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27237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0140462.8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正视影像图生成方法,属于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首先根据地形形状计算空间投影平面的法向量和起始点坐标,以此定义地形单元局部坐标;然后将三维地形单元所有的顶点坐标有物方空间坐标系转换至局部坐标系,并计算转换后的地形单元的坐标范围;最后,根据设定的正射影像格网间距对三维模型所有的三角面片进行格网化,生成正视影像图。不同于传统正射影像始终以水平面作为投影面,本方法不再局限于以水平面作为投影面,可以最大化地表达复杂高陡斜坡的几何结构信息。此外,本方法对传统的TIFF Word File参数进行了扩展,充分考虑到对于正视影像升维恢复到三维模型的潜在需求,保证基于正视影像图进行量测的坐标可逆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457022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211211217.8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实景三维模型正视影像的三维形变检测方法。它以实景三维模型为基础数据源,利用不同时相实景三维模型降维得到的正视影像,在影像金字塔策略下,进行影像匹配得到同名点,再升维到三维模型中,内插得到三维形变矢量场;具体三维形变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生成两期正视影像图;步骤二:通过影像匹配获取两期正视影像同名地物点;步骤三:将二维同名点转换到物方空间坐标系;步骤四:生成三维变化矢量场。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无法获取可靠形变信息,检测精度低且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具有能获取可靠形变信息、精度高、效率高且成本低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627237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140462.8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正视影像图生成方法,属于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首先根据地形形状计算空间投影平面的法向量和起始点坐标,以此定义地形单元局部坐标;然后将三维地形单元所有的顶点坐标有物方空间坐标系转换至局部坐标系,并计算转换后的地形单元的坐标范围;最后,根据设定的正射影像格网间距对三维模型所有的三角面片进行格网化,生成正视影像图。不同于传统正射影像始终以水平面作为投影面,本方法不再局限于以水平面作为投影面,可以最大化地表达复杂高陡斜坡的几何结构信息。此外,本方法对传统的TIFF Word File参数进行了扩展,充分考虑到对于正视影像升维恢复到三维模型的潜在需求,保证基于正视影像图进行量测的坐标可逆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731476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214169.8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集成预测弱监督无人机多源高光谱点云语义分割方法。它基于无人机多源高光谱点云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集成预测的弱监督语义分割框架,在不完整监督的基础上,嵌入集成预测的一致性约束、集成预测结果引导的熵正则化以及自适应软伪标签方法,充分利用未标签数据的编码信息,为弱监督训练提供多种空间和光谱约束,增强网络模型语义分割能力。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下林业植被数据采样成本高、林木样本稀少且不易获取,人工高精度标签大场景林区植被数据费时费力的问题;具有保证林木样本训练效率的同时为弱监督林业信息提取网络模型增加监督源,提高学习模型林业植被信息提取能力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776504B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333452.8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结构水工程无人机高精度摄影和质量控制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无人机四点拍摄;步骤2:利用步骤1得到的四张影像的EXIF信息中提取出四个角点的地理坐标;步骤3:针对构造面的姿态计算、基于构造面的航迹规划;步骤4:无人机自动拍摄;步骤5:空中三角测量处理、空中三角测量成果智能分析;步骤6:基于连接点重叠度分析的补拍航迹规划;步骤7:无人机自动补拍;步骤8:根据步骤4和步骤7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精确几何定位和精细密集匹配,得到精细高精度的水工程地理信息产品。本发明具有能够快速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并自动进行质量控制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776504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333452.8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结构水工程无人机高精度摄影和质量控制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无人机四点拍摄;步骤2:利用步骤1得到的四张影像的EXIF信息中提取出四个角点的地理坐标;步骤3:针对构造面的姿态计算、基于构造面的航迹规划;步骤4:无人机自动拍摄;步骤5:空中三角测量处理、空中三角测量成果智能分析;步骤6:基于连接点重叠度分析的补拍航迹规划;步骤7:无人机自动补拍;步骤8:根据步骤4和步骤7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精确几何定位和精细密集匹配,得到精细高精度的水工程地理信息产品。本发明具有能够快速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并自动进行质量控制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222390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491041.5
申请日:2021-05-06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技术的自适应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技术,构建绿色发展遥感调查指标体系,并规范各指标的定义,确定各指标计算方法;步骤二:根据各指标的定义,获取目标区域的多源遥感卫星影像;步骤三:根据各个指标的定义和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各个指标的反演及解译,获得各指标值;步骤四:将各指标值根据最小均方差法进行自适应区域的指标筛选;步骤五:将筛选出的各指标值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步骤六:利用CRITIC法确定参与目标区域绿色发展评价的指标权重;步骤七:计算绿色发展指数值,并完成对区域绿色发展状况的评价。本发明具有适用性广泛、快速、准确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996146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844238.1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H04B17/391 , H04B7/0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宽带波束赋形的通信传输系统及方法。本发明构建真时延网络基站和用户终端间的宽带信道模型;在上行波束训练过程中,真时延网络基站通过设计模拟波束赋形器矩阵控制波束分裂效应,感知来自每个用户终端的接收信号,并基于贝叶斯准则更新每个用户终端到达角的后验概率二叉树模型以获取每个用户终端的到达角信息;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真时延基站端根据每个用户终端的准确到达角信息设计模拟波束赋形矩阵,并计算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每个用户终端获得的数据速率。本发明通过灵活控制空间宽带效应所导致的分裂波束,提供高数据速率、低训练开销、低阵列增益损失的通信传输方法,有效提高了高频段大规模MIMO网络的通信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898257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010686889.9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域暗管布局及排水排盐数值模拟方法和装置,能够确定合理的暗管参数和大范围暗管布局条件下的水盐动态。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包括:步骤1.收集研究区域基础数据;步骤2.基于步骤1收集的基础数据,建立研究区域地下水流、溶质数学模型;步骤3.结合基础数据,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溶质数值模型,进行时间和空间离散,定义模型边界,输入初始地下水位和矿化度、地质参数和上边界源汇;步骤4.率定验证模型;步骤5.在暗排区细化网格,基于暗管布设历史资料确定暗管布局参数;步骤6.模拟暗管排水条件下区域水盐动态,输出排水排盐量,根据设计目标和区域实际情况调整暗管布局参数和暗排区布置方式以达到暗排系统设计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1028097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911354928.9
申请日:2019-12-25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剖面含水率和地下水埋深的土壤剖面水量利用量计算方法,主要步骤如下:数据准备与检查;体积含水率的修正与插值,采用三段式插补法给出整个计算剖面的含水率;选定计算区范围计算土壤剖面储水量;最后利用计算时段初、末土壤剖面储水量之差,得到土壤剖面水量利用量;同时利用地下水埋深变动带的储水量变化计算得到饱和带的地下水利用量,并进一步反推非饱和带的土壤水利用量,从而获得土壤剖面水量利用量的垂向分布情况。本发明利用实测含水率数据并将其延拓至整个计算剖面,通过对计算区的分段,计算得到饱和带地下水利用量和非饱和带土壤水利用量,为区分土壤剖面水量利用量的来源提供了数据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