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驱油封存工程的地质渗漏平面监测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265891A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310031245.X

    申请日:2023-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油封存工程的地质渗漏平面监测方法及装置,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包括:获取待检测区域的不同点位的油气指示微生物的生物量;根据建立的油气指示微生物的生物量和非甲烷气态烃的渗漏量的关系,得到不同点位的非甲烷气态烃的渗漏浓度;根据建立的二氧化碳的渗漏量和非甲烷气态烃的渗漏量的关系,得到不同点位的二氧化碳的渗漏浓度;根据不同点位的二氧化碳的渗漏浓度,得到待检测区域的地质渗漏平面监测结果,确定二氧化碳渗漏风险点。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安全性高、低成本、具有高灵敏度的利用微生物监测烃类来间接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泄漏的方法。

    基于流场结构的页岩气藏水力压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2927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459405.2

    申请日:2022-11-17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流场结构的页岩气藏水力压裂方法,包括:沿目标储层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形成水平井;根据目标储层的储层条件,确定第一类径向钻孔的至少一个钻孔区域、每个钻孔区域的钻孔密度和钻孔高度;根据水平井的压裂参数和地应力条件,确定第二类径向钻孔的钻孔点位、钻进角度和钻进距离;基于确定的第一类径向钻孔的钻孔区域、钻孔密度和钻孔高度,形成第一类径向钻孔;第一类径向钻孔沿垂直于水平井的水平段井筒水平面的方向延伸;基于确定的第二类径向钻孔的钻孔点位、钻进角度和钻进距离,形成第二类径向钻孔;对水平井进行压裂作业。该方法能够扩大流场体积、增加储层有效动用,优化流场结构,实现页岩气藏的高效开发。

    泡沫与内源微生物协同作用驱油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52247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210035607.8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泡沫与内源微生物协同作用驱油的方法,包括:根据目标油藏的筛选参数,筛选出应用所述泡沫与内源微生物协同作用驱油的方法的目标油藏;其中,所述目标油藏包括多口注入井;向所述多口注入井中的每口注入井段塞式注入泡沫液,然后,段塞式注入激活剂;关井一段时间后,对目标油藏进行注水开采。本公开提供的泡沫与内源微生物协同作用驱油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

    一种可视化模型、气体超覆现象的可视化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59756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326205.0

    申请日:2020-11-24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模型、气体超覆现象的可视化装置及方法,其中可视化模型包括:模型本体;分别连接于模型本体相对的两端的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形成于模型本体内的至少两层孔隙网络结构;以及,形成于模型本体内,且将各层孔隙网络结构与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分别连通的分流管道;其中,各层孔隙网络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本公开提供的可视化模型、气体超覆现象的可视化装置及方法用于实现对气驱过程中气体超覆现象的可视化观察。

    一种页岩气井间距优化开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41422B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811467177.7

    申请日:2018-12-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气井间距优化开采方法,属于油气藏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根据勘测所得的地质构造确定区块面积;分析储层连接情况,确定最小开发面积单元;计算该单元内的可动用储量,确定备选标的;代表性页岩岩心取心及物性分析;利用多场多流态多尺度统一数学模型计算渗流场及压力场;计算每口井的有效动用面积;在布井过程中计算以井间干扰率不大于10%的原则进行布井。该方法能合理制定页岩气开发井距,有效增加页岩气产量。

    一种启动不同形状盲端剩余油的驱替及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65303B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810006538.1

    申请日:2018-0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启动不同形状盲端剩余油的驱替及分析方法,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该方法用于油藏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原位培养启动不同形状盲端剩余油,其中孔隙盲端包括圆形、梯形、三角形和柱形。原位培养期间,微生物在原油表面附着生长,其代谢产物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盲端内残余油表面逐渐断裂,从而以小油滴形式游离出盲端处。本发明采用微生物驱替盲端剩余油,适用于不同形状盲端,且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污染小,成本低的特点,解决了盲端剩余油难驱替的问题,有效提高采收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