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342167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010232862.2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17 , H01M10/6556 , H01M10/635 , H01M10/653 , H01M10/6565 , H01M10/615 , B60L58/26 , B60L58/2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极耳风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极耳风冷管路、外循环风机、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板式换热器、内循环风机和加热器,其构成电池极耳散热单元、压缩机组主冷风单元、板式换热器副冷风单元、风冷内循环单元和风冷外循环单元,风冷外循环单元设置两个独立的风冷通道。本发明为基于极耳风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池极耳通风散、预热,可减小换热热阻,提高热管理效率,排除系统内有害气体,多支路设计可以降低系统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7B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010232856.7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3 , H01M10/6552 , H01M10/6551 , H01M10/6554 , H01M10/6567 , H01M10/65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相变材料与U型扁平热管耦合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包括电芯、软排、相变材料模块、U型扁平热管、隔离框、均热膜、下液冷板、底隔热垫。电芯通过软排连接,再由左、右端板和外围紧固绑带固定成组;电池模组上部设置隔离框,通过结构胶将其粘于电芯顶面;隔离框设置前、中、后三个槽道,前、后两个槽道设置U型扁平热管,其水平段为蒸发端,竖直段为冷凝端;电芯底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底均热膜、下液冷板、隔热垫。本发明基于电芯极耳与底部联合散热,耦合相变材料、热管和液冷技术,空间利用率高、散热效果佳、温度均匀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7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32856.7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3 , H01M10/6552 , H01M10/6551 , H01M10/6554 , H01M10/6567 , H01M10/65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相变材料与U型扁平热管耦合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包括电芯、软排、相变材料模块、U型扁平热管、隔离框、均热膜、下液冷板、底隔热垫。电芯通过软排连接,再由左、右端板和外围紧固绑带固定成组;电池模组上部设置隔离框,通过结构胶将其粘于电芯顶面;隔离框设置前、中、后三个槽道,前、后两个槽道设置U型扁平热管,其水平段为蒸发端,竖直段为冷凝端;电芯底部自上而下依次设有底均热膜、下液冷板、隔热垫。本发明基于电芯极耳与底部联合散热,耦合相变材料、热管和液冷技术,空间利用率高、散热效果佳、温度均匀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50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010232865.6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3 , H01M10/6567 , H01M10/6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动态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液冷板、外循环泵、储液箱、多功能传感器、内循环泵、加热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板式换热器、充放电仪,其组成了电池液冷单元、压缩机组制冷单元、液冷内循环单元、液冷外循环单元、环境模拟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和电池充放电单元等。本发明多支路设计可以保证系统根据电池产热功率选择合适的热管理策略进行工作,实现对整个动力电池液冷热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测和智能控制,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1332446B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232877.9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3H21/20 , B63H21/38 , B60L58/26 , B60L58/27 , B60L50/10 , B60L50/40 , B60L50/75 , H01M10/613 , H01M10/62 , H01M10/654 , H01M10/6567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3 , H01M10/617 , H01M50/209 , H01M50/289 , H01M50/29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余热利用的双轴双电机船舶氨电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氨燃料发动机、可逆电机、电动机、柴发机组、蓄电池、电容、燃料电池、螺旋桨、液氨存储供给装置、变电装置、船舶电网、船舶负载、整船冷却系统及余热系统。本发明能够实现氨燃料发动机与电机的混合推进与柴发机组与储能单元的协调供电,同时实现储能单元与发动机冷能的多级利用,余热系统能够实现热能的多梯度利用,减少了船舶能耗提高了整船效率,提高了系统的适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50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32865.6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3 , H01M10/6567 , H01M10/6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动态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液冷板、外循环泵、储液箱、多功能传感器、内循环泵、加热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板式换热器、充放电仪,其组成了电池液冷单元、压缩机组制冷单元、液冷内循环单元、液冷外循环单元、环境模拟单元、数据采集单元和电池充放电单元等。本发明多支路设计可以保证系统根据电池产热功率选择合适的热管理策略进行工作,实现对整个动力电池液冷热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测和智能控制,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1342167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232862.2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17 , H01M10/6556 , H01M10/635 , H01M10/653 , H01M10/6565 , H01M10/615 , B60L58/26 , B60L58/2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极耳风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极耳风冷管路、外循环风机、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板式换热器、内循环风机和加热器,其构成电池极耳散热单元、压缩机组主冷风单元、板式换热器副冷风单元、风冷内循环单元和风冷外循环单元,风冷外循环单元设置两个独立的风冷通道。本发明为基于极耳风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池极耳通风散、预热,可减小换热热阻,提高热管理效率,排除系统内有害气体,多支路设计可以降低系统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1332447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232878.3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3H21/20 , B63H21/38 , B60L58/26 , B60L58/27 , B60L50/10 , B60L50/40 , B60L50/75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燃料电池的双轴双电机船舶氨-电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氨燃料发动机、第一可逆电机、第二可逆电机、第三可逆电机、柴发机组、蓄电池、超级电容、燃料电池、螺旋桨、液氨存储供给装置、变电装置、船舶电网、船舶负载、整船冷却系统及废气再循环系统。本发明能够实现氨燃料发动机与电机的混合推进与柴发机组与储能单元的协调供电,同时实现储能单元与发动机冷能的多级利用,燃料电池废气对废气涡轮补气,提高了进气效率,减少了船舶能耗提高了整船效率,提高了系统的适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1332447B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232878.3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3H21/20 , B63H21/38 , B60L58/26 , B60L58/27 , B60L50/10 , B60L50/40 , B60L50/75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燃料电池的双轴双电机船舶氨‑电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氨燃料发动机、第一可逆电机、第二可逆电机、第三可逆电机、柴发机组、蓄电池、超级电容、燃料电池、螺旋桨、液氨存储供给装置、变电装置、船舶电网、船舶负载、整船冷却系统及废气再循环系统。本发明能够实现氨燃料发动机与电机的混合推进与柴发机组与储能单元的协调供电,同时实现储能单元与发动机冷能的多级利用,燃料电池废气对废气涡轮补气,提高了进气效率,减少了船舶能耗提高了整船效率,提高了系统的适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1332445B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232875.X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3H21/20 , B63H21/38 , B60L58/26 , B60L58/27 , B60L50/10 , B60L50/40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轴双电机船舶氨电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氨燃料发动机、第一可逆电机、第二可逆电机、柴发机组、蓄电池、电容、螺旋桨、液氨存储供给装置、变电装置、船舶电网、船舶负载、第三可逆电机、整船冷却系统。氨燃料发动机与第一可逆电机通过皮带曲轴连接,与第二可逆电机经过离合器轴连接,可逆电机通过离合器与齿轮箱连接驱动变桨距螺旋桨。第一可逆电机与第二可逆电机通过两条馈能电路与船舶电网连接。本发明能够实现氨燃料发动机与电机的混合推进与柴发机组与储能单元的协调供电,同时实现储能单元与发动机冷能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船舶能耗提高了整船效率,提高了系统的适用范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