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14576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533550.3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20/20 , G06F18/24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民用航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Nataf变换独立性检验的航班延误图模型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航班延误历史相关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构建航班延误数据集,对航班延误数据集进行特征重要性分析,获取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并选择航班延误相关特征集合;根据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构建航班延误因果图模型;对航班延误因果图模型进行条件独立性检验,获取条件独立性检验结果;根据条件独立性检验结果对航班延误因果图模型进行优化,获取航班延误真实图模型检测结果。实现更精确地确定对航班延误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为航班延误预测模型提供决策依据,提升航班延误的预测精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114576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533550.3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 ,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20/20 , G06F18/24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民用航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Nataf变换独立性检验的航班延误图模型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航班延误历史相关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构建航班延误数据集,对航班延误数据集进行特征重要性分析,获取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并选择航班延误相关特征集合;根据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构建航班延误因果图模型;对航班延误因果图模型进行条件独立性检验,获取条件独立性检验结果;根据条件独立性检验结果对航班延误因果图模型进行优化,获取航班延误真实图模型检测结果。实现更精确地确定对航班延误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为航班延误预测模型提供决策依据,提升航班延误的预测精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59257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410079268.2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 ,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条件独立性检验技术领域,尤其是提供一种基于Nataf变换独立性检验的图模型检测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图模型中的随机变量数生成不确定因果方向的无向图;基于预设条件,获取与预设条件匹配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条件独立性检验;根据预设的假设,将条件独立性转换为无条件独立性的问题,并对无条件独立性的分布函数进行估计;使用Nataf变换方法计算分布函数估计值的独立相关性估计值,并根据预设的相关性阈值去掉相关的边;利用d分隔方法确定图模型中边的依赖方向,将无向图的骨架拓展为有向无环图,生成确定因果方向的有向图。实现对非线性关系的检测,提升条件独立性检验和图模型检测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501758B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410790781.9
申请日:2014-12-1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机车闸瓦厚度的检测系统及方法,在机车的车轮经过触发传感器表面时,触发传感器产生电信号;第一图像采集器安装在轨道外侧且与触发传感器相连接,在接收到触发传感器的电信号时采集机车闸瓦侧面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采集器安装在轨道内侧且与触发传感器相连接,在接收到触发传感器的电信号时采集机车闸瓦底部的第二图像;图像处理器与第一图像采集器和第二图像采集器相连接,接收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并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检测闸瓦厚度。这样,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分别检测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闸瓦厚度,无需人工参与,并且可以避免因闸瓦的部分位置被遮挡而造成的检测失误,能够实现对闸瓦厚度的快速、简单、精确地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4501758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790781.9
申请日:2014-12-1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车闸瓦厚度的检测系统及方法,在机车的车轮经过触发传感器表面时,触发传感器产生电信号;第一图像采集器安装在轨道外侧且与触发传感器相连接,在接收到触发传感器的电信号时采集机车闸瓦侧面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采集器安装在轨道内侧且与触发传感器相连接,在接收到触发传感器的电信号时采集机车闸瓦底部的第二图像;图像处理器与第一图像采集器和第二图像采集器相连接,接收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并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检测闸瓦厚度。这样,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分别检测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闸瓦厚度,无需人工参与,并且可以避免因闸瓦的部分位置被遮挡而造成的检测失误,能够实现对闸瓦厚度的快速、简单、精确地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4457586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790676.5
申请日:2014-12-1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列车关键部位安装高度的系统,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图像采集装置包括结构光投射器和图像传感器;结构光投射器向列车关键部位投射可控光;图像传感器摄取包含关键部位及可控光的变形图像并传输给数据处理装置,用于确定关键部位的安装高度是否异常,所述关键部位的安装高度与所述变形图像及所述结构光投射器和图像传感器的位置关系具有函数关系。本系统利用非接触式的结构光系统进行关键部位的安装高度信息采集,不需要人工现场测量,可以对多个关键部位的设备同时测量,而且其测量精度能够达到比人工测量更高的精度。同时,数据处理装置对关键部位是否异常能够快速确定,比人工反馈更加迅速及时。
-
公开(公告)号:CN11967149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62872.1
申请日:2024-12-0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Q10/10 , G06Q10/0637 , G06Q10/04 , G06Q50/08 , G06F30/13 , G06F30/27 , G06N3/006 , G06N3/126 , G06F111/04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复杂地区铁路工程施工道路智能选线与评价决策方法,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结合施工道路所处的地形环境条件和建设技术标准,构建改进HAO的平面线形数学模型,设计平面线形约束条件,建立线路综合费用模型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搜索目标区域中的最佳平面线形位置参数。本发明相比于其它智能选线方法,在快速生成施工道路平纵断面线形的同时,能对路线方案的优劣性进行快速评价决策,优化了设计流程,有助于缩短施工道路建设周期,能够显著减少现场踏勘和人工设计的工作量,切实提高选线设计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减少选线成本的投入,使用便捷,对设备性能的依赖程度低。
-
公开(公告)号:CN110194497A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910438402.2
申请日:2019-05-24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C02F1/04 , C02F1/14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水淡化装置,包括加热机构和冷凝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集热管、对所述集热管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海水储藏罐、将所述海水储藏罐中的海水输入所述集热管的第一输水组件和往所述海水储藏罐中输入海水的第二输水组件;所述集热管的管体倾斜设置;所述集热管上方设有蒸汽出口,所述蒸汽出口与冷凝管连接,所述冷凝管穿过所述海水储藏罐后进入所述冷凝室;所述集热管下方设有热海水出口,所述热海水出口与所述海水储藏罐导通;还包括鼓泡机构,经所述鼓泡机构鼓泡后从所述海水储藏罐上方的湿气体出口溢出的湿气体进入所述冷凝管。本发明结构简单,能耗低且热量得到充分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457588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791117.6
申请日:2014-12-18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1B1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关键部位安装高度的方法,包括向所述关键部位投射结构光源;采集包含所述关键部位及所述结构光源在所述关键部位形成的光条纹的图像;识别所述图像中关键部位的位置;依据所述光条纹确定所述关键部位与轨道的交点;以预设标准数据为参照,确定所述交点与所述轨道的距离作为所述关键部位的安装高度信息;判断所述关键部位的安装高度信息是否超出预设范围,若超出预设范围则显示所述关键部位的安装高度超限。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通过结构光成像的方式能够在列车经过时准确捕捉列车关键部位的安装高度信息,及时计算,判断列车关键部位的安装高度信息是否超出标准。因此比人工方式检测效率更高,精度也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209538053U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821987379.X
申请日:2018-11-29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E01F7/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轨边设备的防风保护装置,包括轨边设备,所述轨边设备固定安装在第一轨枕上,所述轨边设备的侧面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包括与所述轨边设备上表面过渡连接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部,设置在第一轨枕两侧道床石砟垫层的下方,本申请通过分解风压作用力,降低高速运行列车对轨边设备的振动和风压冲击,保证检测的稳定性,降低轨边设备的维护频率,降低维护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