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复合喷吹料的双碳式还原清洁预处理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02280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788358.0

    申请日:2023-12-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炉复合喷吹料的双碳式还原清洁预处理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总储放罐、前碳制备单元、预还原单元、后碳制备单元及喷吹单元;本发明将直接造成高炉炉缸泛回旋区这一耗散系统呈现熵增趋势的关键环节,包括铁氧化物被喷吹入炉后颗粒料升温、还原及高吸热的碳的气化反应等过程(简称为高炉喷吹含铁氧化物操作过程),移至高炉炉外,并从容施以更精准、更合理的预处理,从而减少该耗散系统的熵增,或提高该耗散系统外吸能量的能力,使高炉炉缸泛回旋区在当下所处的非平衡态下向新的有序结构突变时,需求的涨落值更小一些,即控制过程更容易一些。

    一种腐蚀性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216346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196910.1

    申请日:2024-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腐蚀性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方法及系统包括烟气氯元素脱除及分析装置,烟气氯元素脱除及分析装置包括烧结烟气进气管道A、烧结烟气出气管道B、支路Ⅰ进气管道C、支路Ⅱ进气管道D,烧结烟气进气管道A分别与支路Ⅰ进气管道C、支路Ⅱ进气管道D连通,支路Ⅰ进气管道C的输出端、支路Ⅱ进气管道D输出端与烧结烟气出气管道B连通。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烧结工艺协同处理冷轧系统产生的酸泥和碱泥,通过在线吸收并分析计算烧结原料中氯元素进入烟气中的比例系数,动态实时控制酸泥和碱泥的添加量,避免了由于酸泥和碱泥添加量不当影响烧结矿质量,进而影响到高炉顺行和煤气管网寿命。

    一种毒性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14056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96087.4

    申请日:2024-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毒性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方法及系统,包括除铬设备,除铬设备包括烟气管道、滤带、主抽风机,滤带与烟气管道横向截面互相垂直设置,烧结烟气在烟气管道中经过滤带过滤,主抽风机用于抽风产生负压,使得除铬过程中烧结烟气不外溢。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烧结工艺协同的方式实现了危险废物的合规处置,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节约了处置费用和成本;通过烧结工艺协同处理含铬污泥,计算烧结原料中铬元素进入烧结矿的比例系数控制含铬污泥的添加量,避免了由于含铬污泥添加量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或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烟气除铬工艺,解决了含铬污泥处理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提升铬脱除率,且成本远低于现有工艺。

    一种独立式热风炉换炉期高炉煤气稳压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44069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311290877.4

    申请日:2023-10-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独立式热风炉换炉期高炉煤气稳压系统及方法,包括:多个高炉煤气稳压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多座热风炉和多个高炉煤气稳压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稳压装置的煤气进口与高炉煤气管道连接;稳压装置的煤气出口与热风炉燃烧室连接;装置包括:稳压装置外壳、高炉煤气储气气囊和压力控制机构;稳压装置外壳为圆桶状,外壳上安装有高炉煤气气囊煤气储量检测仪表;高炉煤气储气气囊放置于外壳内,高炉煤气管道经煤气进口与高炉煤气储气气囊密封连接;压力控制机构设置于高炉煤气气囊上方。本发明通过在每座热风炉前增加独立高炉煤气稳压系统,避免高炉煤气系统在热风炉换炉期煤气消耗量突然增加或切断。

    基于连续方程的钛白煅烧回转窑固体物料温度场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34788B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310442640.7

    申请日:2023-04-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连续方程的钛白煅烧回转窑固体物料温度场计算方法,将钛白回转窑沿轴向分为多个计算段,计算初始段为回转窑固体物料入料端或固体物料出料端;将初始段作为第1计算段,第1计算段的计算结果作为第2计算段的输入值进行计算,依此类推,完成所有计算段的计算;每个计算段的计算包括:每个计算段固体物物料量变化计算、固体物水分蒸发计算、固体物反应计算、气体物质物料计算、反应热计算、固体气体物质能量平衡计算、热平衡计算、回转窑墙体内部的蓄热传热量计算。本发明基于第一性原理,建立出温度场计算体系,从而计算出轴向温度场;根据温度场分布对钛白煅烧回转窑工艺合理性作出判断。

    一种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16891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311057034.X

