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分裂流水线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校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95022B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2111407498.X

    申请日:2021-11-24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分裂流水线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校准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使用开环余量放大器的分裂式流水线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模型,完成输入模拟信号到数字码值的转换;采用神经网络失真补偿模块,通过补偿模拟电路引入的失真,完成对输出结果的数字后台校准。对该神经网络的训练不需要关于ADC结构的相关信息,且输出的数据具有稀疏性。通过对矩阵稀疏情况分析并剪枝,以降低神经网络的计算量;同时可由稀疏情况预测ADC的级数分配等结构信息。本发明对使用开环余量放大器的分裂式流水线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电路结构具有广泛适用性,并且可以得到超过LMS校准算法的精度。

    一种咽鼓管塞
    2.
    发明公开
    一种咽鼓管塞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752493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601199.9

    申请日:2023-1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咽鼓管塞主体、咽鼓管塞头部、导芯,其中所述咽鼓管塞主体为锥型塞体,所述咽鼓管塞主体上设有连续的螺旋状沟槽;咽鼓管塞头部设于所述咽鼓管塞主体的锥形尖端位置;所述导芯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咽鼓管塞主体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既能对咽鼓管进行阻塞,又能维持一定的中耳通气功能,且有利于保持塞子的位置,并使插入的过程更加方便和可靠。

    一种耳蜗声电刺激干涉记录分析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35021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0337974.8

    申请日:2023-03-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蜗声电刺激干涉记录分析装置,包括: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模块,用于产生声刺激信号,并采集听觉诱发电位;电诱发电位检测模块,通过植入体接口与听觉植入假体连接,用于根据触发信号及预先设定的声电相间隔参数产生电刺激信号,并采集电诱发复合动作电位和蜗内耳蜗电图;同步触发线路,在所述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模块产生声刺激信号的同时产生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模块,用于对所述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模块和电诱发电位检测模块进行参数配置,并获取耳蜗声电联合刺激时声电刺激干涉分析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对耳蜗声电刺激干涉的准确记录分析,为设定个体化的最优联合刺激策略提供依据,具有可靠性高等优点。

    一种取向排布纳米线/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50754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575935.3

    申请日:2022-12-0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取向排布纳米线/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将纳米线、聚合物的有机溶剂分散液滴加至水面,在梯度表面张力驱动下,纳米线发生取向排布。聚合物在有机溶剂快速挥发后固化并将取向排布的纳米线包覆与锚定,得到取向纳米线/聚合物复合薄膜。本发明所制备的取向NWs/聚合物复合薄膜体现出优良的导电性和可拉伸性,在可拉伸应力传感器、柔性电子材料等领域体现出优异的性能。

    一种不含钛白粉的白色涂料、一种智能温变涂料及一种涂层

    公开(公告)号:CN115433516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110613415.6

    申请日:2021-06-0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武利民 王彤 陈敏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功能涂料和薄膜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不含钛白粉的白色涂料、一种智能温变涂料及一种涂层,不含钛白粉的白色涂料包括10wt%‑70wt%的空心玻璃微珠和30wt%‑90wt%的树脂;智能温变涂料包括空心玻璃微珠10‑70份、树脂30‑90份、可逆感温变色微胶囊0.5‑5份。得益于HGBs丰富的多级空腔结构和聚合物本身理想的固有特性,不含钛白粉的涂层在太阳光谱范围内的平均反射率高达~0.96,长波红外发射率可达~0.95,在光学性能、白度、遮盖力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基于钛白粉的白色涂料,不仅无毒、环保、成本低,而且还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加入少量的可逆变色微胶囊的涂层可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在超白和彩色之间自由切换,实现了在太阳能加热和被动辐射冷却之间的智能调节。

    无定形氧化锌/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98414B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1810369002.6

    申请日:2018-04-2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nventor: 陈敏 毛玉婷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定形氧化锌/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方法包括:制备羧基修饰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PSA);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在PSA模板表面包覆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纳米粒子,得到PSA/ZIF核壳型复合微球;PSA/ZIF复合微球经煅烧处理,制得无定形氧化锌/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无定形氧化锌/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兼具高比容量与长效循环稳定性的特点,并且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

    一种草莓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61472C

    公开(公告)日:2006-06-28

    申请号:CN200410053254.6

    申请日:2004-07-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草莓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由于未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羟基显酸性,本发明通过酸-碱吸附,用显碱性的辅助单体吸附显酸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然后在水性体系中与乙烯基单体共聚,由于大量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包覆在共聚单体液滴表面,引发和聚合反应在液滴内进行;在反应过程中,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作为Perking乳化剂对有机聚合物起稳定作用,无须另外加入乳化剂或助乳化剂,即可制备出稳定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得到的复合微球为草莓型结构,粒径100-300nm,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调节微球中二氧化硅含量在5-50%。由于这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为无机二氧化硅粒子包覆有机聚合物,因而形成的涂层较常规的有机聚合物包覆无机纳米粒子具有更加优异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等。

    人工耳蜗电极植入体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499537B

    公开(公告)日:2025-05-20

    申请号:CN202510096633.5

    申请日:2025-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耳蜗电极植入体及其应用,属于外科手术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刺激电极部、与所述刺激电极部连接的连接器,所述刺激电极部包括与所述连接器连接的第一电极丝和若干第二电极丝、设于所述第一电极丝端头的电极阵列、设于所述第二电极丝端头的公共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丝和第二电极丝外均各缠绕有绝缘胶带并露出所述电极阵列和公共电极,所述电极阵列包括若干并排设于所述第一电极丝端头的半环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丝端头一侧设有一条横穿所述半环电极的柔性绝缘缝线。本发明人工耳蜗电极植入体能够更加容易且稳定地植入小型啮齿类实验动物耳蜗内,能在小型啮齿类实验动物清醒且自由活动的状态下测量听神经反应及进行电刺激。

    一种具有垂直取向的导热骨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260575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210959791.5

    申请日:2022-08-1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垂直取向结构的导热骨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制备的具有垂直取向结构的导热骨架材料中,导热填料在骨架中垂直取向分布,形成连续的导热通路,与聚合物复合后赋予薄膜垂直方向上优异的导热性能。本发明包括的步骤有:选取合适溶剂,配制含导热填料和聚合物A的混合液,并将其以一定厚度刮涂到平整基材上。将湿膜浸入与该溶剂互溶性更强、且为聚合物A的不良溶剂凝固浴中进行非溶剂致相分离过程,得到具有垂直取向结构的聚合物A/导热填料多孔骨架材料。本发明制成的导热骨架材料与聚合物B填充孔隙复合后,所得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垂直方向导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能有效填充电子器件中热源与热沉之间的界面,增强界面传热,提高散热性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与实用价值。

    一种自修饰氮化硼导热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56619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0154663.3

    申请日:2022-02-2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修饰氮化硼导热填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氮化硼导热填料,采用自修饰策略进行表面修饰,即将氮化硼填料用具有相同晶格结构的纳米颗粒修饰后,添加到聚合物中,能显著改善填料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热导率。本发明包括的步骤有:配置合成纳米颗粒的前驱体溶液,水热反应后得到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修饰氮化硼填料后,即可获得自修饰氮化硼导热填料。本发明方法简单,获得的导热填料可用于制备机械性能和导热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基高导热复合薄膜,可以满足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要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