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地育秧苗的覆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18880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710063365.9

    申请日:2007-01-10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旱地育秧苗的覆膜方法,属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在旱地苗床施肥、浇水、播种、覆土之后,将平铺膜(2)平覆于厢面,平铺膜的厚度应小于等于0.008mm,并将平铺膜四周用土块压严压实;将长度为200cm-220cm的拱条(3)在厢的两边插入厢边的土中,插入土中的深度为10cm-15cm,使其呈自然圆弧拱形,拱条的间距为60cm-80cm,形成拱架;在拱架上覆上拱架膜(1),其厚度应大于等于0.014mm,在秧厢的两端各加覆一条竹条,使两端的塑膜处于两层竹条之中,覆膜后周边用土块压严压实;待80%以上的种子出土或水稻立针后,将平铺膜揭去。在早春低温时期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秧厢表土层的水分不足问题,使种子得以充足的水分供应,厢面水分十分均匀,保温效果好,温度变化较缓,对早春作物的生长是十分有益的。

    一种用于稻田肥料试验的间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14971A

    公开(公告)日:2007-02-21

    申请号:CN200610124491.6

    申请日:2006-09-08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稻田肥料试验的间隔方法,是在施肥处理前,以竹竿插入泥中做成架体,将塑膜对称于架体盖下,重叠后压入泥中,成为覆膜架,由此作为间隔的阻隔墙。本发明可以很容易地提高阻隔墙的高度,而且使用中高度不会变化,使阻拦防护的功能和效果可靠,克服了土埂因浸泡下沉和木板或塑料板因阻拦高度较低而发生的漫水现象;由于本发明的覆膜架是插入土壤的,没有土壤迁移发生,由此而引起的肥力下降问题,得到了避免;由于本发明用于间隔的覆膜架,是由竹竿和塑膜构成,材料非常便宜,竹竿拆下后可重复使用,所以实施不仅简易而且成本很低。

    一种稻麦类作物田间试验效果的分段判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138468A

    公开(公告)日:2011-08-03

    申请号:CN201010102929.7

    申请日:2010-01-28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麦类作物田间试验效果的分段判断方法,属农业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收集稻麦类作物在正常生长情况下的阶段信息,包括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平均实粒数和千粒重等数据;对采用了试验处理方法的田间试验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在试验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收集相关信息;将试验作物的阶段信息与正常生长作物的阶段信息进行对比,判断试验处理方法的有效性。本发明根据稻麦类作物器官与产量相关的关系,在试验过程中分段收集作物生长的阶段信息,即使在试验作物难以正常完成其生长周期的情况下,也能根据作物生长的阶段信息进行指标对比,判断其试验的有效性,从而获得有效的试验处理方法。

    一种判别旱地育秧覆土厚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52136A

    公开(公告)日:2009-01-28

    申请号:CN200710119462.5

    申请日:2007-07-25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判别旱地育秧覆土厚度的方法,属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对旱地苗床进行秧厢整理,经施肥、浇水、土壤消毒和播种之后,在秧厢的表土面上均匀、分散撒上少许长度为2~3cm、直径为0.5~1cm的草梗段,草梗段的直径与旱地育秧稻种要求的覆土厚度相同,将过筛的细壤土均匀撒施覆盖在有草梗段的秧厢上,使覆盖的细壤土刚好掩住草梗段。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可以保证旱地育秧稻种的覆土厚度,很好地解决了旱地育秧过程中的稻种覆土厚度难以把握的问题,使稻种的覆土厚度较好地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种水稻田间中耕器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0969736Y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620134250.5

    申请日:2006-11-03

    Applicant: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田间中耕器,属农业水稻种植农机具设计技术领域,由把杆(1)、支撑杆(2)、齿杆(3)、耙齿(4)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在齿杆(3)上装有4个耙齿(4),耙齿的宽度为13-17厘米,耙齿之间的间距为13-17厘米,耙齿的高度为28-30厘米,齿杆(3)与把杆(1)之间的夹角为100°-110°。本中耕器的耙齿工作面约为水稻禾苗的1/2行距,两个耙齿的间距为水稻禾苗的种植行距,耙齿的高度能够容纳水稻禾苗的植株,耙齿在运行中能破坏水稻禾苗根部表层泥土的氧化层,并将施肥的表层泥土分流堆积在水稻禾苗的根部,产生一个壅蔸的过程。本中耕器既能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又能保证中耕工作的质量,且成本低廉,适应性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