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82384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1527047.X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废弃口罩转化为再生聚丙烯纤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废弃口罩的金属条鼻夹取出,废弃口罩置于70‑80℃下充分消毒60‑90min后,回收得到聚丙烯无纺布,随后在140‑160℃温度下熔融10‑20min,经冷却、破碎后得到聚丙烯碎片状原料,将回收聚丙烯原料、共混纤维、纳米增韧填料提前混合均匀,于烘干机中预热,随后加入至双螺杆挤出机中混合,采用三级升温方式,挤出制得纤维基液。本发明通过拉扯分离机构和夹持机构,便于了对金属条鼻夹与口罩进行快速拉扯分离的操作,同时能够有效的将金属条鼻夹从废弃口罩下方拉扯抽出分离,从而避免了需要人工用手对其进行操作,因此大大提高了口罩与金属条鼻夹的分离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933216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184520.9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料棱角性现场实时监测装置,属于集料棱角检测技术领域,所述传送带的正上方设有架设在固定支架两侧且可均匀将集料稳定地分摊在传送带上的分料机构,且固定支架上安装有对分散后集料进行拍摄的图像采集机构,并且图像采集机构上设有对拍摄时集料进行遮光的笼罩机构,所述传送带前进末端的下方设有对拍照后物料进行测验的检测机构,且传送带前进末端的下方设有对拍照后集料进行承接并输送至检测机构内侧的采样机构。本发明通过出料辊筒的连续转动,以间隔的形式将每个凹口内的集料以一定的距离释放至传送带的上端面上,以此将集料以均匀且独立的形式分布在传送带上,为之后图像采集机构对集料的拍摄提供有利的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776529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95737.2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6V10/762 , G01N21/88 , G06T7/30 , G06V10/7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沥青混合料磨损状态区域轻量化判识方法,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从梯度方向矢量的角度解释了沥青混合料断面高程信息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横纵线交叉替代逐点表征方向特征结合聚类采样的运算模式,大大节省了算力,通过DBscan的一维聚类计算了范数边界为矢量变化类型提供了分类依据,同时采用高斯滤波器绘制了交叉点密度图,实现了矢量变化较大区域的可视化。
-
公开(公告)号:CN11418238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527047.X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废弃口罩转化为再生聚丙烯纤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废弃口罩的金属条鼻夹取出,废弃口罩置于70‑80℃下充分消毒60‑90min后,回收得到聚丙烯无纺布,随后在140‑160℃温度下熔融10‑20min,经冷却、破碎后得到聚丙烯碎片状原料,将回收聚丙烯原料、共混纤维、纳米增韧填料提前混合均匀,于烘干机中预热,随后加入至双螺杆挤出机中混合,采用三级升温方式,挤出制得纤维基液。本发明通过拉扯分离机构和夹持机构,便于了对金属条鼻夹与口罩进行快速拉扯分离的操作,同时能够有效的将金属条鼻夹从废弃口罩下方拉扯抽出分离,从而避免了需要人工用手对其进行操作,因此大大提高了口罩与金属条鼻夹的分离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556338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530437.1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6F18/2413 , G01N19/02 , G06F18/23213 , G06F18/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滑封层耐磨颗粒保持性能评价方法,属于道路工程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制备抗滑封层;获取抗滑封层的高程数据;依据高程数据计算抗滑封层的三维纹理指标偏度Ssk及峰度Sku;根据Ssk及Sku判定抗滑封层耐磨颗粒的高度分布与聚集状况;通过耐磨颗粒的高度分布与聚集状况对抗滑封层耐磨颗粒的保持性能进行评价。