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71900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110340608.9
申请日:2021-03-30
Abstract: 一种保护器包括:保护器主体,该保护器主体具有主体底壁、第一主体侧壁和第二主体侧壁;被构造成覆盖保护器主体的开口部的保护器盖;连结第一主体侧壁和保护器盖的铰链;以及保持保护器盖覆盖开口部的状态的锁定机构。主体侧铰链接连部形成在第一主体侧壁处。保护器盖具有:覆盖开口部的盖主体;与铰链的另一端接连的盖侧铰链接连部;以及设置在盖侧铰链接连部与盖主体之间且面对第一主体侧壁的第一盖侧壁。
-
公开(公告)号:CN108933221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810490383.3
申请日:2018-05-21
IPC: H01M50/502 , H01M50/249 , H01M50/258
Abstract: 本发明保持开口的封闭状态。包括:与电池模块(110)的至少1个电极端子(122)电连接的第1导电部件(10);与第1导电部件和电连接对象物(200)电连接的第2导电部件(20);以及容纳第1和第2导电部件的容纳部件(30),容纳部件(30)具有:具有容纳第1导电部件的第1容纳室(31a)和容纳第2导电部件的第2容纳室(31b)的容纳体(31);封闭第2容纳室的开口(31b1)的盖体(32),使得第2导电部件不会从第2容纳室脱出;是使容纳体的第2容纳室侧和盖体之间连结的活铰链,使盖体相对于容纳体在开放位置与封闭位置之间转动的铰链体(33);在封闭位置使盖体的铰链体的相反侧保持在容纳体的第1保持机构(34);在封闭位置使盖体的铰链体侧保持在容纳体的第2保持机构(35)。
-
公开(公告)号:CN112448213A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2010886743.9
申请日:2020-08-28
Abstract: 提供在阴阳连接器的结合解除及再结合时能够抑制异物的侵入的连接器的防水密封结构。在连接器的防水密封结构中,具有:形成于阴壳体(19)并且在与连接器嵌合方向垂直的嵌合面(53)凹设的周向槽(11);形成于与阴壳体(19)嵌合的阳壳体(21)并且从突出前端侧插入到周向槽(11)中的阳罩(39);配置在周向槽(11)的槽底(75)并且将周向槽(11)的周向槽内侧周面(61)与阳罩(39)的筒部内周面之间以水密方式密封的环状的衬垫;以及外嵌于阳罩的基端外周部并且与周向槽的外侧的嵌合面以水密方式接触并在周向槽的槽入口对阳罩的筒部外周面和与筒部外周面对置的周向槽的周向槽外侧周面之间进行封锁的前段衬垫。
-
公开(公告)号:CN109256518A
公开(公告)日:2019-01-22
申请号:CN201810756233.2
申请日:2018-07-1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电池组包括汇流条、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汇流条沿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中间区域。第一模块包括多个单电池,每个单电池各自包括连接到第一区域的负极端子。第二模块包括多个单电池,每个单电池各自包括连接到第二区域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在第一区域中沿预定方向布置。正极端子在第二区域中沿预定方向布置。在垂直于预定方向的截面中,中间区域的截面积大于第一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截面积并且大于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截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05103333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480018480.2
申请日:2014-03-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264 , H01M2/1061 , H01M2/1077 , H01M2/1252 , H01M2/202 , H01M2220/20
Abstract: 提供一种绝缘树脂汇流条模块(11a、11b),其装接到电池组装体(2),多个电池(1)布置在电池组装体中并且互相串联连接,并且保持汇流条(9),每个汇流条都使电池(1)的相邻电池的电极连接;以及绝缘树脂导管(3),其在覆盖气体出口的同时装接到电池组装体(2),该气体出口贯通电极表面(6)而形成,电池(1)的电极从电极表面(6)突出。导管(3)和汇流条模块(11a、11b)设置有将汇流条模块(11a、11b)锁定在导管(3)上的锁定机构(23)。
-
公开(公告)号:CN102361066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110339281.X
