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用釜顶阀
    1.
    发明公开
    化工用釜顶阀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75536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274178.3

    申请日:2025-03-10

    Inventor: 陈尚东 周桂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化工阀门技术领域,公开了化工用釜顶阀,包括阀体与阀盖、球体、两个阀座以及两个偏压组件,阀体与阀盖连接;球体设置在阀门流道内,两个阀座包括设置在阀体与球体之间并与阀体连接的反应釜端阀座,以及设置在阀盖与球体之间并与阀盖连接的进料端阀座;偏压组件包括迫使阀座抵接球体的偏压件,以及填充在反应釜端阀座与阀体之间或进料端阀座与阀盖之间的密封件;反应釜端阀座靠近阀体一端的介质压力大于其靠近球体一端的介质压力;且进料端阀座靠近阀盖一端的介质压力大于进料端阀座靠近球体一端的介质压力。此釜顶阀为单向双阀座密封,即在同一个压力源方向下,两个阀座都可以实现阻断介质功能,提高了反应釜的保压安全性能。

    一种固定式闸板的平板闸阀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21481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310876072.1

    申请日:2023-07-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式闸板的平板闸阀,在阀体内侧壁上设置导轨筋,在闸板侧壁上设置导轨槽,导轨筋对应位于导轨槽内,导轨筋与导轨槽之间存在间隙X,通过导轨筋和导轨槽可以对闸板的移动进行限位,同时通过间隙X可以避免对闸板过度限位而影响其正常移动;在闸板空间与闸板密封面之间设置固定组件加强闸板的密封效果,在固定组件与阀体之间存在间隙Y,在固定组件受闸板挤压时通过间隙Y可以减少固定组件的受压力;闸板在阀体内相对固定,由于间隙X的大小小于间隙Y的大小,介质作用在闸板上的力,不会传递到固定组件的密封面上,而只能通过闸板的导轨槽传递到阀体的导轨筋上,降低了固定组件密封面的比压,增加了固定组件使用寿命。

    一种截止阀及运输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62764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310623664.2

    申请日:2023-0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截止阀及运输装置,包括:阀体结构、阀杆和密封座;其中,阀体结构内设置有流通通道,所述阀杆设置在所述阀体结构内,所述阀杆上设置有启闭件,所述启闭件与所述流通通道的内壁连接以开启或关闭流通通道;所述阀体结构包括阀体本体和加长件,所述加长件的一侧与所述阀体本体相连,所述加长件的另一侧适于与阀盖相连;所述加长件与所述阀杆围合成一加长腔,所述密封座设置在所述加长腔和所述流通通道之间以适于隔离所述流通通道中的低温介质。此结构通过加长件和阀杆围合成加长腔,避免低温介质接近填料,从而导致填料的温度一直处于正常温度,防止超低温导致填料损坏。

    一种阀体及平板闸阀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98937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211354937.X

    申请日:2022-1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阀体及平板闸阀,包括本体,本体的内部具有阀腔,本体上还具有与阀腔相通的进口和出口,进口和出口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本体的顶部还设置有与阀腔相通的连接口,阀腔内靠近进口的侧壁为第一内壁,靠近出口的内壁为第二内壁,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朝向阀腔的中部凹陷,使得阀腔呈内凹型。相对于原来圆形的阀腔,内凹型阀腔的阀门总长更短,体积更小、阀腔的空间利用率大,在狭窄的地区也容易安装。

    一种自泄压闸阀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45997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061312.9

    申请日:2023-08-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闸阀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自泄压闸阀,至少包括:阀体,内部设置有阀腔;闸板,可活动的插置在阀腔内;阀杆,与闸板相连,适于驱动闸板运动;阀杆与闸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气体通道;闸板上设置有第二气体通道;阀杆具有运动至第一位置以将第一气体通道与第二气体通道阻断的密封状态,以及具有运动至第二位置以将第一气体通道与第二气体通道连通的打开状态。本发明提供的自泄压闸阀,可以减小闸板受不平衡介质力的阻碍作用,避免闸板拉伤,影响密封性,并有利于提高自泄压闸阀的寿命,尤其是高压力的自泄压闸阀;而且,阀杆、闸板所需的驱动扭矩降低,可以降低驱动装置的功率及能耗,进而降低自泄压闸阀的生产及使用成本。

