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压缩与液体吸收复叠循环系统及热泵加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31411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576852.X

    申请日:2018-12-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25/02 F25B41/0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压缩与液体吸收复叠循环系统,包括:第一热泵循环;复合冷凝发生器:包括冷凝器(3)与发生器(4),所述的冷凝器(3)用于接收第一热泵循环中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发生器(4),所述的发生器(4)从冷凝器(3)获取热量并加热制冷剂浓溶液,生成制冷剂气体和制冷剂稀溶液;吸收器(11):包括吸收器第一换热通道和吸收器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的吸收器第一换热通道用于加热高温端,所述的吸收器第二换热通道用于实现制冷剂稀溶液对制冷剂气体的吸收,得到制冷剂浓溶液,制冷剂浓溶液通过高温回路回流发生器(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合了两种循环的加热优点,提升了对高温端的加热能力。

    压缩制冷系统的过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471330B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380037690.1

    申请日:2013-07-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使保温封闭区(3)冷却并保温的设备和方法,设备包括:制冷机组(5),其包括由热力发动机(8)驱动的压缩机(7)和蒸发器(13);热化学型冷却系统(15),其包括容纳液化气体的储存器(23),液化气体能在蒸发后与容纳在反应器(17)中的试剂化合,试剂由试剂盐和膨胀天然石墨的混合物构成,所获反应产物能通过加热部件回热,冷却系统包括蒸发器(25)和冷凝器(21)。设备的特征在于,冷却系统的蒸发器(25)与在制冷机组(5)的蒸发器(13)的上游的其制冷回路热接触;冷却系统的反应器与加热部件热接触,加热部件使用热力发动机在其运行时散发的热能;所用膨胀天然石墨的表观密度在100‑120kg/m3之间;试剂中盐的质量比例在50%到75%之间。

    蓄冷器及蓄冷器式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104819592B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510047837.6

    申请日:2015-01-29

    Inventor: 平塚善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冷器及蓄冷器式制冷机。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维持蓄冷器式制冷机的制冷性能的同时抑制蓄冷材料的使用量的技术。本发明的蓄冷器(34)积蓄由制冷剂气体的膨胀而产生的寒冷,该蓄冷器(34)具备: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蓄冷材料、由磁性材料构成的蓄冷材料以及容器,该容器具有高温端和低温端,在高温端侧容纳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蓄冷材料,并且在低温端侧容纳由磁性材料构成的蓄冷材料。容器还容纳插入部件(35),该插入部件(35)将流过容纳由磁性材料构成的蓄冷材料的区域的制冷剂气体的流路面积改变为低温端侧的流路面积比高温端侧的流路面积窄。

    一种太阳能吸收式过冷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07244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510164654.2

    申请日:2015-04-08

    Inventor: 李泽宇 刘金平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2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吸收式过冷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太阳能集热器与蓄热箱、发生器、驱动流体泵依次相连;发生器与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阀、过冷器、吸收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依次相连;第二冷凝器与过冷器、第二节流阀、蒸发器、压缩机依次相连;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蓄热箱中部位置;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二节流阀进口端;第一控制器分别与驱动流体泵、溶液泵、第一温度传感器相连接收温度信号并传输控制信号;第二控制器分别与驱动流体泵、变频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相连接收温度信号并传输控制信号。本发明可根据工况变化特性对吸收子系统的驱动流体温度及其制冷量进行自适应调节,有效提高了系统在变工况条件下供冷的节能效果。

    一种兼具大温差换热和集中热制冷功能的新型热力站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123395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610569676.1

    申请日:2016-07-20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nventor: 李岩 王鹿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29/00 F25B2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兼具大温差换热和集中热制冷功能的新型热力站系统,涉及热力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吸收式热泵、压缩式热泵、冷却塔、第一换热器和热交换器,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第一蒸发器、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压缩式热泵包括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在冬季工况时,通过吸收式热泵和压缩式热泵,实现大温差换热,降低热网回水温度,提高热网输送能力;夏季工况时,利用集中供热资源提供的高温热网水驱动吸收式热泵,实现集中热制冷,同时压缩式热泵也转变为制冷工况,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串联加热,配合冷却塔降温,利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串联降温实现供冷终端的冷冻水供应,提高了热泵/制冷机设备的利用率。

    一种溴化锂机组与冷库结合使用的冷热内平衡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090591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25441.2

    申请日:2013-01-21

    Inventor: 巢民强

    Abstract: 一种溴化锂机组与冷库结合使用的冷热内平衡系统,属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系统中的冷量和热量分离并平衡循环,结合溴化锂制冷机组和冷库冷热量使用,通过系统内平衡器平衡,同步输出循环平衡的冷量和热量。包括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热源侧热平衡器、热力膨胀阀、冷源侧换热器、冷库、汽液分离器。制冷时热源侧的热量通过翅片散热器、水路循环换热等换热装置在空气或水中或冷媒中传递到溴化锂机组、内热平衡器或其他用热的终端;制热时冷源侧的冷量通过翅片散热器、水路循环散热等换热装置在空气或水中或冷媒中传递到冷库、内冷平衡器或其他用冷的终端。制冷制热、冷库、溴化锂制冷有机结合,提高冷热量使用效率,实现零排放和能源循环利用。

    采用液体喷射泵的膜渗透吸收式制冷循环装置及循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31042B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0810018729.6

    申请日:2008-01-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杜垲 牛晓峰 王峰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15/14 F25B25/02 Y02A30/277 Y02B30/62

    Abstract: 采用液体喷射泵的膜渗透吸收式制冷循环装置及循环方法涉及一种以二元溶液为工质的吸收式制冷循环方法,该制冷循环系统由吸收器(1)、溶液升压泵(2)、膜渗透装置(3)、节流阀(4)、蒸发器(5)、冷剂循环泵(6)和液体喷射泵(7)构成;由吸收器浓溶液出口(1b)引出一条浓溶液管线,经溶液升压泵(2)升压后进入膜渗透装置(3),渗透出的制冷剂液体经节流阀(4)降压后进入蒸发器(5)汽化吸热,未汽化完的制冷剂液体再经过冷剂循环泵(6)送至蒸发器(5)再次汽化,如此循环,同时汽化后的冷剂蒸气被液体喷射泵(7)引射,液体喷射泵出口的汽液混合物进入吸收器喷淋吸收放热,完成制冷循环。

    混合蒸气压缩-吸收循环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57343C

    公开(公告)日:2009-11-04

    申请号:CN200680017067.X

    申请日:2006-0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25/02 C09K5/04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包括制冷剂对的混合蒸气压缩-吸收循环,所述制冷剂对包括至少一种制冷剂和至少一种离子液体。本发明还提供在氟化离子液体中利用氟烃气体的混合蒸气压缩-吸收循环。本发明还提供使用包括制冷剂对的混合蒸气压缩-吸收循环的冷却方法,其中制冷剂对包括至少一种制冷剂和至少一种离子液体。本发明还提供使用包括制冷剂对的混合蒸气压缩-吸收循环的加热方法,其中制冷剂对包括至少一种制冷剂和至少一种离子液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