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棒状CuFeS2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362343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673842.3

    申请日:2014-11-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15 C01G49/12

    Abstract: 一维棒状CuFeS2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合金型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制备方法:将水溶性二价铜的无机盐与水溶性二价铁的无机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再加入硫粉,搅拌成黄绿色浑浊液,在水热釜中水热反应,然后离心,清洗,烘干,即得灰黑色的最终产物一维棒状CuFeS2化合物。本发明制备的一维棒状CuFeS2化合物可作为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一维纳米棒状CuFeS2材料,合成方法简单,原料成本低廉,采用水溶性的二价铜盐及二价铁盐(亚铁)以及去离子水作为反应溶剂。合成的材料作为二次电池的正极或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以该材料为正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循环性能优良,容量保持率好。

    一种新型硫基材料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362296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677583.1

    申请日:2014-11-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6 H01M4/1397

    Abstract: 一种新型硫基材料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电极材料。所述硫基材料电极至少包括一种硫基化合物和集流体;所述硫基化合物为铁硫化合物、镍硫化合物、钴硫化合物、钼硫化合物、钛硫化合物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集流体为薄膜层或箔状物。制备方法:将水溶性的铁的无机盐及含硫元素的化合物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成澄清透明的浅绿色溶液,将溶液转移至高分子聚合物内衬中进行水热反应,产物经过洗涤得到硫铁化合物,煅烧,再与导电剂、粘结剂混合,制成浆料,再涂覆在集流体上,经过电化学循环活化后则得到硫基材料电极。所述硫基材料电极可作为二次电池的负极或二次电池的正极,所述二次电池主要指锂离子二次电池。

    一种非水电解液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65651B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910614828.9

    申请日:2019-07-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液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复合材料电极、含锂金属对电极、隔膜和非水电解液;所述复合材料电极包括导电集流体和设置于导电集流体表面的复合材料层,所述复合材料层包括碳包覆Cu2‑xS复合材料,其中0≤x≤1.2,且Cu2‑xS的一次粒子粒径为2~200nm,每个Cu2‑xS一次粒子都被碳包覆,碳包覆层厚度为2~100nm。该非水电解液电池的活性物质材料来源广泛低廉、比容量高,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本身具有高容量的电池特性,不仅可作为手机等可移动信息化仪器中驱动电源用的二次电池,还可以作为电动汽车或混合电动车等各种机器的电源而广泛利用。

    一种钴硫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993132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510277876.5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15 C01G51/30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钴硫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涉及钴硫化合物。将水溶性钴源、尿素溶于混合溶剂中形成溶液,反应后得到碳酸钴,煅烧,得到钴氧化物,在还原气氛下与硫源反应,即得微米级钴硫化合物,所述微米级钴硫化合物可为球状钴硫化合物或片层方块状钴硫化合物,所得钴硫化合物可为Co9S8、CoS、Co3S4、CoS2等。所述钴硫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钴硫化合物可作为电极活性材料在制备二次电池电极中应用。能够制备特定形貌的钴硫化合物,且合成成本低廉,振实密度高,可作为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光学参量振荡器、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等方面。

    一种新型硫基材料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362296B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410677583.1

    申请日:2014-11-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新型硫基材料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电极材料。所述硫基材料电极至少包括一种硫基化合物和集流体;所述硫基化合物为铁硫化合物、镍硫化合物、钴硫化合物、钼硫化合物、钛硫化合物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集流体为薄膜层或箔状物。制备方法:将水溶性的铁的无机盐及含硫元素的化合物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成澄清透明的浅绿色溶液,将溶液转移至高分子聚合物内衬中进行水热反应,产物经过洗涤得到硫铁化合物,煅烧,再与导电剂、粘结剂混合,制成浆料,再涂覆在集流体上,经过电化学循环活化后则得到硫基材料电极。所述硫基材料电极可作为二次电池的负极或二次电池的正极,所述二次电池主要指锂离子二次电池。

    一种钴硫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993132B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510277876.5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钴硫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涉及钴硫化合物。将水溶性钴源、尿素溶于混合溶剂中形成溶液,反应后得到碳酸钴,煅烧,得到钴氧化物,在还原气氛下与硫源反应,即得微米级钴硫化合物,所述微米级钴硫化合物可为球状钴硫化合物或片层方块状钴硫化合物,所得钴硫化合物可为Co9S8、CoS、Co3S4、CoS2等。所述钴硫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钴硫化合物可作为电极活性材料在制备二次电池电极中应用。能够制备特定形貌的钴硫化合物,且合成成本低廉,振实密度高,可作为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光学参量振荡器、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等方面。

    一种含铜多元金属硫化物为负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7154486A

    公开(公告)日:2017-09-12

    申请号:CN201710349485.9

    申请日:2017-05-1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4 H01M4/364 H01M4/5815

    Abstract: 一种含铜多元金属硫化物为负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涉及钠离子电池。包括电池正极、电池负极、含钠电解质、分隔正极和负极的隔膜;电池负极材料为含铜多元金属硫化物,包括CuCo2S4及CuFeS2,电池正极材料为嵌钠化合物,含钠电解质作为电池的电解质,隔膜分隔所述正负极以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短路。含铜多元金属硫化物具有高安全性、高比容量、价格相对低廉及合成制备方法简便等优点。含铜多元金属硫化物负极具有更高的嵌脱钠电位,表面不易析出钠枝晶,安全性好;含铜多元金属嵌脱钠离子的反应是多电子氧化还原反应,CuCo2S4和CuFeS2的理论比容量分别为660mAh/g及556mAh/g。

    一种非水电解液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65651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614828.9

    申请日:2019-07-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液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复合材料电极、锂金属对电极、隔膜和非水电解液;所述复合材料电极包括导电集流体和设置于导电集流体表面的复合材料层,所述复合材料层包括碳包覆Cu2-xS复合材料,其中0≤x≤1.2,且Cu2-xS的一次粒子粒径为2~200nm,每个Cu2-xS一次粒子都被碳包覆,碳包覆层厚度为2~100nm。该非水电解液电池的活性物质材料来源广泛低廉、比容量高,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本身具有高容量的电池特性,不仅可作为手机等可移动信息化仪器中驱动电源用的二次电池,还可以作为电动汽车或混合电动车等各种机器的电源而广泛利用。

    一种铜硒化合物为正极的可充放电铝离子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7086322B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710305791.2

    申请日:2017-05-0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铜硒化合物为正极的可充放电铝离子电池,涉及铝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铜硒化合物,该材料包括非化学计量的Cu2‑xSe以及化学计量的CuSe2、CuSe和Cu2Se等,负极材料为高纯铝或含铝合金,电解液为含铝离子非水系电解液。所提供的铝离子电池具有充放电比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好、原材料便宜且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适宜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其首圈充电比容量高达342mAh g‑1,循环19圈后,充电比容量为259mAh g‑1,容量保持率为76%,该铝离子电池可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电动汽车等众多领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