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8199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11195.X
申请日:2025-03-17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S19/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低成本GNSS终端的电离层VTEC模型建立方法及系统,针对每个卫星对应的几何无关组合值,采用载波相位平滑伪距方法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有偏的电离层斜延迟值,并剔除不满足精度要求的有偏的电离层斜延迟观测值,提高电离层斜延迟值的精度,大大降低了低成本GNSS天线接收GNSS信号时环境干扰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电离层VTEC模型的精度,计算准确度高。本发明解决了低成本GNSS终端的观测数据信号增益不均匀、易受环境干扰的问题,对GNSS观测数据的处理的终端设备要求较低,使得低成本GNSS终端也可利用GNSS观测数据估计电离层总电子含量,进而提高测站布设密度,能获取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反演数据,更准确地表征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时空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3916260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163239.7
申请日:2021-09-30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机器人实时组网自动平差计算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建立智能测站点、建立基准点、建立监测点;步骤二:布设气象采集点及气象数据获取;步骤三:实时角度和距离采集;步骤四:进行实时气象改正;步骤五:监测点近似坐标计算、确定观测角和距离的权、建立角度和距离误差方程式;步骤六:法方程的组成和解算;步骤七:监测点点位中误差计算;步骤八:重复步骤二气象数据获取~步骤七监测点点位中误差计算,获取第二周期的监测点坐标。本发明具有提高变形监稳定性、精度高以及效率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251930B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729124.3
申请日:2021-06-29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高精度管或孔内有效管或孔径及其圆心智能测量装置。它包括弹性置中器、支架、CCD垂线坐标仪、低功耗数据采集仪、储液桶、浮桶、线体和控制器;线体一端与弹性置中器连接,另一端穿过CCD垂线坐标仪、支架、储液桶、浮桶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位于浮桶内;CCD垂线坐标仪、储液桶分别设置在支架上;低功耗数据采集仪与CCD垂线坐标仪连接;液体位于储液桶内;浮桶悬浮在储液桶内;低功耗数据采集仪、控制器分别与工控机连接。本发明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测量准确性的优点。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的高精度管或孔内有效管或孔径及其圆心智能测量装置的测量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836766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325524.8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地一体化的大坝变形监测实时基准建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天基北斗系统、地基测量机器人系统和地基倒垂线系统下发控制指令;通过天基北斗系统实时获取大坝变形区域的动态基准点位置;通过地基测量机器人系统实时获取大坝变形区域的空间相对基准点位置;通过地基倒垂线系统实时获取大坝变形区域的重力静态基准点位置;将动态基准点位置、空间相对基准点位置和重力静态基准点位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大坝变形区域的监测基准值。本发明结合多源数据融合处理策略,自动对基准点位置进行高精度的实时动态更新。
-
公开(公告)号:CN11815190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310688382.0
申请日:2023-06-12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8/34 , G06F8/38 , G06F18/24 , G06F3/048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坝安全监测布置图快速整编与可视化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布置图的整编;步骤二:布置图构建;基于前述步骤获取的布置图配置文件中的要素配置信息,在SVG标签内部动态构建各类要素标签,共同组成完整SVG矢量布置图;步骤三:布置图可视化及管理;使用D3矢量可视化引擎作为基础工具,将导入的SVG矢量布置图实例化为图形对象,实现对任意单个要素标签的单独可视化控制以及SVG矢量布置图的展示。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改进电子化栅格布置图修改不便、查询逻辑复杂的缺点;具有允许运维人员能够快速的对照施工运维过程中监测仪器布置的修改情况,对测点布置图进行及时订正,并提高布置图查询效率和效果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916260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111163239.7
申请日:2021-09-30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机器人实时组网自动平差计算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建立智能测站点、建立基准点、建立监测点;步骤二:布设气象采集点及气象数据获取;步骤三:实时角度和距离采集;步骤四:进行实时气象改正;步骤五:监测点近似坐标计算、确定观测角和距离的权、建立角度和距离误差方程式;步骤六:法方程的组成和解算;步骤七:监测点点位中误差计算;步骤八:重复步骤二气象数据获取~步骤七监测点点位中误差计算,获取第二周期的监测点坐标。本发明具有提高变形监稳定性、精度高以及效率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576030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150929.3
申请日:2022-09-21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气象模型的精细化测距边气象改正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安装气象站,获取气象观测值;步骤二:确定气象模型精度指标;步骤三:建立气象模型;步骤四:利用站点和测点坐标确定测距边电磁波传播路径,计算经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步骤五:内插获取电磁波传播路径上的气象参数,分段进行气象改正,将每段气象改正值求和获取测距边气象改正值。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进行气象改正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的缺陷;具有提高气象改正精度,满足高精度监测成果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535044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410687267.2
申请日:2014-11-25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平式双向变形监测系统,有大套管、小套管配套相连接为一组套筒组;若干所述套筒组依次首尾相连接;大套管上设置有大套管滑槽;小套管的一端通过大套管滑槽定位与同一组套筒组的所述大套管滑动连接,并设置有分线盘,分线盘设置有若干分线盘分线孔;小套管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环与下一组套筒组的大套管固定连接;每一根所述线体一一对应一个所述分线盘,该线体末端固定连接在对应所述分线盘的一个所述分线盘分线孔上;其余线体穿过该所述分线盘的其余所述分线盘分线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能监测土体内部的不同高程处沉降或回弹变形情况;大量程,土体变形可通过线体反映至末端,实现变位式测量;满足大量程监测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4535044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687267.2
申请日:2014-11-25
Applicant: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平式双向变形监测系统,有大套管、小套管配套相连接为一组套筒组;若干所述套筒组依次首尾相连接;大套管上设置有大套管滑槽;小套管的一端通过大套管滑槽定位与同一组套筒组的所述大套管滑动连接,并设置有分线盘,分线盘设置有若干分线盘分线孔;小套管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环与下一组套筒组的大套管固定连接;每一根所述线体一一对应一个所述分线盘,该线体末端固定连接在对应所述分线盘的一个所述分线盘分线孔上;其余线体穿过该所述分线盘的其余所述分线盘分线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能监测土体内部的不同高程处沉降或回弹变形情况;大量程,土体变形可通过线体反映至末端,实现变位式测量;满足大量程监测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2072719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47450.4
申请日:2010-11-17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IPC: G01C3/00
Abstract: 竖直传高仪,它包括上装置(1)和下装置(2),所述的上装置(1)为第一矩形框体(11),所述的下装置(2)为第二矩形框体(21),在上装置(1)的下端固定有钢杆(13)和铝杆(14),二根不锈钢丝(15)的另一端均通过连接器(19)固定在横杆(18)上,所述的横杆(18)的一端固定在第二矩形框体(21)的侧壁内,横杆(18)的另一端固定有重锤(20)。它克服了传统监测方法如水准观测、精密量距等受到较大限制,且精度较低的缺点。本发明竖直传高仪可有效避免现场条件的限制,解决传统测量方法受条件制约无法开展的问题。精度可达±0.1mm,极大提高观测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