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89492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1001418.5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电解液中游离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及测定装置。测定方法为:将电解液和各种试剂进行预冷;在稀释剂中滴入指示剂和滴定试剂,采用光电转换器判定滴定终点,记录滴定终点的电信号值X0和滴定试剂的用量V0;在稀释剂中加入待测电解液、指示剂和滴定试剂,当光电转换器的电信号值为X0时,判定为滴定终点,记录此时滴定试剂的用量Vx;根据公式即可计算得出待测电解液中游离酸的含量;其中,预滴定和正式滴定均在温度低于4℃的环境中进行。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所述测定方法的测定装置。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电解液游离酸测试方法存在锂盐受热易分解形成酸、以及人为判断,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574727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208262.8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极片反弹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测试方法步骤为:获取电池极片初始厚度;将电池极片从初始温度加热至设定温度,并保温直至电池极片厚度变化率小于a%,获取电池极片反弹后的厚度;根据测得的相关参数计算获得极片反弹厚度。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反弹的测试装置,包括:极片托板,用于放置电池极片;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极片托板上,对电池极片的温度进行测量;位移传感器,对电池极片的厚度进行测量;固定横梁,位移传感器固定在固定横梁上;加热保温箱体,对电池极片进行快速加热和保温;电池极片、极片托板、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固定横梁均位于加热保温箱体中。本发明能实现对锂离子电池极片反弹量的快速和准确测定。
-
公开(公告)号:CN11450953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11618311.0
申请日:2021-12-27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N33/00 , G01R31/392 , H01M10/4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异常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其中,锂离子电池异常确定方法,包括:获取锂离子电池产气的浓度信息;当所述浓度信息超过异常浓度阈值时,确定所述锂离子电池为异常工况。该方法可以利用锂离子电池特征气体的阈值设置以及特征气体变化率阈值作为锂离子电池层级预警参数,这样可以尽可能早地识别到即将热失控特征,相较于电池的表面温度、压力分布等具有更高的预警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078423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342094.0
申请日:2021-03-30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50/569 , H01M10/42 , H01M10/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压‑温度耦合测量方法及其装置;所述电压‑温度耦合测量方法,在电池内部同步引入温度传感器和参比电极,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参比电极外接到电压温度记录仪上,同步记录电池内部的温度变化以及正负极电压的变化;所述装置的裸电芯包括叠片设置的隔膜、n片正极极片、n+2片负极极片、1片测试片,n≥2;所述测试片由基底材料、若干个温度传感器和参比电极组成;所述若干个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参比电极固定在所述基底材料上;在待测温的位置,用所述测试片代替正极极片,并通过隔膜将所述测试片与其两侧的负极极片隔开。本发明可实现同步测试电池正负极电位随内部温度的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154102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1599606.2
申请日:2022-12-12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62 , H01M4/04 , H01M10/0525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1393 , H01M4/139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于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膜片,负极膜片包括导电材料、活性材料和粘结剂,导电材料具有三维导电网络结构,活性材料附着于三维导电网络结构,活性材料为锂硅复合材料,锂硅复合材料由金属锂与硅基材料复合而成。导电材料中的三维导电网络结构可以确保硅基材料中的硅膨胀过程中导电网络的稳定,同时可提供充足的金属锂沉积位点,有助于该负极片的双储锂功能发挥,从而实现高比能、循环改善的设计目标,还可改善界面接触电阻。另外,导电材料中的三维导电网络结构的高比表面可吸附电解液,改善浸润,提高电池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602817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358836.X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C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补锂型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补锂方法,按质量百分比包括:掺杂型锰酸锂0.5%~99%、锂离子正极主体材料0.5%~99%和导电助剂0.5%~10%,锂离子正极主体材料的首效大于掺杂型锰酸锂的首效,掺杂型锰酸锂为具有C2/m结构的单相掺杂型层状锰酸锂或同时具有C2/m层状结构和Fd‑3m尖晶石结构的复相掺杂型锰酸锂。本发明将具有低首效特征的掺杂型锰酸锂与高首效主体正极材料复合,利用低首效组分在首次循环时不可逆脱出的Li抵消负极形成SEI膜所消耗的活性Li,从而提高电池初始容量和循环性能,而且该材料在使用时不会产生气态副产物,脱锂产物仍具备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因此安全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19853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170705.1
申请日:2024-02-06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10/42 ,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极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该正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包括与所述集流体接触的内表面和远离所述集流体的外表面;所述活性物质层中包含锂化多孔材料,且所述锂化多孔材料的质量含量从所述外表面至所述内表面的厚度方向上逐渐降低。本发明通过增加自由移动锂离子的数量、减小锂离子扩散距离的方式,极大地改善厚电极容量不能完全发挥、大倍率放电浓差极化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740623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466098.5
申请日:2023-11-06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N13/00 ,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解液浸润方法以及电池,该电解液浸润检测方法包括:针对待浸润的干电池,采用电解液对干电池注液,得到注液后的电池;搁置电池,并测定搁置过程中的电池的开路电压以及交流内阻;基于开路电压以及交流内阻,确定电池的电解液浸润效果,如此通过测试电池在不同搁置上限时长下的开路电压以及交流内阻,实现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可在任何测试环境中快速测试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09936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185450.6
申请日:2024-02-19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1395 , H01M4/134 , H01M4/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在金属箔表面制备第一涂层,第一涂层的成分包括碳材料和亲锂材料;步骤2、在第一涂层表面制备第二涂层,得到基础电极,第二涂层的成分包括聚合物电解质材料、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和锂盐;步骤3、将基础电极作为负极,与正极和隔膜组装成电池并注入电解液,然后进行电化学沉积,锂离子穿过第二涂层沉积于所述第一涂层上,得到金属锂负极。本发明通过第一涂层有效改善铜箔/金属锂界面处锂的沉积均匀性,通过第二涂层提高金属锂的抗腐蚀性,最终得到高稳定性的金属锂负极。
-
公开(公告)号:CN111081975B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1911397773.7
申请日:2019-12-30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13 , H01M4/139 , H01M4/04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极片的电池,所述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包含至少一种低比容量材料和至少一种高比容量材料,所述低比容量材料的比容量小于等于500mAh/g,所述高比容量材料的比容量大于500mAh/g;所述高比容量材料在所述活性物质层中的质量占比从远离所述集流体一端至靠近所述集流体一端呈连续梯度降低分布。本发明提供的电池极片有利于避免或减轻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层与集流体间的剥离,保持电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循环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