申请日:2008-01-1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极(21),具有从电池组件本体伸出的金属端子(41)、后端部具有构成防脱结构的扩大部(35)并且朝上贯通金属端子(41)的螺栓(31)、和将金属端子(41)与电池组件的壳体之间绝缘的绝缘体(43)。绝缘体(43),具有与螺栓(31)的扩大部(35)的至少下面抵接而防止螺栓(31)从金属端子(41)上脱落的防脱落部(45)。
-
公开(公告)号:CN103430351A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080071022.7
申请日:2010-12-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06 , H01M2/0237 , H01M2/0242 , H01M2/1077 , H01M10/48
Abstract: 一种电源设备(1)包括:电池组件2,该电池组件包括在一端具有正端子(11)和在另一端具有负端子(12)的电池(3);汇流排模块(5),该汇流排模块装接至组件(2)并构造成使电池(3)彼此串联连接;以及一对电线(9),该一对电线连接至获取串联连接的电池(3)的电压的电极(11、12)。汇流排模块5包括:汇流排(6),该汇流排构造成使组件(12)的彼此相邻的电池(3)的正端子(11)与负端子(12)连接;板(8),该板在装接了汇流排(6)的状态下设置在组件(2)上;以及电线保持部分(18),该电线保持部分设置在板(8)上,以构造成保持一对电线(9)中的该一根电线(9a)。在板(8)的在与电池(3)的方向(X)正交的宽度方向(Z)上的中央部分,电线保持部分(18)在布置电池(3)的布置方向(X)上延伸。
-
公开(公告)号:CN101421127B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0780013657.X
申请日:2007-03-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土屋豪范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04 , B60K2001/003 , H01M2/1083
Abstract: 电源装置的车辆安装构造包括:驾驶座和副驾驶座,设置在车厢内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仪表板,设置在车厢内的车辆前方并设置有电子设备;电池组组件(35),配置在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以及束线(380),与电池组组件(35)电连接。束线(380)被电池组组件(35)从车辆前方侧和上方侧包围。根据这样的构成,提供了一种妥当地保护了设置在仪表板上的电子设备而使其免受电磁波影响的电源装置的车辆安装构造。
-
公开(公告)号:CN102386369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339291.3
申请日:2008-01-1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极(21),具有从电池组件本体伸出的金属端子(41)、后端部具有构成防脱结构的扩大部(35)并且朝上贯通金属端子(41)的螺栓(31)、和将金属端子(41)与电池组件的壳体之间绝缘的绝缘体(43)。绝缘体(43),具有与螺栓(31)的扩大部(35)的至少下面抵接而防止螺栓(31)从金属端子(41)上脱落的防脱落部(45)。
-
公开(公告)号:CN101479144B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0780022400.0
申请日:2007-06-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4 , B60H1/00278 , B60H2001/003 , B60K1/02 , B60K1/04 , B60K6/28 , B60K6/365 , B60K6/445 , B60K2001/005 , B60L1/003 , B60L11/1874 , B60L2240/486 , B60L2240/662 , B60W2510/244 , B60W2520/10 , B60W2540/10 , B60W2540/12 , B60W2540/16 , B60W2550/12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563 , H01M10/663 , Y02T10/6239 , Y02T10/6269 , Y02T10/7005 , Y02T10/705 , Y02T10/7291 , Y02T90/16
Abstract: 一种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通过风门对通过蓄电池用送风风扇的驱动而对乘坐者室内的空气进行吸气并向蓄电池送风的室内吸气模式和通过蓄电池用送风风扇的驱动而对由空调(蒸发器)冷却的空气进行吸气并向蓄电池送风的A/C吸气模式进行切换时,在车速V在规定车速Vref以上时直接切换风门(S240~S260),在车速V低于规定车速Vref时将蓄电池用送风风扇的驱动限制到规定量Qlim,然后切换风门(S220~S260)。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伴随着风门的切换而产生的风声,所以,能够抑制带给驾驶者、乘坐者的不适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