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1113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236498.0
申请日:2023-03-13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地层变形的节段式衬砌纵向内力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基岩面深度和隧道仰坡高度沿隧道轴向的变化函数;S2.采用洞口地层变形计算方法,确定设计区域在设防烈度下的洞口地层变形模型;S3.提取出每个隧道节段两端点和中心点处的地层水平向位移和竖向位移;S4.确定弯矩位移占总位移的比例系数;S5.基于地层水平向位移和竖向位移,以及弯矩位移占总位移的比例系数,根据节段式衬砌纵向内力计算公式计算出对应的纵向弯矩、剪力和轴力。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设置减震缝的节段式隧道洞口抗震设计计算中的难题,极大地提高其设计效率和降低其设计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977674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40298.8
申请日:2023-01-12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抗震抗错断结构及施工方法,所述结构包括活动断裂带错断强烈影响段衬砌和一般影响段衬砌,强烈影响段及一般影响段衬砌均采用节段式衬砌,节段之间通过大变形防水柔性接头连接,强烈影响段节段长度小于一般影响段,强烈影响段衬砌采用双层离壁式衬砌,一般影响段衬砌采用复合式衬砌。本发明结构针对强烈影响段及一般影响段的隧道震害特征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型式,能有效抵抗近断层强震及断层错断,保证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809397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65491.7
申请日:2023-02-0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活动断裂带错动地层变形计算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方法步骤包括:调研得到实测地层变形曲线;根据实测曲线统计得到各曲线的变形范围;根据变形范围得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变形范围计算方法;根据竖直、水平方向变形范围计算方法得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地层变形计算方法;根据竖直方向地层变形计算方法得到纵向地层变形计算方法;根据竖直、水平和纵向地层变形计算方法得到活动断裂带任意点的任意方向错动地层变形。通过本发明方法能够简单、快速、准确的计算活动断裂带错动时任意点的任意方向地层变形,为穿越活动断裂带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具有良好的工程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756948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1810623905.2
申请日:2018-06-15
Applicant: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隧道预应力锚网支岩壳自承载支护结构,其包括:第一支护结构,其用于支护隧道0~2m范围的表层围岩;第二支护结构,其用于支护隧道2~6m范围的浅层围岩;第三支护结构,其用于支护隧道6~11m范围的中层围岩。其能够有效控制超大跨软弱围岩隧道的变形,确保超大跨软弱围岩隧道的稳定和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6108525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683725.6
申请日:2022-12-27
Applicant: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元信息的隧道支护体系动态设计方法及装置,涉及隧道支护设计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支护位置的当前围岩信息及当前施工信息;根据当前围岩信息、当前施工信息以及预先创建的动态设计模型确定隧道支护体系设计参数及适配施工管控对策;其中,动态设计模型是基于历史围岩信息、历史施工信息、已施作支护体系的支护信息及其对应的支护变形信息训练得到的。相比于使用通过理论计算或解析法预测得到的支护变形信息对支护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案,本申请采用实际的围岩信息、施工信息、已施作支护体系的支护信息以及实际的支护变形参数训练动态设计模型,保证了动态样本以及基于动态样本训练得到的动态设计模型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02503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593573.X
申请日:2021-05-28
Applicant: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锚网支护结构及隧道主‑被动支护施工方法,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一种锚网支护结构,包括:设置于隧道拱部、腰部和墙部的高强度柔性网、锚固于隧道围岩内的预应力锚杆以及连接高强度柔性网和预应力锚杆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位于高强度柔性网外侧和内侧的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第二垫板上设有连接件;预应力锚杆依次穿过第一垫板、高强度柔性网、第二垫板以及连接件并与连接件连接。此锚网支护结构可部分替代原有的初期支护,还具有不易被破坏、施工速度快、更能保证施工安全等特点,大大缩短施工时间,提高了隧道建造效率和安全性,同时,采用此锚网支护结构进行隧道施作,能提升隧道支护工作的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985145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481511.8
申请日:2025-04-17
Applicant: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 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竖井式盾构管片原型加载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涉及盾构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其中试验装置包括支座支撑本体和反力架本体,反力架本体上设有径向加载组件、环箍加载组件和吊装加载组件;试验环管片立式放置,通过径向加载组件分级施加等效弯矩,通过环箍加载组件分级施加等效轴力,并通过吊装加载组件分级施加提拉作用力以实现自重平衡。本发明为站立式管片原型加载试验,与现有技术的平躺式试验相比,更加真实的模拟管片实际受力状态;另外,本发明通过吊装加载组件实现自重平衡,可准确模拟实际工况中地层所提供的管片自重反力作用,解决了站立式管片原型加载试验自重反力集中的问题,且更加真实的模拟管片实际受力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7892410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06706.X
申请日:2024-01-25
Applicant: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南交通大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落石冲击静力等效荷载计算方法,包括以下过程:考虑落石重量、落石下落高度、回填土层厚度及土层参数,通过计算得到落石最大冲击力,然后进一步计算得到落石最大冲击压力,最终计算得到落石冲击静力等效荷载。本发明基于落石重量、落石下落高度、回填土层厚度及土层参数,将落石对缓冲土层产生的最大冲击压力作为压缩波源,根据波动理论原理,可快速、准确得到落石冲击作用于结构上的静力等效荷载,避免了繁琐的计算过程,提高了功效,能够为设计和修建上覆缓冲土层的明洞或棚洞等刚性被动防护结构提供便利。
-
公开(公告)号:CN115809397A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310065491.7
申请日:2023-02-06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IPC: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活动断裂带错动地层变形计算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方法步骤包括:调研得到实测地层变形曲线;根据实测曲线统计得到各曲线的变形范围;根据变形范围得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变形范围计算方法;根据竖直、水平方向变形范围计算方法得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地层变形计算方法;根据竖直方向地层变形计算方法得到纵向地层变形计算方法;根据竖直、水平和纵向地层变形计算方法得到活动断裂带任意点的任意方向错动地层变形。通过本发明方法能够简单、快速、准确的计算活动断裂带错动时任意点的任意方向地层变形,为穿越活动断裂带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具有良好的工程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009923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1136603.X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5 , G06N3/0464 , G06Q10/0639 , G06Q10/04 , G06Q50/26
Abstract: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隧道超前地质灾害智能判识方法,S1: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组合包括多种预测方法;设置有隧道灾害数据集合,收集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组合中每种预测方法对目标隧道发生灾害处对应的预测数据,将收集到的预测数据放入到隧道灾害数据集合,建立各类地质灾害与目标隧道施工参数的映射关系;S2:处理系统利用隧道灾害数据集合中的每类预测数据分别训练生成对应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得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组;基于多种单一判识结果,模拟多专家分析决策过程,达到多源信息融合智能判识岩溶、断层、突涌水等地质灾害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