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11690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36089.5
申请日:2024-03-0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道式热管丝网芯自填充可视化实验装置及方法,包括液体工质导入部件、引流部件、可视化测试部件和可视化设备;引流部件包括桶状的吸液管腔,吸液管腔内设置有液体工质进口管道,液体工质进口管道的进口与液体工质导入部件连接,吸液管腔内固定有轴向的中心定位管,中心定位管与吸液管腔之间填充有脱脂棉;可视化测试部件包括无机玻璃管,无机玻璃管内设置有干道式筒状丝网芯。还包括有S1‑S8等步骤。本发明可探究液体工质在不同内径干道,不同高度干道以及不同丝网目数干道内部的填充及流动情况。本发明针对干道式筒状丝网芯,本装置可探究不同干道结构对于干道式筒状丝网芯内液体工质浸润速率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819101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12907.5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相变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温碱金属热管气液温度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测量装置包括散热管、固定帽和固定座,所述散热管与热管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管远离热管的一端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散热管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固定帽与所述散热管连接,所述固定座的顶部穿过所述固定帽,所述固定座、散热管的内部均设有用于热电偶穿过的通孔。本申请可获得密闭空间内的温度等关键部位温度信息。可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减少了热电偶的布置数量,降低成本。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密封性好。使用动密封的方式将热电偶插入热管内部,使得直接测量内部温度分布成为可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111689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36087.6
申请日:2024-03-0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道丝网芯自填充性能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可加热液箱和箱盖,可加热液箱的前侧设置有硼玻璃窗,可加热液箱的底部设置有托板升降机构,托板升降机构上设置有托板;托板升降机构包括同步调节件、两处调节螺纹套、两处升降杆件和两处同步调节轮,两处同步调节轮通过同步调节件连接。还包括有S1‑S7等试验步骤。本发明可以探究不同液体工质如低温无水乙醇、高温液钠、高温液锂等对干道自填充的影响,以及探究不同位置高度干道的填充情况。本发明的实验装置还可以设置不同尺寸的干道同时进行实验,对比不同干道内径、干道丝网目数对于干道自填充的影响,并得到各尺寸的填充极限高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274150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39097.7
申请日:2022-08-0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张舒 , 刘余 , 邓坚 , 鲁剑超 , 鲜麟 , 张丹 , 曾畅 , 杨帆 , 程坤 , 李峰 , 喻娜 , 杨洪润 , 余红星 , 张渝 , 马誉高 , 方红宇 , 陈宏霞 , 吴鹏 , 蔡容 , 杨韵佳 , 沈才芬 , 习蒙蒙 , 陆雅哲 , 周科 , 冉旭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集中海水冷却的船用核动力装置二回路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作为一个可在反应堆正常以及事故停堆工况下自动投运并有效导出堆芯余热的安全系统,具有换热效率高,对现有设备改动少以及对空间要求小等优点。基于新型集成二回路系统技术特征,新构建一条基于蒸汽发生器二次侧与集中海水冷却系统的能动余热排出通道,可进一步拓展余热排出系统配置多重性、多样性,达到了进一步提升船用核动力装置余热排出功能安全可靠性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199908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111518799.X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1N2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碱金属热管相分布测量装置和方法,测量装置包括射线源、射线准直器和闪烁体探测器;所述射线源和闪烁体探测器分别置于碱金属热管径向的两端,所述射线源和接收闪烁体探测器分别用于发射伽马射线;所述射线准直器设置在射线源的前端,用于调整伽马射线的束流强度。本发明所述测量装置能够实现对碱金属热管的气液两相分布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4199927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111517535.2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固态堆芯膨胀系数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及方法,固态堆芯膨胀系数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包括荧光涂料标志物、CCD相机和计算机;所述荧光涂料标志物包括分别置于堆芯侧壁和底部的侧壁荧光涂料标志物和底部荧光涂料标志物;所述CCD相机与荧光涂料一一对应设置,所述CCD相机设置在堆芯外侧,用于采用荧光涂料的图像;所述计算机与CCD相机通信连接,用于接收荧光涂料标志物的图像,并根据荧光涂料标志物的图像计算堆芯膨胀系数。本发明能够实现对态堆芯膨胀系数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04879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736275.6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杨韵佳 , 黄代顺 , 张渝 , 卢毅力 , 崔怀明 , 李峰 , 鲜麟 , 周科 , 张舒 , 吴鹏 , 陈宏霞 , 吴广皓 , 马誉高 , 喻娜 , 杨帆 , 陆雅哲 , 习蒙蒙 , 初晓 , 蔡容 , 程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优化策略生成方法、装置及介质,包括:针对压水堆核电厂,形成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基准事故清单;根据所述基准事故清单中不同事故类型,明确不同事故的排热措施应能达到的目标效果;并基于所述目标效果确定影响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优化的限制性工况;根据所述限制性工况,建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自动优化策略模型;对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自动优化策略模型进行求解,生成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优化策略方案集合;根据所述优化策略方案集合,得到最优策略方案。本发明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自动优化设计,以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充分挖掘设计裕量,提高了策略优化生成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199908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518799.X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1N2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碱金属热管相分布测量装置和方法,测量装置包括射线源、射线准直器和闪烁体探测器;所述射线源和闪烁体探测器分别置于碱金属热管径向的两端,所述射线源和接收闪烁体探测器分别用于发射伽马射线;所述射线准直器设置在射线源的前端,用于调整伽马射线的束流强度。本发明所述测量装置能够实现对碱金属热管的气液两相分布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1076579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1911407692.0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nventor: 柴晓明 , 马誉高 , 余红星 , 杨洪润 , 何晓强 , 邓坚 , 苏东川 , 张卓华 , 丁书华 , 冉旭 , 邱志方 , 刘余 , 李松蔚 , 王金雨 , 曾畅 , 张宏亮 , 李文杰
IPC: F28D15/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反应堆工程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电磁泵辅助驱动的碱金属热管及其传热方法,包括:电源、电磁泵和热管202,所述电磁泵环套在热管202的外表面,电源连接电磁泵;所述热管202还包括:热管包壳4、热管吸液芯5、热管中心气腔6和保温层7;所述热管包壳4内部为热管中心气腔6;热管中心气腔6外壁设置有热管吸液芯5;热管包壳4的外部中部设置有保温层7;所述电磁泵还包括:电磁泵沟槽、初级铁芯201、内层铁芯203和绕组204;所述电磁泵沟槽的外壁设置有初级铁芯201和绕组204;所述电磁泵沟槽的内部中心固定有内层铁芯203。
-
公开(公告)号:CN11967036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657215.0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6F30/20 , G06F17/14 , G06F17/18 , G06F119/12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用于核反应堆瞬态安全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精度检验方法,包括:基于当前工况信息,通过核反应堆瞬态安全分析模型输出的第一离散数据集合和实验所得的第二离散数据集合,并确定各自对应的第一等距时间离散函数和第二等距时间离散函数;基于第一离散数据集合和第一等距时间离散函数,确定第一傅里叶函数,以及基于第二离散数据集合和第二等距时间离散函数,确定第二傅里叶函数;根据第一傅里叶函数和第二傅里叶函数,确定差异振幅值;基于差异振幅值,确定第一离散数据集合的精确度。本技术方案提升了对核反应堆瞬态安全分析程序的输出准确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