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减振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343577A

    公开(公告)日:2002-04-10

    申请号:CN01132403.1

    申请日:2001-08-30

    Abstract: 一种减振装置,包括:外壳体4;活塞杆3、活塞杆的前端插入外壳体4内,并且在外壳体4的长度方向上往复运动;围绕外壳体4周边定位的螺旋弹簧7,其在活塞杆3从外壳体4中抽出的方向上具有反弹功能;连接且固定到活塞杆3的前端并容放在外壳体4内的内壳体8,其中内壳体8和活塞杆3一同在外壳体内的外壳体4长度方向上往复运动;以及设置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粘弹性橡胶层9,其中,该层的内表面与内壳体的外表面密接,而该层的外表面与外壳体4的内表面密接并固定。与油减振器相比,本发明可以减少制造车辆减振装置的成本。

    车辆减振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54390C

    公开(公告)日:2006-05-03

    申请号:CN01132403.1

    申请日:2001-08-30

    Abstract: 一种减振装置,包括:外壳体4;活塞杆3、活塞杆的前端插入外壳体4内,并且在外壳体4的长度方向上往复运动;围绕外壳体4周边定位的螺旋弹簧7,其在活塞杆3从外壳体4中抽出的方向上具有反弹功能;连接且固定到活塞杆3的前端并容放在外壳体4内的内壳体8,其中内壳体8和活塞杆3一同在外壳体内的外壳体4长度方向上往复运动;以及设置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粘弹性橡胶层9,其中,该层的内表面与内壳体的外表面密接,而该层的外表面与外壳体4的内表面密接并固定。与油减振器相比,本发明可以减少制造车辆减振装置的成本。

    用于摩托车的后轮悬架和用于摩托车的摆臂附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269687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810081183.9

    申请日:2008-03-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摩托车的后轮悬架和用于摩托车的摆臂附接结构。该后轮悬架通过降低车辆重心而可以充分地确保后缓冲件的行程并可改善车辆的行驶性能。摆臂包括上臂,该上臂将车体框架与动力传送部的上部可摆动地连接。下臂将车体框架与动力传送部的下部可摆动地连接。后缓冲件的上端支撑部的轴心由上臂可摆动地支撑在一位置处,该位置位于支撑部的轴心前方。后缓冲件的下端支撑部的轴心由下臂可摆动地支撑在一位置处,该位置相对于车辆位于可摆动地支撑下臂和车体框架的支撑部的轴心后方。

    机动两轮车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44170A

    公开(公告)日:2007-04-11

    申请号:CN200610141361.3

    申请日:2006-09-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M25/08 B62K23/0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论车辆的大小、都可以确保足够大的踏脚板的搁脚空间,并可配置变速踏板的机动两轮车。在踏脚板(25)上,开设了供踏部(128a、128b)穿过的前后通孔(136、136),变速踏板(121)的一部分即踏部(128a、128b)从这些通孔(136、136)突出到上方。踏部(128a、128b)由减速用和提速用2个踏部(128a、128b)构成,为了乘员能将脚搁在踏脚板(25)上,这些踏部(128a、128b)的分开距离(L)比乘员的鞋子长度长。

    机动两轮车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9704C

    公开(公告)日:2002-08-28

    申请号:CN98119145.2

    申请日:1998-09-11

    Abstract: 一种机动二轮车,在主车架2的前部可上下摇动地安装着前摇臂42,于该前摇臂上可自由转动地安装着前轮,在主车架与前摇臂之间夹装着树脂弹簧44,用以缓和前摇臂摇动方向的冲击。树脂弹簧仅以弹性变形的小行程即起到弹簧作用,可适应于从小载荷到大载荷的宽载荷范围。

    装有电动马达的机动二轮车

    公开(公告)号:CN1211527A

    公开(公告)日:1999-03-24

    申请号:CN98119148.7

    申请日:1998-09-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K2202/00 B62K2204/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有以马达为动力机组、在车身框架下方配置给马达供电的蓄电池的机动二轮车,它在主车架2上装有前摆臂42,在该前摆臂42上安装前轮3,主车架为收容蓄电池的框架,在该框架的前部配置了前枢轴41。来自前轮的大负载通过前枢轴从前摆臂传给主车架。因此,由于来自前轮的大负载由主车架承受了,所以能把头管周围(结构)的刚度做成满足需要的最小限度。可以把整个车架做得轻而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