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
    1.
    发明公开
    热交换器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135950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180015018.7

    申请日:2021-01-08

    Abstract: 热交换器的内翅片在与流路管(3)的扁平剖面形状的厚度方向(Dt)垂直的剖面中,具有一侧顶部(361)和另一侧顶部(362)经由中间部(363)向一方向(Df)交替地排列的波纹形状。中间部具有形成有使隔着内翅片相邻的两个细流路彼此连通的连通口(364a)的连通部(364)。中间部具有从在上述一方向上与连通部相邻的一侧顶部延伸设置至连通部且将上述两个细流路之间隔开的一侧壁部(365)。中间部具有从在上述一方向上与连通部相邻的另一侧顶部延伸设置至连通部且将上述两个细流路之间隔开的另一侧壁部(366)。连通口的周缘包括一侧壁部的端缘(365a)和另一侧壁部的端缘(366a),一侧壁部的端缘以使另一侧壁部的端缘向上述扁平剖面形状的长边方向(Dw)平行移动的方式形成。

    冷却器组件、及冷却器组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04659B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580050924.5

    申请日:2015-09-17

    Abstract: 冷却器组件包括冷却管(2)和支承部件(30、30X)。在冷却管中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有第一突出管部(22a、223a)。在冷却管中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有第二突出管部(22b、223b)。在冷却管中的第一突出管部的基部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一容易变形部。在冷却管中的第二突出管部的基部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二容易变形部。在支承部件设有与第一突出管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37a、300、70A)和与第二突出管部嵌合的第二嵌合部(38a、301、70B)。在第一突出管部与支承部件的第一嵌合部嵌合、且第二突出管部与支承部件的第二嵌合部嵌合、并使第一容易变形部及第二容易变形部分别朝冷却管的内侧凹陷的状态下,支承部件对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中央进行支承。

    层叠型热交换器及该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31010A

    公开(公告)日:2020-01-24

    申请号:CN201880037377.0

    申请日:2018-05-17

    Inventor: 冨田亮平

    Abstract: 层叠型热交换器使热交换对象物(4)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对象物(4)配置于在层叠方向(DRst)上层叠且供制冷剂流通的多个流路管(2、26、27)相互之间,层叠型热交换器具备上述多个流路管中所包含的第一流路管(26)和第二流路管(27)。第一流路管在与层叠方向交叉的延伸方向(DRtb)上延伸。第一流路管具有第一突出管部(261),第二流路管具有第二突出管部(271)。第二突出管部具有嵌入第一突出管部的内侧的嵌入部(271a),并以制冷剂能够流通的方式与第一突出管部连接。第一突出管部具有在嵌入部的径向外侧与该嵌入部接合的接合部(261b)。该接合部具有外周侧面(261d)和第一突出管部的顶端(261a),接合部的外周侧面以直至顶端都沿着嵌入部的外周侧面(271c)的方式在层叠方向上延伸到达该顶端。

    层叠型热交换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844942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780062485.9

    申请日:2017-11-02

    Abstract: 层叠型热交换器具备:多个流路管(2),该多个流路管形成供与热交换对象物(4)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流通的流路,并且以从两侧夹持所述热交换对象物的方式层叠配置;以及管(31,32),该管与配置于所述多个流路管的层叠方向的一端部的所述流路管连接。所述多个流路管具有突出管部(22),该突出管部分别向所述流路管的层叠方向突出并且与所述流路管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流路管连通。所述多个流路管中的配置于层叠方向的一端部的所述流路管是出入流路管。所述管在该管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与所述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面,与所述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面和所述出入流路管接合。

    冷却器组件、及冷却器组件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04659A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580050924.5

