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28720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509081.2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1D9/0087 , C21D1/63 , C21D9/0018 , C21D9/0062
Abstract: 一种大规格系泊链的两淬一回热处理生产线,包括第一淬火炉,回火炉、第二淬火炉;第一淬火炉与回火炉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却池,回火炉与第二淬火炉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却池,第二淬火炉的末端设置有第三冷却池;每个冷却池的左端设置有进水口,右端设置有出水口;第一冷却池内固定有第二导链轮,第二冷却池内固定有第四导链轮,第三冷却池内固定有第六导链轮;第一淬火炉下方的第一导链轮右侧设置有导链轮a,第二导链轮与第三导链轮之间设置有导链轮b,第四导链轮与第五导链轮之间设置有导链轮c,第六导链轮左侧设置有导链轮d;本发明结构紧凑,操作方便,产品一次合格率高,无需重新处理,节约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613045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416069.7
申请日:2018-11-26
Applicant: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处理淬火液毒性试验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加热单元、淬火单元和淬火件回收单元,加热单元包括淬火件送入通道、带动淬火件在淬火件送入通道内移动的推送装置以及设置在淬火件送入通道周围的加热装置,淬火单元包括用于承载淬火液的淬火室、滑轨和淬火件夹持装置,淬火室上设置有注液口、排液口、排气口、淬火件送入口和淬火件送出口,滑轨一端连接在淬火件送入口处,另一端位于淬火室底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可以对多种不同淬火件和淬火液进行试验检测,实用性强,可以真实模拟淬火液的实际生产环境,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试验过程易于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09136520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1338029.5
申请日:2018-11-12
Applicant: 耒阳市海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齿轮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链轮齿轮猝火设备,包括内部加入冷却油的箱体和加热器,所述箱体一侧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箱体内壁底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两侧设置有凸台的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的两端通过两个轴承转动连接有顶端的两侧开设有凹槽转轴。该链轮齿轮猝火设备,通过转轴、支撑板、支撑架和转轮的配合使用,使得载物台可以转动,同时利用加热器、转轴、转盘、限位筒和主动轮,使得加热处理后的齿轮通过转轴的转动即可进入冷却油液面以下进行冷却,同时其它齿轮便可转动到加热器的位置进行加热,在对齿轮冷却的同时对其它齿轮进行加热,便于装置对齿轮进行淬火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082508A
公开(公告)日:2018-12-25
申请号:CN201811242252.X
申请日:2018-10-24
Applicant: 盐城一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文永强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淬火自动化设备,涉及机械领域,包括淬火机床、中高频电源和冷却装置,所述淬火机床与中高频电源为电连接,所述冷却装置设于淬火机床的下端,所述淬火机床上设有机械臂,所述机械臂与控制器连接,所述冷却装置上设有两个冷却槽和一个平台,所述冷却槽为圆筒形,所述冷却槽内分别装有水和油,所述冷却槽的直径为30cm,该设备能通过控制器操控机械臂将加热后待淬火的工件夹入到冷却槽或平台上进行淬火操作,高效快捷,省去了人力操作,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方式共有三种:水冷、油冷和空冷,从而增加了设备的使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9055705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1002441.X
申请日:2018-08-30
Applicant: 新昌县奔力机械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1D9/40 , C21D1/63 , C21D9/00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淬火加工用的冷却设备,包括:主活动件,支撑弹簧,连接块,滑件,限位块,转动杆,防滑套,传动杆,收集仓,嵌入头,滑动件,连接件,内部滑件和按压件;所述连接块为板状结构,且连接块的内部设有圆形的贯穿孔,且连接块的外侧设有T形的滑件,且连接块的上方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有矩形的限位块,且连接块通过外侧的滑件嵌入安装在中形滑槽内部;所述滑动件通过外端的内部滑件嵌入安装在中形滑槽的内部,且滑动件的上方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块的底部相连接,此处的承接板上方通过支撑杆与安装件的底部相连接,安装件上方是用来固定安装轴承的,使轴承可以进行水冷以及油冷散热。
