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53346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930007.3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16F6/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自由度主动电磁隔振器及隔振系统,隔振器的端盖组件包括绕有中央线圈的中央铁芯和顶板,中央铁芯设置于顶板上,水平电磁力组件包括绕有外线圈的多个衔铁和第一调高垫块,衔铁通过第一调高垫块设于底座上,所有的衔铁绕端盖组件的中心轴排列,相邻的衔铁间夹角呈90度,衔铁端面均朝向端盖组件的中心轴;垂向电磁力组件包括内侧嵌有永磁体的多个磁导件和第二调高垫块,磁导件通过第二调高垫块设于底座上,所有的磁导件绕端盖组件的中心轴排列,相邻的磁导件间夹角呈90度。本发明借助电磁组件里各线圈中的控制电流来对主动隔振力进行调节,可有效抑制大型动力设备产生的振动,适用于对隔振效果有着不同需求的多自由度隔振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9393483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975694.0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16F15/03 , F16F15/06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永磁复合多自由度主动电磁隔振器及隔振系统,其属于隔振器领域,隔振器包括电磁组件、底盘组件、永磁组件和端盖组件,电磁组件包括铁芯和线圈;底盘组件包括底座、底壳、阻尼垫环、定位柱和承载弹簧,底座与底壳的空隙中设置阻尼垫环;永磁组件包括永磁体、导磁件、定位架和环台片,位于最下方位置的环台片通过承载弹簧连接底壳;端盖组件包括顶壳、可调弹簧座、调节弹簧、导向螺栓和导向螺母。本发明通过电磁组件中各线圈的控制电流有效调节主动隔振力,具有响应速度快、出力平稳、工作可靠的特点,适用于多自由度隔振系统且能满足不同隔振需求,且当安装不同载荷的隔振对象时,无需拆卸隔振器就能将设备调整至最佳隔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353346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930007.3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16F6/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自由度主动电磁隔振器及隔振系统,隔振器的端盖组件包括绕有中央线圈的中央铁芯和顶板,中央铁芯设置于顶板上,水平电磁力组件包括绕有外线圈的多个衔铁和第一调高垫块,衔铁通过第一调高垫块设于底座上,所有的衔铁绕端盖组件的中心轴排列,相邻的衔铁间夹角呈90度,衔铁端面均朝向端盖组件的中心轴;垂向电磁力组件包括内侧嵌有永磁体的多个磁导件和第二调高垫块,磁导件通过第二调高垫块设于底座上,所有的磁导件绕端盖组件的中心轴排列,相邻的磁导件间夹角呈90度。本发明借助电磁组件里各线圈中的控制电流来对主动隔振力进行调节,可有效抑制大型动力设备产生的振动,适用于对隔振效果有着不同需求的多自由度隔振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0365250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1910643094.7
申请日:2019-07-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N2/18
Abstract: 一种被动自适应调谐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属于机械振动能量收集领域。本发明悬臂梁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固定在基础结构一侧,悬臂梁自由端固定悬臂梁磁铁,与悬臂梁磁铁对应位置的基础结构上固定基础结构磁铁,悬臂梁载有自由滑块,悬臂梁固定端贴有压电元件,压电元件与负载电路相连。本发明通过非线性渐硬的悬臂梁可以将振子的共振频率向高频拓宽;通过自由滑块的滑动可以帮助非线性悬臂梁抓住高能量轨道,并且具有抗干扰的能力;通过完全被动的机械方式来实现了自适应的调频,调节方式相对于传统机械调节方式更加智能,相对于电路控制的调节方式更加经济节能、简易和稳定;通过调节不同的梁的长度和磁铁的间隙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频段。
-
公开(公告)号:CN110365250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643094.7
申请日:2019-07-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N2/18
Abstract: 一种被动自适应调谐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属于机械振动能量收集领域。本发明悬臂梁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固定在基础结构一侧,悬臂梁自由端固定悬臂梁磁铁,与悬臂梁磁铁对应位置的基础结构上固定基础结构磁铁,悬臂梁载有自由滑块,悬臂梁固定端贴有压电元件,压电元件与负载电路相连。本发明通过非线性渐硬的悬臂梁可以将振子的共振频率向高频拓宽;通过自由滑块的滑动可以帮助非线性悬臂梁抓住高能量轨道,并且具有抗干扰的能力;通过完全被动的机械方式来实现了自适应的调频,调节方式相对于传统机械调节方式更加智能,相对于电路控制的调节方式更加经济节能、简易和稳定;通过调节不同的梁的长度和磁铁的间隙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频段。
