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86008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282338.0
申请日:2024-09-13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刚性环氧树脂疏水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疏水材料技术领域。制备疏水薄膜时,先制备色氨酸钠,然后将色氨酸钠、固化剂和环氧单体共溶于溶剂中,并对所得溶液进行固化处理,得刚性环氧树脂薄膜;再将制得的刚性环氧树脂薄膜放入含大肠杆菌的液体培养基中,恒温培养,大肠杆菌对薄膜进行刻蚀,即得。本发明采用细菌刻蚀的方法制备疏水材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化学试剂来进行刻蚀的方案,更加环保和高效。本发明所制得的疏水材料具有优良的疏水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够满足特殊场合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478097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1273493.7
申请日:2022-10-18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 四川冠慕思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具吸附和荧光特性的多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多孔材料和荧光材料的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以三苯并咪唑、羟基四苯乙烯和二氟芳香单体作为原料,按一定比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得到了一类兼具高效吸附和荧光检测性能的多孔材料。一方面,该多孔材料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实现其对硝基爆炸物和有机溶剂等难去除污染物的高效吸附;另一方面,该材料中四苯乙烯荧光基团的存在,可实现其对硝基爆炸物的荧光检测。本发明提供的多孔材料具有吸附容量大、平衡时间短、荧光猝灭时间短、检测极限低、循环使用性能好的特点。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成品率高,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适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7271412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710417181.1
申请日:2017-06-06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或比较高分子聚合材料力学强度的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测定多个样品中的每个样品的力学强度和荧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值,形成荧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值与力学强度的曲线关系或函数关系;测量待测目标材料的荧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值,利用所述曲线关系或函数关系对应得出该待测目标材料的力学强度。其中,所述多个样品和待测目标材料均由高分子聚合物构成,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以二磺酸二氟二苯甲酮、羟基吲哚和二氟二苯甲酮为单体,且所述二磺酸二氟二苯甲酮的磺酸基上存在金属阳离子。本发明能够通过荧光无损探测的方式实现对高分子聚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3087316B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310032998.9
申请日:2013-01-29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基于吲哚骨架的可溶性耐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该类聚合物的结构通式为: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基于吲哚骨架的可溶性耐热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不同结构的芳香二氟化合物和4-羟基吲哚为单体,N-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在碳酸钾存在条件下加热得到不同结构的基于吲哚骨架可溶性耐热聚合物。本发明制备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力学性能优异,工艺操作简单,制备成本较低;另外,该聚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能,可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环丁砜、二甲基亚砜和氯仿中。
-
公开(公告)号:CN119143987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379210.6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 四川冠慕思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A型聚三苯胺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在药物检测和水体中TNT含量检测中的应用,属于药物质量检测和水体中环境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D‑A型聚三苯胺酮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式 所示,其是在氮气氛围下,以4,4’‑二氟二苯甲酮和二芳香亚胺类化合物以及碳酸钾,通过C‑N偶联反应一步法制备而得。该D‑A型聚三苯胺酮化合物具有较强发光性能,能够很好用于药物如布地奈德混悬液质量的检测,同时能够用于痕量TNT的检测。其对布地奈德混悬液具有良好的荧光淬灭响应,PTPAK‑2对TNT的检测限为0.25μmol/L。同时,其显示出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几乎不受到其他硝基化合物和金属阳离子潜在因素的影响。#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19039285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0949586.X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 四川千思慕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7D413/14 , C08G59/50 , C08J5/18 , C08L6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吲哚冠醚二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全新结构的双吲哚冠醚二胺,并提供了该双吲哚冠醚二胺的合成方法,合成时以4‑三甲基硅基‑3‑丁炔‑1‑醇为原料,经过六步即可得到双吲哚冠醚二胺,制备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批量合成。所合成的双吲哚冠醚二胺结构特殊,引入到聚合中后可以显著提升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是一种有效的聚合物改性试剂。
-
公开(公告)号:CN11800614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075825.3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 四川冠慕思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8L101/02 , C01G23/053 , B01J31/06 , B01J35/39 , B01J35/30 , C08K3/22 , C08J9/28 , C02F1/3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TiO2多孔复合材料以及该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多孔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阳离子‑π作用驱动并诱导原位生成TiO2均匀分布的多孔复合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将能与Ti4+发生阳离子‑π作用的多孔聚合物加入至含有四氯化钛的乙醇溶液中,超声均匀分散;(2)将反应体系密封并静置,四氯化钛凝胶化成TiO2;(3)将凝胶烘干,得到多孔聚合物/TiO2复合材料。本发明的上述方法通过阳离子‑π作用驱动并诱导Ti4+均匀分散在多孔聚合物中,并原位胶凝成TiO2,该方法所得的复合材料的TiO2分布均匀,避免了TiO2团聚现象的发生,同时,本发明获得的TiO2基多孔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极佳。
-
公开(公告)号:CN116656126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510139.X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 江苏亚宝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四川朗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季铵化聚酰亚胺膜的制备及应用,首先采用单体聚合策略合成聚酰亚胺高分子;其次将聚酰亚胺高分子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反应,得到铸膜液,倾倒其于玻璃板上,流延成膜,烘干,最后将季铵化聚酰亚胺膜置于无水乙醇中浸泡,洗净、烘干;将烘干后的季铵化聚酰亚胺膜置于KOH溶液中浸泡,洗净、烘干后作为电催化CO2还原装置中的隔膜。本发明利用聚酰亚胺作为阴离子交换膜的疏水性高分子主链,利用含有季铵基团亲水侧链对主链进行修饰,构建具有新型分子结构,并可高效应用于电催化CO2还原的聚酰亚胺基阴离子交换膜,为面向电催化CO2还原应用的膜材料提供了新的选择。
-
公开(公告)号:CN115028811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210724105.6
申请日:2022-06-23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 四川冠慕思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孔径三吲哚烷基多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吲哚化合物的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合成了一种三吲哚烷基单体,随后将其作为原料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或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得到了一类大孔径三吲哚烷基多孔化合物,该材料的微孔孔径较大,可实现对有机溶剂、阳离子和硝基爆炸物的高效吸附,具有吸附容量大、平衡时间短、循环使用性能好的特点。本发明提供的三吲哚烷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备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成品率高,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适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0918074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211303.7
申请日:2019-12-02
Applicant: 西南科技大学
IPC: B01J20/26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30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吸附剂和无催化剂点击聚合制备高效吸附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腈氧化物与不饱和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得到混合物,其中,腈氧化物为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腈氧基团的化合物,不饱和化合物为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烯基或炔基的化合物;控制温度,对混合物进行搅拌得到凝胶;将凝胶进行超临界干燥或将凝胶进行溶剂交换后冷冻干燥,得到高效吸附剂。所述高效吸附剂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本发明方法在制备过程中不需要催化剂,操作简单、无需高温、成本较低、成品率高,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适于工业推广;高效吸附剂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时间短、循环使用性能好的特点,能够对有机溶剂和三硝基甲苯进行有效吸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