    一种拉断阀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462886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10092789.7

    申请日:2023-0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断阀,包括左阀体、右阀体、左密封装置与右密封装置以及驱动件,左阀体内设有左流腔,右阀体内设有右流腔,左密封装置设于所述左流腔内,右密封装置设于所述右流腔内,驱动件与所述右密封装置连接,其中,在连通状态下,所述右阀体与所述左阀体连接,且所述左密封装置右密封装置相互抵接,以使所述左密封装置、右密封装置与所述左流腔、右流腔之间设有间隔,在拉断状态下,所述左阀体与所述右阀体在外力作用下相互远离,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左密封装置与所述右密封装置分离,以使所述左密封装置与所述右密封装置相互靠近,以使所述左密封装置与所述右密封装置与所述左流腔、右流腔之间密封。

    一种拉断阀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46288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092789.7

    申请日:2023-0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断阀,包括左阀体、右阀体、左密封装置与右密封装置以及驱动件,左阀体内设有左流腔,右阀体内设有右流腔,左密封装置设于所述左流腔内,右密封装置设于所述右流腔内,驱动件与所述右密封装置连接,其中,在连通状态下,所述右阀体与所述左阀体连接,且所述左密封装置右密封装置相互抵接,以使所述左密封装置、右密封装置与所述左流腔、右流腔之间设有间隔,在拉断状态下,所述左阀体与所述右阀体在外力作用下相互远离,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左密封装置与所述右密封装置分离,以使所述左密封装置与所述右密封装置相互靠近,以使所述左密封装置与所述右密封装置与所述左流腔、右流腔之间密封。

    一种用于三偏心阀体密封面加工的可调工装

    公开(公告)号:CN221019790U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23017022.2

    申请日:2023-11-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三偏心阀体密封面加工的可调工装,包括可调定位板、斜模以及调节件,可调定位板上适于固定三偏心阀体,且可调定位板中心线与三偏心阀体中心线相重合;可调定位板下侧设有上刻度尺;斜模设于可调定位板下侧,且斜模上表面呈斜坡状,斜模上设有下刻度尺;可调定位板设于斜模上表面上,且上刻度尺与下刻度尺对应设置以确定可调定位板中心相对斜模上表面中心偏移量;调节件连接在可调定位板与斜模之间,以驱动可调定位板在斜模上表面移动,以改变可调定位板中心相对斜模上表面中心偏移量,能够解决换型时需整套换下,导致三偏心蝶阀阀体的加工过程中存在操作繁琐以及加工效率低的问题。

    一种阀芯及超高温阀门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185892U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21685745.7

    申请日:2023-06-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阀芯及超高温阀门,所述阀芯包括阀芯本体,所述阀芯本体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呈环形的阀芯弹性槽,所述阀芯弹性槽适于在高温下收缩变形以减小阀芯本体的膨胀量。本实用新型在阀芯本体的外侧壁上开设阀芯弹性槽,高温下阀芯弹性槽可吸收热膨胀变形能,相对于不开设弹性槽的方式,在高温下本实用新型阀芯本体向右端的膨胀量更小,进而避免了阀芯本体与阀座之间高温卡死的情况发生。并且阀芯设置弹性槽,介质力作用下通过弹性槽弹性变形有利于实现密封。

    一种波纹管截止阀及具有其的输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9911984U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20802117.6

    申请日:2023-04-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波纹管截止阀及具有其的输送装置,包括:阀盖、阀体结构、截止结构、波纹管和阻挡结构;其中,阀体结构内设有流通通道,截止结构与阀体结构和阀盖相连,截止结构与流通通道的内壁相连,以打开和封闭流通通道;波纹管设置在截止结构上;阻挡结构成型在阀盖和阀体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第一阻挡面与阀体结构相接,第一阻挡面与阀体结构的轴线相交,第二阻挡面与波纹管的外壁面密接。此结构将低温介质阻挡在流通通道内,防止其流到密封件附近甚至是和密封件接触,导致密封件在长期处在超低温状态下和常温-超低温冷热循环下,密封件产生变形,出现泄露现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