    申请日:2023-08-22

    Abstract: 一种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法,包括1)将一个单管换热行程分为n段;2)计算热侧出口温度;3)计算冷热侧换热系数、换热面积的修正系数;4)管壁温度验证;5)换热面积验证;6)完成所有计算段的计算,得到第一段的冷侧入口温度,如果与常温空气温度偏差过大,调整换热器结构参数,重新计算,直到第一段冷侧入口温度Tk1in在误差允许范围内;7)计算冷流体侧压力损失,如果大于规定范围,修改相应的换热器结构参数,重复计算,直到空气侧压力损失在规定范围内,换热器结构尺寸确定完毕。本发明提高计算换热器温度梯度的准确度,优化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出来的换热器提高换热效率且节省成本。

    一种提高加热炉燃烧控制精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3166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50331.4

    申请日:2024-03-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加热炉燃烧控制精度的方法,包括:获取煤气总管流速和煤气支管流速;计算煤气从热值检测点到烧嘴喷口处的时间;根据煤气支管流量、当前空气过剩系数以及预设的理论空气量计算空气支管流量;计算空气支管流速;计算空气从加热炉各段控制阀到烧嘴喷口处的时间;根据煤气从热值检测点到烧嘴喷口处的时间和空气从加热炉各段控制阀到烧嘴喷口处的时间确定动作时间差,将所述动作时间差作为空气支管空气阀动作的延迟时间控制所述空气支管空气阀动作。本发明根据煤气热值检测与煤气从烧嘴口喷出的时间差,设置控制阀动作延迟时间,保证了实际燃烧空燃比为系统设值,从而减少了燃烧热损失。

    一种外燃式热风炉燃烧器燃烧特性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9013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59611.4

    申请日:2024-02-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燃式热风炉燃烧器燃烧特性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所述检测系统与外燃式热风炉等比例,包括燃烧室、联络管和蓄热室;燃烧室包括燃烧器、燃烧室竖井和燃烧室拱顶;联络管用于联通燃烧室和蓄热室;蓄热室包括蓄热室拱顶和蓄热室竖井;蓄热室竖井中设置有蓄热体,蓄热室竖井用于模拟热风炉蓄热室蓄热体上方烟气流场;燃烧室、联络管和蓄热室中设置有冷却管;燃烧室拱顶设置火焰观测孔及燃烧室拱顶检测孔;联络管水平方向与蓄热室拱顶连接处分别设置联络管中部检测孔和联络管出口检测孔;蓄热室竖井设置多个蓄热室竖井检测孔。本发明综合考虑外燃式热风炉应用场景和燃烧器特定的燃烧特性,可全面、系统对顶燃式热风炉的燃烧性能测试。

    一种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器燃烧特性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90138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59609.7

    申请日:2024-0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器燃烧特性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检测系统与顶燃式热风炉等比例,包括:燃烧室、拱顶和蓄热室竖井;拱顶位于蓄热室竖井上方,拱顶和蓄热室竖井内分别布置有水冷管;燃烧室位于拱顶上方,燃烧器安装在燃烧室顶部;燃烧室包括燃烧器出口至拱顶顶部的空间;拱顶设置多个火焰观测孔及多个拱顶检测孔,火焰观测孔设置于拱顶底部下方;拱顶检测孔设置于火焰观测孔上方;蓄热室竖井设置多个蓄热室竖井测试孔,蓄热室竖井测试孔设置于拱顶底部下方,蓄热室竖井测试孔下方设置格子砖。本发明综合考虑顶燃式热风炉应用场景和燃烧器特定的燃烧器燃烧特性进行顶燃式热风炉燃烧性能检测,可全面、系统对顶燃式热风炉的燃烧性能测试。

    一种自适应板式换热器设计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13567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058196.5

    申请日:2023-08-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适应板式换热器设计方法,将换热行程经过温差分为多个换热单元后,确定各换热单元的各种结构参数范围,并不断调整各换热单元的各结构参数,求出不同的换热单元长度,每一换热单元的每一种结构随机进行组合,求出多种换热器结构布局,然后根据多目标优化,选取最优板式换热器结构布局。本发明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换热器设计的准确度,优化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出来的换热器为非均匀结构,体积小、成本低、换热效率高且流体的压力损失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