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033637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1810841123.6
申请日:2018-07-2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满足轨迹要求的平面七杆机构输入运动设计方法,建立平面七杆机构预期轨迹曲线;获取轨迹曲线关键点;在引运动输出构件沿轨迹曲线关键点依次移动,并记录七杆机构两原动摆杆摆角值;确定关键点所对应的运动时间;建立两原动摆杆摆角拟合曲线方程;采用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杆组法,对平面七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获取输出构件运动轨迹;若轨迹精度满足预设精度阈值,结束设计,并输出原动摆杆运动规律;若轨迹精度不满足预设精度阈值,则在轨迹曲线误差符合预设误差阈值的部分加密关键点,直到满足精度为止。本发明具有操作简便、容易实现的特点,在工程设计领域有良好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548281B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011436187.1
申请日:2020-12-1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交叉类金属零件辅助填丝GMAW电弧增材制造系统及方法,包括:工控机、GMAW电弧增材位置视觉检测及反馈系统、熔化极焊枪、辅助填丝装置、基板以及复合送丝装置;工控机用于生成增材制造零件路径代码信息,依据增材制造零件时设定的工艺参数,控制复合送丝装置送丝以及熔化极焊枪在基板的表面依据工控机发出的路径指令堆积成形每一层,逐层堆积形成目标零件,并反馈信号对熔化极焊枪及辅丝电流电压进行调整,并调节复合送丝装置送丝速度的大小,以改变在交叉点位置的熔覆量,对成形过程进行闭环控制;使交叉点在成型过程中保持平整;电弧增材位置视觉检测及反馈系统将采集的GMAW电弧增材位置信息转换为反馈控制信号,传送到工控机。
-
公开(公告)号:CN105548325B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610063477.3
申请日:2016-01-3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44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毛细管电泳转轴式液滴进样装置及其进样方法,该装置包括高压电源、毛细管、样品池和缓冲液池,所述样品池和缓冲液池通过固定架对称安装在转轴上,所述毛细管固定设置于转轴的旁边,所述样品池和缓冲液池的出液端通过转轴旋转择一位于毛细管进口端的正下方,所述毛细管出口端与废液池相连接,所述高压电源的高压正极线连接连接到缓冲液池内的高压电极,所述高压电源的高压负极线连接到废液池。本发明将样品池和缓冲液池安装在一个转轴上,毛细管的位置是不动的,通过转动样品池和缓冲液池的位置,让毛细管进口端依次浸入到两个池子所压出的液滴当中,分别完成虹吸进样和分离操作,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实验重复再现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4076163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324230.3
申请日:2014-07-0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35/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分离中的新型回流式进样方法,采用十字通道的微流控芯片,所述十字通道由进样通道和分离通道交叉而成,其中分离通道的第一方向设有缓冲液储液池,进样通道的第二方向设有样品废液储液池,进样通道的第三方向设有样品储液池,分离通道的第四方向设有缓冲液废液储液池,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夹切导流;步骤B,回流;步骤C,溶液分配;步骤D,进样。与以往的所有进样方式相比,本发明的进样方式可以同时执行小进样量和大进样量,进样时没有电歧视,具有以往四种常见进样方式所没有的特点。相比于老回流式进样方式,本发明的新进样方式更加稳定,进样的区带范围更宽,分离柱效和对样品的检测灵敏度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01820073B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1010183386.6
申请日:2010-05-2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H01M8/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527 , Y02P70/5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微流控芯片生物燃料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1、取一导电玻璃,去除上表面中部的导电层,以形成相互绝缘的左、右导电层和中部绝缘带;2、在PDMS片下表面加工出阳极室凹槽和营养液进、出通孔,阴极室凹槽和电解液进、出通孔,以及盐桥通道和盐桥溶液入口通孔;3、将PDMS片贴附在导电玻璃上面,并使阳极室凹槽和所述阴极室凹槽主体分别与左导电层和右导电层接触,在盐桥溶液入口通孔输入热盐桥溶液,并让盐桥溶液冷却凝固形成盐桥,盐桥不与左、右导电层直接接触。该方法制作的新型微流控芯片生物燃料电池不仅体积小,电池输出效率高,而且可以对电池输出功率进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1349672A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810071747.0
申请日:2008-09-1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416 , G01N27/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精确控制电极距离的微流控芯片电化学检测装置,包括具有检测池和微流管道的微流控芯片,所述微流管道的一端与样品池、缓冲液池、样品废液池相通,微流管道另一端连接检测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池内设置有三电极系统,所述三电极系统中的工作电极检测端正对着微流管道出口端,所述工作电极安装在可相对微流管道出口端移动的调节驱动机构上。本发明装置的特殊结构可以使工作电极轻松的对准芯片分离管道的出口端并精确的控制电极的移动距离,而且使用方便、测定快捷、重现性好,制作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
-
公开(公告)号:CN115193928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210726490.8
申请日:2022-06-2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值仿真的铝带冷轧机轧辊边部感应加热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包括轧辊参数和感应线圈参数的基础数据;(2)建立轧辊磁‑热耦合模型;(3)基于建立的建立轧辊磁‑热耦合模型,提取热生成率,并拟合电磁感应热生成率公式;(4)建立轧辊温度场模型,并求解轧辊表面温度分布;(5)确定轧辊边部感应加热工艺参数。该方法有利于提高轧辊边部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34951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14086.4
申请日:2024-01-2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6V10/764 , C23C2/28 , C23C2/06 , C23C2/40 , G06V10/82 , G06N3/0455 , G06N3/0985 , G06V10/766 , G06F18/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ViTNR算法的热镀锌感应加热设定温度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采集热镀锌工艺的历史数据,对数据集进行清洗;步骤2:对热镀锌镀层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模型特征筛选;步骤3:用z‑score法去除数据集中的离群点;步骤4:将数据集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步骤5:数据类型处理;步骤6:将训练集数据导入ViTNR模型进行训练,生成初始热浸镀锌感应加热设定温度预测模型;步骤7:对预测模型的超参数进行手动调优;步骤8:验证基于ViTNR算法的热镀锌感应加热温度预测模型的泛化性能。本技术方案通过基于ViTNR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作用于多钢种、多维度及大批量数据集,具备较好的泛化能力,解决了传统经验公式法计算精度低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210422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418975.6
申请日:2021-04-1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带冷轧机工作辊边部感应加热辊温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轧辊参数、板带参数和轧制过程数据;步骤S2:对轧辊的横断面进行差分网格的划分,并为网格节点编号,建立有限差分模型;步骤S3:根据不同轧制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确定边界条件和内热源;步骤S4:采用显隐交替差分格式,将导热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格式;步骤S5:采用追赶法和高斯赛德法求解差分方程组,得到轧辊的瞬态温度场。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冷轧机由于缺乏辊温传感器而完全凭经验进行工作辊边部加热的缺陷,实现感应加热操作基于监督的准确实施,提高轧辊边部温降控制的准确性,避免由于辊温过热引起的生产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12541032A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110051852.3
申请日:2021-01-1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工业电机健康管理系统及工作方法,包括:EHM数据解析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监控显示模块、系统功能模块、审批报告模块、资源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和知识管理模块。其根据各型号电机研制特点,设计了一种通用的可扩展的电机健康管理系统软件架构,详细描述了系统软件平台总体架构设计和各组成模块架构设计,为下一阶段系统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可验证平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