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849978B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111126165.X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方差分析的区域气候模型物理参数化方案优选方法,考虑五个区域气候模型参数化方案,针对多种气候指标进行模拟;以气候指标为因变量,五种方案为解释变量、方案的不同选择为解释变量的不同水平,建立效应模型;计算总平方和,单一方案的主效应和两个、三个、四个和全部方案之间的交互效应,以及各方案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气候模拟方差的贡献度,得到各方案及其交互作用对气候模拟影响的显著性,得到显著的方案或交互;对影响显著的方案组合进行长期区域气候模拟,并与观测数据比较,以实现区域气候模型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优选。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区域气候模型物理参数化方案优选过程中计算负担重及结果不可靠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743022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111129704.5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16/901 , G06F16/904 , G06N7/01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区域气候变化技术领域的一种高精度气候变化数据的存储和可视化方法。包括步骤1:选择ERA5数据集中温度和降水的再分析数据;选择CMIP6GCM中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作为模型输入;步骤2:使用插值方法弥补步骤1中数据的缺失值;步骤3:使用区域气候模型进行气候模拟,得到未来温度降水的气候预估集合;步骤4:基于步骤3的气候预估集合,生成气候变量变化的集合概率预估;步骤5:通过ArcGISonline的API与图层,以及javascript,实现数据的浏览器端可视化。本发明更能反映局部尺度的气候细节;有效反映了观测误差、模型可靠性和气候变化信号时间相关性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气候数据的可视化。
-
公开(公告)号:CN113807409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110992630.1
申请日:2021-08-27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F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气象信息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判别分析的海岸带分类方法。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对选取的海岸带特征气候因子进行判别分类,采用带有海岸带海陆特征信息的气候因子为分类对象,利用历史时期和未来预测的气候因子信息来动态量化海岸带分类;参照不同精度的气候因子,得到不同精度条件下的海岸带分类,解决现有海岸带分类过程中精度和准确度低、难以量化等技术问题,能够得到精度高、准确性好的分类结果。同时也提高了海岸带分类的综合性,降低了分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提取数据后,将经过训练的数据建立了多元统计关系后,得到的是预判率小于5%的分类结果,所得到的分类应是可信的。验证结果准确率较高,误判率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13807409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0992630.1
申请日:2021-08-27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K9/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气象信息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判别分析的海岸带分类方法。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判别分析对选取的海岸带特征气候因子进行判别分类,采用带有海岸带海陆特征信息的气候因子为分类对象,利用历史时期和未来预测的气候因子信息来动态量化海岸带分类;参照不同精度的气候因子,得到不同精度条件下的海岸带分类,解决现有海岸带分类过程中精度和准确度低、难以量化等技术问题,能够得到精度高、准确性好的分类结果。同时也提高了海岸带分类的综合性,降低了分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提取数据后,将经过训练的数据建立了多元统计关系后,得到的是预判率小于5%的分类结果,所得到的分类应是可信的。验证结果准确率较高,误判率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13743022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1129704.5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16/901 , G06F16/904 , G06N7/00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区域气候变化技术领域的一种高精度气候变化数据的存储和可视化方法。包括步骤1:选择ERA5数据集中温度和降水的再分析数据;选择CMIP6GCM中SSP245和SSP585情景下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作为模型输入;步骤2:使用插值方法弥补步骤1中数据的缺失值;步骤3:使用区域气候模型进行气候模拟,得到未来温度降水的气候预估集合;步骤4:基于步骤3的气候预估集合,生成气候变量变化的集合概率预估;步骤5:通过ArcGISonline的API与图层,以及javascript,实现数据的浏览器端可视化。本发明更能反映局部尺度的气候细节;有效反映了观测误差、模型可靠性和气候变化信号时间相关性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气候数据的可视化。
-
公开(公告)号:CN113673777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0992626.5
申请日:2021-08-27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沙漠治理技术领域的一种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沙漠演替预测方法。获取历史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月尺度格点数据,通过自组织映射方法,得出特定区域的三类土地类型,即沙漠、绿洲、及沙漠‑绿洲过渡带;提取对应类型所处区域范围内的历史降雨数据;构建多模型贝叶斯判别集合框架,并将提取的历史降雨数据用于该框架的验证;利用训练好的多模型贝叶斯判别集合框架,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沙漠、绿洲、沙漠‑绿洲过渡带之间的演替进行预测。本发明利用多模型贝叶斯判别集合框架可有效处理全球气候模型降雨预测数据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并从统计角度较为客观地预测选定区域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沙漠演替。为沙漠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07915215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711156794.0
申请日:2017-11-2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物材料制备领域的一种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具体步骤为:先将洗净的香蕉皮在含有造孔剂的溶液中浸泡并冻干,然后在惰性气氛下煅烧,之后在含氮气体气氛下球磨并过筛,最后经过酸洗、水洗和离心收集得到生物炭。本发明在香蕉皮碳化前加入造孔剂,使碳化后的材料具有更加丰富的孔径;对碳化后的材料进一步在含氮气体下进行球磨,不仅可以提高其比表面积,还可以在生物炭中引入氮源;制备的生物炭材料稳定性强,可以应用于大气中颗粒物和有机物的过滤、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以及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且可重复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352738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710606533.8
申请日:2017-07-24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C02F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强化脱氮除磷的复合人工生态床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该系统主要由厌氧系统、多介质土壤处理系统、曝气好氧生化处理系统、表流人工湿地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四大系统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污水处理过程是通过厌氧系统的发酵、缺氧及好氧系统中各类细菌及微生物的脱氮除磷以及表流湿地系统水生植物的吸收来强化脱氮除磷。该系统通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化学反应、植物吸收利用等过程,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氮磷类污染物。
-
公开(公告)号:CN107265728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710480771.9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C02F9/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氮掺杂多孔陶净水器,其包括由多孔陶组成的一级过滤系统和二级过滤系统,以及由天然麦饭石构成的三级过滤系统;所述二级过滤系统包括节能灯、反光板和银氮共掺杂纳米二氧化钛负载的多孔陶,所述二级过滤系统的多孔陶的表面涂覆有银氮共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并且,在所述二级过滤系统的多孔陶的底面涂覆有纳米银;所述一级过滤系统和所述二级过滤系统之间设有可伸缩挡板和水龙头;所述三级过滤系统的下方设有饮用水加热装置,以便提供热水。所述净水器采用三级过滤处理系统,大大提高出水水质,中间设有可伸缩挡板,可实现净水器的多功能使用,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7162338B
公开(公告)日:2020-07-21
申请号:CN201710494496.6
申请日:2017-06-26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C02F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动力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质处理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废水预处理单元(1)、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单元(2)、湿地梯级处理单元(3)、微动力光催化处理单元(4)、全时段光照供给单元(5)、风光互补微动力单元(6);所述废水预处理单元依次与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单元、湿地梯级处理单元、微动力光催化处理单元相连;所述风光互补微动力单元分别与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单元、微动力光催化处理单元以及全时段光照供给单元相连。该系统创新采用多介质土壤层系统,通过对不同级多介质土壤子系统的布水层,通水层以及土壤混合模块层的组成和粒径进行优化选择,从而提升系统对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