-
公开(公告)号:CN108950169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901379.1
申请日:2018-08-09
Applicant: 詹应博
Inventor: 詹应博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轴零件淬火装置,包括底座板,底座板上方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上方一侧固定连接有横梁,底座板通过支撑杆与横梁固定连接,横梁一侧固定连接有C型安装板,C型安装板之间转动连接有丝杆,本发明设置有一号保温箱,能够通过一号进料口将加温之后的机械轴零件输送至一号保温箱,通过一号加热器使得一号保温箱内部高温,通过丝杆电机带动冷却箱右移,移动到提前加注好冷却水的冷却池上方,放下冷却箱,使得冷却箱完全浸入冷却池内,对冷却箱内的机械轴零件进行淬火,此种设计,能够增加一次性淬火的机械轴零件的数量,大大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690903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810912728.X
申请日:2018-08-13
Applicant: 宁国市金优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Inventor: 刘闻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1D1/63 , C21D9/0062 , C21D9/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球冷却淬火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突跳式温控器,所述突跳式温控器的前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双金属圆片,所述双金属圆片的前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静触片、触点与动触片,且动触片位于触点的下端外表面,所述静触片位于触点的上端外表面,所述动触片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动触点支架。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钢球冷却淬火装置,设有温度传感器、驱动搅拌器与突跳式温控器,能够便于工作人员更加准确的把握工件所需要的温度进行加工,并能使工件冷却更加均匀,不易变形,还可以防止工件保温时间过长使表面脱碳的弊病出现,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676984A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810610564.5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扬州诚德重工有限公司
Inventor: 徐国荣
Abstract: 在线多功能多工位控制冷却型淬火冷床,涉及一种新型大规格特钢锻造和轧制生产的冷却设备,包括桥式起重机、底座、输入辊道、多套旋转冷却装置、输出辊道、特殊钢冷却槽和收集台架;旋转冷却装置包括一根长轴、一根淬火喷嘴管道、一根侧强压喷嘴管道、冷却风机和多组旋转辊组件,长轴的一端连接电机;旋转辊组件包括支撑座、轴承座、主动辊、被动辊,支撑座固定在底座上,轴承座连接在支撑座上,主动辊和被动辊均横向支撑在轴承座上,主动辊的一端与长轴传动连接;在淬火喷嘴管道上连接若干个淬火喷嘴,在侧强压喷嘴管道上连接若干个侧强压喷嘴,冷却风机连接在底座上。本发明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8486330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689732.4
申请日:2018-06-28
Applicant: 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1D1/63 , C21D9/00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式自冷却淬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淬火箱、底拖支撑板及搅拌机构。本发明的淬火箱底部设有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可以在淬火工件淬火时对淬火介质均匀的搅拌,从而保证淬火工件周围淬火介质的温度与淬火箱内其他地方的淬火介质的温度保持一致,进而易把控淬火时间;同时本发明采用了升降机构,可以很方便的提升和下放淬火工件,以及便于控制淬火工件在淬火介质中的高度;增加了淬火工件的淬火质量,提高了淬火工件的机械性能。本发明提供的使用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374076A
公开(公告)日:2018-08-07
申请号:CN201810295224.8
申请日:2018-03-30
Applicant: 宁波海蔓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卢文斌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内的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装置,包括淬火室、淬油槽和驱动机构,淬火室与驱动机构之间设有导向管,淬油槽与导向管连通;驱动机构包括横向的转轴,转轴上有两个驱动轮,两个驱动轮之间有转接轮,转接轮上固定有螺纹套,螺纹套内有驱动螺杆,驱动螺杆与转接轮固定,驱动螺杆顶端连接有支撑台,支撑台滑动在导向管中;驱动机构的下方设有抽烟轮、真空轮,转轴可沿轴向移动,导向管的上部设有可驱动转轴横向移动的复位机构。本发明能够通过一个驱动机构实现对淬火抽真空、油冷除油烟、工件送取等多个动作的动力输入,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油淬过程中各工作单元动力损耗多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