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金属板材的预加载夹具及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1880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872491.9

    申请日:2024-12-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板材力学性能分析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金属板材的预加载夹具及力学性能分析方法,预加载夹具用于对金属板材的试样进行预加载形变,包括长凹模和短凹模,所述长凹模和所述短凹模对接组合后形成有放置试样的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的顶部和侧向开口,其中,所述侧向开口安装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对形变过程中的试样施加约束,避免试样在厚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出现屈曲现象,所述顶部开口安装有压块,所述压块用于连接试验机并将试验机的压力均匀传递到试样上。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金属板材的预加载夹具及用于金属板材的力学性能分析方法,创新设计预加载夹具和试样,同一套夹具实现两类减薄预变形和两类增厚预变形共四类预加载形变方式。

    一种铝合金薄壁构件超低温增塑与残余应力一体化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0779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446093.5

    申请日:2022-04-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合金薄壁构件超低温增塑与残余应力一体化调控方法,包括:对铝合金薄壁构件进行固溶和淬火处理,再浸泡于超低温冷却介质中,待其完全冷却至超低温介质温度后转移至模具上进行第一次预成形,卸载后取出,在超低温下保温短暂时间后,快速取出并置于高温介质中加热进行第一次冷热循环,待其完全加热至高温液体介质温度继续保温短暂时间,随后取出并室温水冷或空冷处理,重复一至两次超低温冷却、成形和冷热循环,完成薄壁构件的成形和残余应力消除。本发明利用铝合金超低温双增效应实现成形性和强度的同时改善,以及利用超低温—高温热循环加载有效降低零件残余应力,最大程度地保存超低温成形微观组织,提升零件性能。

    多层材料支撑下金属薄板面内抗起皱能力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8063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75851.0

    申请日:2025-01-17

    Abstract: 一种多层材料支撑下金属薄板面内抗起皱能力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核心机构以及分别与之相连的整体上冲头机构、一对夹头机构、横向加压与导向机构和厚向加压与导向机构,待测试样位于整体上冲头机构与核心机构之间。本发明通过在金属试样厚向上铺设额外的纤维织物等支撑物,并施加可控的厚向与面内载荷,令薄板材料在主动施加的面内压缩应力与支撑物所给予的支撑作用下发生起皱变形,从而实现对不同三向载荷模式下薄板材料抗起皱能力的评估,为薄板在复杂接触‑支撑‑变形下的失稳抑制和预防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和测试分析手段。

    一种低残余应力铝合金薄壁构件的超低温成形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2793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682235.3

    申请日:2024-1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残余应力铝合金薄壁构件的超低温成形装置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铝合金板在超低温条件下完成成形,得到铝合金零件,之后保持合模状态,将环境箱中的超低温介质迅速排空,并注入热介质,将环境温度由超低温迅速提升到一个低于时效温度的水平,经过短暂保温使温度均匀化后,排出热介质,使铝合金零件和模具冷却到室温,最后进行卸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将合模状态下的模具和铝合金零件由超低温迅速升温,并进行短暂保温和冷却处理,利用钢质模具和铝合金零件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在升温‑保温‑降温过程中使得坯料发生微小且均匀的塑性变形,从而使超低温成形后的残余应力更加均匀,显著减小卸载后零件回弹的风险。

    板料回转体零件仿真成形过程实体单元起皱监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69325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94013.9

    申请日:2023-12-11

    Abstract: 一种板料回转体零件仿真成形过程实体单元起皱监测方法,通过构建回转体零件成形仿真模型并进行板料拉深成形工艺仿真,提取仿真结果中回转体零件表面几何信息,通过转换坐标系和对比计算得到表面起伏剧烈程度,进而累计得到整体起皱评价。本发明无需额外建立应变与材料起皱失稳的关系,通过几何方法获取变形仿真过程中零件表面出现的微小起皱,针对零件成形过程中出现的起皱直接通过判断有限元模型零件表面起伏,高效完成整个回转体零件仿真成形表面的起伏(起皱)综合判断。

