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蓄冷装置的制冷系统及其基于需求侧响应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89633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101962.X

    申请日:2024-01-24

    Abstract: 一种带有蓄冷装置的制冷系统及其基于需求侧响应的控制方法,系统包括载冷剂外循环系统、载冷剂内循环系统、蓄冷装置以及制冷机组;载冷剂外循环系统包括载冷剂泵组,以及连接在用冷单元上的载冷剂供液总管路与回液总管路;载冷剂泵组通过载冷剂供液总管路连接至用冷单元;载冷剂内循环系统包括连接在制冷机组上的载冷剂回液管路与供液管路,以及与载冷剂供液管路相连的载冷剂总供液管路,载冷剂回液管路与内循环载冷剂泵相连;内循环载冷剂泵通过三通阀分别连接外循环高温载冷剂回液总管路与蓄冷装置的第一进出口管路;低温载冷剂总供液管路通过三通阀分别连接外循环载冷剂泵组与蓄冷装置的第二进出口管路。本发明可实现主动控制,提升响应速度。

    基于压缩机流量调节的复叠制冷系统节能优化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697630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754465.5

    申请日:2023-06-25

    Abstract: 一种基于压缩机流量调节的复叠制冷系统节能优化方法及系统,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收集系统现场运行历史数据,建立并训练数据驱动模型;根据数据驱动模型,建立系统COP计算的函数;以COP最高为优化目标、中间温度运行区间的上下限为约束条件,给定系统运行所需的制冷负荷、系统冷凝温度、系统蒸发温度及冷凝蒸发器的换热温差,计算最佳中间温度;通过数据驱动模型,预测高温机容调滑阀/频率设定值和低温机容调滑阀位/频率设定值;根据高温机容调滑阀/频率设定值控制高温机容调滑阀/频率,此时复叠制冷系统满足在最佳中间温度和COP最高的条件下运行,实现高温压缩机流量控制。本发明模型的精度更高且计算复杂度更低,简化了操作。

    低温制冷与高温供热综合供给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059342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810645994.0

    申请日:2018-06-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制冷与高温供热综合供给系统,包括微压/增压蒸汽热泵系统、NH3/CO2复叠与载冷系统以及NH3两级压缩高温热泵系统;NH3/CO2复叠与载冷系统包括CO2压缩机、蒸发/冷凝器、CO2高压贮液器等;NH3两级压缩高温热泵系统包括NH3低压压缩机、NH3低压贮液器、NH3低压节流阀、热回收器、NH3高压冷凝器等;微压/增压蒸汽热泵系统单元包括蒸汽系统压缩机、蒸汽系统冷凝器、蒸汽系统节流阀以及蒸汽系统蒸发器。本发明将三个系统单元进行耦合,回收的冷凝热用于制得中温热水、高温热水、低压及高压高温蒸汽,实现了宽温区范围内高效环保的制冷和供热,冷热联供、水汽同制,达到了能源的高效、梯级利用和冷热量优化输配的目的,可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

    低温制冷与高温供热综合供给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059342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645994.0

    申请日:2018-06-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制冷与高温供热综合供给系统,包括微压/增压蒸汽热泵系统、NH3/CO2复叠与载冷系统以及NH3两级压缩高温热泵系统;NH3/CO2复叠与载冷系统包括CO2压缩机、蒸发/冷凝器、CO2高压贮液器等;NH3两级压缩高温热泵系统包括NH3低压压缩机、NH3低压贮液器、NH3低压节流阀、热回收器、NH3高压冷凝器等;微压/增压蒸汽热泵系统单元包括蒸汽系统压缩机、蒸汽系统冷凝器、蒸汽系统节流阀以及蒸汽系统蒸发器。本发明将三个系统单元进行耦合,回收的冷凝热用于制得中温热水、高温热水、低压及高压高温蒸汽,实现了宽温区范围内高效环保的制冷和供热,冷热联供、水汽同制,达到了能源的高效、梯级利用和冷热量优化输配的目的,可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

    基于椭圆生成型线的内啮合双螺杆转子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88880B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211543829.7

    申请日:2022-11-30

    Abstract: 一种基于椭圆生成型线的内啮合双螺杆转子及其设计方法,双螺杆转子包括内转子和外转子,内转子和外转子完整结构通过各自型线经过螺旋引导线放样扫描而成;外转子型线的单齿齿形由曲线段A2B2、B2C2、C2D2组成,曲线段A2B2为椭圆弧段,内转子型线的单齿齿形包括曲线段A2B2的包络线段A1B1C1,曲线段B2C2为曲线段B1C1的包络线段;内转子型线的曲线段C1D1与包络线段A1B1C1关于轴O1C1对称,曲线段C2D2与曲线段A2B2C2关于轴O2C2对称;将内外转子型线的单齿齿形依次旋转并拼接,形成完整的内外转子型线。本发明的内外转子可在固定传动比下完成互不干涉的啮合,实现转子形状的灵活调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