-
公开(公告)号:CN106678274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710124592.1
申请日:2017-03-03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16F15/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2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压电堆的轴系纵向振动吸振器,包括上基座、下基座和设置在上基座与下基座之间的主动执行机构,所述主动执行机构包括压电堆外壳、设置在压电堆外壳内底的下球头‑锥孔传力装置、与下球头‑锥孔传力装置端部连接的压电堆、与压电堆端部连接的上球头‑锥孔传力装置、与上球头‑锥孔传力装置端部连接的输出杆、设置在输出杆与压电堆外壳内顶端之间的预压弹簧、惯性质量块,所述输出杆的端部伸出至压电堆外壳外且惯性质量块安装在输出杆的端部,所述压电堆外壳的下端与上基座连接输出杆的端部伸入至下基座上设置的钻孔中。本发明是一种安装方便、能耗少、输出力大、高度集成化,占据空间低的轴系纵向振动吸振器。
-
公开(公告)号:CN106441786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17794.X
申请日:2016-09-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M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风洞模型振动解耦控制的主动抑振作动机构,包括作动机构底座、作动机构挡盘、天平支杆,作动机构底座和作动机构挡盘通过双头螺栓连接在一起,作动机构底座和作动机构挡盘之间安装压电堆作动器,天平支杆的尾部锥面与作动机构挡盘底座的锥孔配合,并通过压盖固定在作动机构挡盘底座上。本发明将压电堆作动器的轴向振动放大转化为天平支杆自由端的俯仰振动和偏航振动,或者二者的耦合振动,采用主动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少模型端由于风载激励产生的振动响应。
-
公开(公告)号:CN105889642A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610421671.4
申请日:2016-06-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管道智能减振器,包括管箍、托架、中间框架结构、下层橡胶减振器,所述管箍为两个半圆型管箍围在一起组成的圆环结构,管道从圆环结构内部通过,圆环结构与管道之间安装橡胶阻尼圈,管箍固定在托架上,托架固定在中间框架结构上,中间框架结构与基础结构之间安装下层橡胶减振器,中间框架结构里设置功率放大模块,功率放大模块的两侧分别设置与其相连的惯性式电磁作动模块,中间框架结构的顶板上设置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连接功率放大模块。本发明主要针对船舶上普遍存在的管路系统振动进行隔离,可以有效地控制管路系统宽频带的振动向船体结构的传递。
-
公开(公告)号:CN107606027B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710717261.9
申请日:2017-08-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16F7/104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两自由度碰撞非线性消振装置,属于结构工程振动控制领域。一种两自由度碰撞非线性消振装置包括结构底板1、下层外壳3、下层质量块4、上层质量块9、碰撞接触销5、下层线性弹簧2、上层线性弹簧6、上层外壳7、运动导向轴8和固定螺栓10。下层质量块4、上层质量块9分别通过下层线性弹簧2、上层线性弹簧6与结构底板1和上层外壳7相连,当其位移到达指定位置时,下层质量块4、上层质量块9通过碰撞接触销5分别与下层外壳4发生非弹性碰撞,引起结构中机械能的变化,达到减振的目的。与传统的吸振器和阻尼器相比,本发明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消耗系统的机械能,并迅速降低结构的响应,具有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606027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0717261.9
申请日:2017-08-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F16F7/104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两自由度碰撞非线性消振装置,属于结构工程振动控制领域。一种两自由度碰撞非线性消振装置包括结构底板1、下层外壳3、下层质量块4、上层质量块9、碰撞接触销5、下层线性弹簧2、上层线性弹簧6、上层外壳7、运动导向轴8和固定螺栓10。下层质量块4、上层质量块9分别通过下层线性弹簧2、上层线性弹簧6与结构底板1和上层外壳7相连,当其位移到达指定位置时,下层质量块4、上层质量块9通过碰撞接触销5分别与下层外壳4发生非弹性碰撞,引起结构中机械能的变化,达到减振的目的。与传统的吸振器和阻尼器相比,本发明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消耗系统的机械能,并迅速降低结构的响应,具有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