    申请日:2015-09-17

    Abstract: 冷却器组件包括冷却管(2)和支承部件(30、30X)。在冷却管中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有第一突出管部(22a、223a)。在冷却管中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有第二突出管部(22b、223b)。在冷却管中的第一突出管部的基部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一容易变形部。在冷却管中的第二突出管部的基部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二容易变形部。在支承部件设有与第一突出管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37a、300、70A)和与第一突出管部嵌合的第二嵌合部(38a、301、70B)。在第一突出管部与支承部件的第一嵌合部嵌合、且第二突出管部与支承部件的第一嵌合部嵌合、并使第一容易变形部及第二容易变形部分别朝冷却管的内侧凹陷的状态下,支承部件对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中央进行支承。

    层叠型热交换器及该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31010B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1880037377.0

    申请日:2018-05-17

    Inventor: 冨田亮平

    Abstract: 层叠型热交换器使热交换对象物(4)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对象物(4)配置于在层叠方向(DRst)上层叠且供制冷剂流通的多个流路管(2、26、27)相互之间,层叠型热交换器具备上述多个流路管中所包含的第一流路管(26)和第二流路管(27)。第一流路管在与层叠方向交叉的延伸方向(DRtb)上延伸。第一流路管具有第一突出管部(261),第二流路管具有第二突出管部内侧的嵌入部(271a),并以制冷剂能够流通的方式与第一突出管部连接。第一突出管部具有在嵌入部的径向外侧与该嵌入部接合的接合部(261b)。该接合部具有外周侧面(261d)和第一突出管部的顶端(261a),接合部的外周侧面以直至顶端都沿着嵌入部的外周侧面(271c)的方式在(271)。第二突出管部具有嵌入第一突出管部的

    层叠型热交换器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844942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1780062485.9

    申请日:2017-11-02

    Abstract: 层叠型热交换器具备:多个流路管(2),该多个流路管形成供与热交换对象物(4)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流通的流路,并且以从两侧夹持所述热交换对象物的方式层叠配置;以及管(31,32),该管与配置于所述多个流路管的层叠方向的一端部的所述流路管连接。所述多个流路管具有突出管部(22),该突出管部分别向所述流路管的层叠方向突出并且与所述流路管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流路管连通。所述多个流路管中的配置于层叠方向的一端部的所述流路管是出入流路管。所述管在该管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与所述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面,与所述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面和所述出入流路管接合。

    冷却组件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112300B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580057871.X

    申请日:2015-11-13

    Abstract: 冷却组件包括发热体(10)、热交换器(20)及绝缘板(30、30B)。发热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面被设为散热面(15)。热交换器是金属制的,热交换器的表面的至少一面被设为与散热面相对的冷却面(22)。绝缘板在表面和背面包括第一面及第二面,绝缘板在绝缘板与散热面相对、且第二面与冷却面相对的状态下存在于散热面与冷却面之间,并具有电绝缘性及热传导性。发热体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板在散热面与冷却面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放出至热交换器。金属制的接合件(40)存在于冷却面与绝缘板之间,绝缘板通过接合件与冷却面接合为一体。散热面和绝缘板经由弹性部件(50)紧贴,该弹性部件(50)的弹性率比接合件的弹性率低。散热面和冷却面经由接合件、绝缘板及弹性部件热连接。

    冷却组件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12300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57871.X

    申请日:2015-11-13

    Abstract: 冷却组件包括发热体(10)、热交换器(20)及绝缘板(30、30A、30B)。发热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面被设为散热面(15)。热交换器是金属制的,热交换器的表面的至少一面被设为与散热面相对的冷却面(22)。绝缘板在表面和背面包括第一面及第二面,绝缘板在绝缘板与散热面相对、且第二面与冷却面相对的状态下存在于散热面与冷却面之间,并具有电绝缘性及热传导性。发热体产生的热量经由绝缘板在散热面与冷却面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放出至热交换器。金属制的接合件(40)存在于冷却面与绝缘板之间,绝缘板通过接合件与冷却面接合为一体。散热面和绝缘板经由弹性部件(50)紧贴,该弹性部件(50)的弹性率比接合件的弹性率低。散热面和冷却面经由接合件、绝缘板及弹性部件热连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