本发明通过偏度Ssk和峰度Sku对高频出现的某一高度的高程点进行区间划分,能够得到抗滑封层不同粒径耐磨颗粒在高度方向的分布位置及聚集分布状态;通过不同粒径耐磨颗粒在高度方向的聚集分布状态及分布位置能够对抗滑封层的保持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7763847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95693.3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G06F18/2321 , G06F111/1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层罩面的耐磨特性确定方法,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从列梯度方向矢量的新颖的视角,全新的诠释了薄层罩面的高程信息特征,基于Python编译环境求取了磨耗前后的列梯度方向矢量差的范数,保留了矢量变化的方向变化特征与模量变化特征;基于DBscan聚类算法划分了不同密度聚类区域,计算了基于各区域的散点数量的描述类统计指标确定了室内薄层罩面试件的耐磨特性。本发明摆脱了仅依靠深度尺度的采用纹理深度变化等传统评价方式评价随机性高、评价区间小的问题,采用角度或矢量等方向性指标弥补和丰富了磨耗特征的评价体系,合理清晰的判断薄层罩面的耐磨性能,确定最佳的修复时机以保证养护运维工作的高效展开。
-
公开(公告)号:CN113933216B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111184520.9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料棱角性现场实时监测装置,属于集料棱角检测技术领域,所述传送带的正上方设有架设在固定支架两侧且可均匀将集料稳定地分摊在传送带上的分料机构,且固定支架上安装有对分散后集料进行拍摄的图像采集机构,并且图像采集机构上设有对拍摄时集料进行遮光的笼罩机构,所述传送带前进末端的下方设有对拍照后物料进行测验的检测机构,且传送带前进末端的下方设有对拍照后集料进行承接并输送至检测机构内侧的采样机构。本发明通过出料辊筒的连续转动,以间隔的形式将每个凹口内的集料以一定的距离释放至传送带的上端面上,以此将集料以均匀且独立的形式分布在传送带上,为之后图像采集机构对集料的拍摄提供有利的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662892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308862.X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6F30/20 , E01C7/35 , G06F30/13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集料形态的碎石封层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法。先对不同形态的集料进行分类和规定设计范围,然后制备不同类型集料含量的碎石封层试件并对其碾压磨耗,记录不同磨耗次数下碎石封层试件的集料保持率,根据此集料保持率初步设计考虑集料形态的碎石封层响应面优化方法,最后采用design expert中Fit summary模块中的模型推荐选用建议拟合模型求取拟合模型公式,根据拟合模型公式求得不同形态集料的最佳配比设计结果;本发明通过调节碎石封层中不同形态集料的含量,改善碎石封层中集料间的嵌挤状况,充分发挥沥青胶结料的裹附效能,保证碎石封层具有较高的集料保持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01504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557838.5
申请日:2022-05-1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平衡匀质性和流动性的新拌雾封砂浆设计方法,其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试验配方设计方案:采用I‑最优裂区响应面设计方法,确定水含量γw、填料含量γf、砂含量γs为控制因素变量,设计具有良好空间分布状态的试验点位,独立评估各控制变量对响应值的影响;步骤二:新拌雾封砂浆工作性评价:采用新拌雾封砂浆工作性试验装置,分别测量新拌雾封砂浆的匀质性与流动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拌雾封砂浆的工作性试验装置,由储存单元和流动性测试单元组成,易于组装和拆卸,操作便捷,可快速、准确地反映新拌雾封砂浆的匀质性和流动性,是对现有规范的有益补充。
-
公开(公告)号:CN114034847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322514.5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长安大学
IPC: G01N33/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沥青混合料压实监测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有SGC旋转压实试件、SGC旋转压实试验仪、数据接收和处理监控终端,所述SGC旋转压实试件竖直向下的安装在SGC旋转压实试验仪内部,所述SGC旋转压实试件的内部埋设有智慧集料设备,所述数据接收和处理监控终端设置在SGC旋转压实试验仪的一边并且与SGC旋转压实试验仪为无线传输连接,所述SGC旋转压实试件为旋转压实成型的圆柱形沥青混合料。本发明利用自研的智慧集料检测系统,实时获取智慧集料设备在旋转压实过程中的加速度和角度变化,分析集料埋设方式、粒径对智慧集料运动特征的影响规律,最终建立智慧集料运动特征指标与压实指标间的关联,揭示压实机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