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铅冷快速反应堆的反应堆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062883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480074054.0

    申请日:2014-11-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技术,并且意图用于具有利用主要采用熔化的铅或其合金的形式的液态金属冷却剂进行冷却的快速反应堆的发电系统中。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在于减少反应堆的每单位功率的铅冷却剂的体积度,以及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该系统包括带上盖(2)的反应堆空腔(1)、设置在空腔(1)中具有堆芯(4)的反应堆、蒸汽发生器(5)、循环泵(7)、循环导管(8)和(9)、用于起动、操作和停止反应堆系统的促动机构系统和装置,其中蒸汽发生器(5)采用管式热交换器的形式,其中铅冷却剂(10)在管道中流动,而水蒸汽在管道之间的空间中流动,蒸汽发生器(5)设置在单独的箱(6)中,并通过用于升高(8)和排放(9)铅冷却剂(10)的循环导管而与反应堆空腔(1)相通,蒸汽发生器(5)和大部分循环导管(8)和(9)设置在比反应堆空腔(1)中的铅冷却剂(10)的液位更高处,并且循环泵(7)设置在反应堆空腔(1)中,位于循环导管(8)和(9)上,用于使“热”的铅冷却剂升高,并且提供了一种用于当循环泵(7)关闭时确保铅冷却剂(10)自然循环穿过堆芯(4)的技术装置(13)。

    蓄压器注水罐和制造缓流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75482B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0780043566.0

    申请日:2007-11-14

    Inventor: 白石直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缓流器的蓄压器注水箱,其能在小流速时在旋流腔中建立很强的旋流,由此建立高流动阻力。在蓄压器(21)的缓流器注水箱(24)中,相对于从小流量管(27)和大流量管(26)之间的连接部分画出的、小流量管在大流量管(26)侧上的内表面(27b)的延长线(K),从连接部(或第三交点(P3))以一自由喷射流体的发散比例来画出直线(L),以由此确定直线与小流量管相对侧上的大流量管的内面(26d)之间的第一交点(P1)。画出从第一交点(P1)到旋流腔(25)的内周(25a)的切线,以确定该切线与旋流腔内周之间的第二交点(P2)。包含了将第一交点(P1)和第二交点(P2)连结的线的平面部分(25a-1)形成在旋流腔的内周的延伸面部分中,以使得延伸表面部分和大流量管在小流量管相对侧上的内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为大流量管和旋流腔之间的连接部(32)。

    核反应堆的一回路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51850B

    公开(公告)日:2011-09-14

    申请号:CN200680050193.5

    申请日:2006-11-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的一回路(10),包括:一回路管道(30),其限定内部空间(32),所述核反应堆的一次冷却流体在所述内部空间中循环,所述一次流体从所述一回路管道(30)的上游向下游循环;附加管道(26),其连接在所述一回路管道(30)上,所述附加管道(26)限定与所述一回路管道(30)的内部空间(32)连通的内部空间;套筒(36),其具有连接于所述附加管道(26)的第一端部(50)、和位于所述一回路管道(30)的内部空间(32)中的第二自由端部(52)。根据本发明,所述套筒(36)的第二端部(52)由自由的周缘(53)限定,所述周缘(53)至少具有上游及下游区部(56,58),所述上游区部和下游区部分别朝向所述一回路管道(30)的上游和下游,所述上游区部(56)相比于所述下游区部(58),从所述一回路管道(30)更深入地进入到所述内部空间(32)中。

    用于压力水核反应堆的燃料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01385090A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780005801.5

    申请日:2007-02-08

    Abstract: 一种用于压水核反应堆的燃料组件,它具有许多燃料棒,所述燃料棒在许多轴向间隔开的定位格架(4)中导引,所述定位格架分别形成一个由格栅隔板(141-17、161-17)构成的、具有许多单元格(6)的正方形格栅,所述单元格按行(10)和列(8)设置,并且其中一个控制棒导引管(12)分别穿过许多这种单元格(16)导引,其中至少一个定位格架(4)在第一分区域(18)中在机械上设计得比在第二分区域(19)中更强并且在第二分区域(19)中设有至少一个伸进一在燃料棒(2)之间形成的流动子通道(17)中且提高流动阻力的阻力体(20),该阻力体抵消在第二分区域(19)中的伴随机械上更较弱设计而来的流动阻力减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