工的内孔的疲劳寿命;且将芯棒的形状设置为具有锥形圆柱体,避免了采用方锥形芯棒磨损所造成的对挤压精度的影响;此外,将孔挤压与铰孔工艺相结合,提高所加工的内孔表面的光洁度,保证加工的连续性,进而提高了加工的精度与加工的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