    一种离合器齿毂的内外齿成形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0564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79698.2

    申请日:2023-11-24

    Inventor: 庄新村 张波 张稳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合器齿毂的内外齿成形装置及方法,包括凹模,所述凹模的内部穿设有用于固定坯料的反顶块,所述反顶块的上方设有胀形成形组件或冲压成形组件,所述胀形成形组件包括凸模滑块和驱动所述凸模滑块进行径向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冲压成形组件包括可安装在压机上的凸模,所述凸模的周侧设有与目标零件内部齿形形状相同的第二成形部,所述凸模的底端外侧设有与第二成形部连接的导向带;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采用胀形和冲压复合成形方法,促进了坯料的材料在圆角部分的流动,减小了圆角处的圆角间隙,不仅有效地提升离合器齿毂类零件圆角处的填充质量,还有效避免成形过程中齿形内部靠近齿根部分处折叠缺陷的产生。

    一种金属板材压缩过程各向异性r值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76593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310051529.5

    申请日:2023-0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板材压缩过程各向异性r值测定方法,解决了传统的r值测试方法难以准确测定板料压缩过程的各向异性r值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通过开展板料单轴压缩试验并使用DIC系统记录识别压缩过程中的散斑图像、有限元模拟压缩过程获取最优计算区域,在最优计算区域通过DIC系统的面积平均法处理试验数据,获得试样在压缩过程中不同表面上的应变场变化,从而计算金属板料压缩过程的各向异性r值,本发明的一种金属板材压缩过程各向异性r值测定方法,能排除压缩过程变形不均匀性带来的计算误差,高效精确地标定材料压缩各向异性r值。

    面向时效硬态铝合金翻孔构件成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5626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121117.3

    申请日:2025-01-26

    Abstract: 一种面向时效硬态铝合金翻孔构件成形方法,通过将坯料置于预热后的成形模具中进行回溶处理得到软化后的时效硬态铝合金后,在成形温度下进行恒温成形,再将成形件置于成形模具内一并空冷至时效温度并进行恒温时效处理,得到保持高强度的时效硬态铝合金成形件。本发明通过远低于固溶温度的回溶处理使材料发生一定程度的软化,将材料的成形性能提升至合理区间,在成形后又通过时效处理恢复成形件所需的强度,本发明整体操作简单,能有效提升时效硬态铝合金的使役性能。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裂纹扩展模型的参数标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0496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021070.5

    申请日:2024-07-29

    Abstract: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裂纹扩展模型的参数标定方法,构造适应不同服役条件下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并通过基于数值模拟获得标定参数和疲劳裂纹扩展特征的关系数据库,经降维处理后用于训练构建得到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模型生成一组满足局域最优的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参数,进而根据服役条件预测得到疲劳裂纹扩展情况。本发明能够实现模型参数快速且准确标定,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复杂模型应用难的工程问题,基于少量物理试验完成多参数的准确、高效标定的同时,随着训练数据库的持续完善,能够不断地提高标定效率和精度,实现材料服役性能数据的加速累积,提高金属结构材料疲劳寿命评价能力。

    开放式单侧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及温控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493947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1239640.9

    申请日:2022-1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放式单侧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及温控装置,包括一凹形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感应加热电源、一测温仪和一温控器;所述测温仪通过所述温控器连接所述感应加热电源,所述感应加热电源通过加热线圈导线连接所述凹形电磁感应加热线圈;所述凹形电磁感应加热线圈设置于一金属板材试样的一侧;所述测温仪设置于所述金属板材试样的另一侧。本发明的一种开放式单侧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及温控装置,在对试样进行单侧加热时能够在平行段保持较大范围的均匀、恒定温度场,同时允许非接触测量设备在试样另一侧测量平行段全场的温度和变形等信息,通过将目标区域的温度场信息反馈到温控系统以提高系统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