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60598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54228.6
申请日:2024-05-24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支链氨基酸转氨酶OsBCATs(包括OsBCAT1、OsBCAT2、OsBCAT3和OsBCAT4)在提高水稻对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和草状矮化病毒(RGSV)抗性中的应用。通过构建敲除OsBCATs基因(OsBCATs_KO)和过量表达OsBCATs基因(OsBCATs_OE)的植物表达载体,实现了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水稻。实验证明,敲除OsBCATs的转基因水稻对病毒感染更敏感,而过量表达OsBCAT2和OsBCAT4的转基因水稻表现出对病毒的抗性,具体表现为病症减轻、发病率降低和病毒含量减少。本发明为水稻抗病毒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尤其是针对RRSV和RGSV的侵染,为水稻的抗病毒机理研究和抗病育种提供了宝贵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8256545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337105.X
申请日:2024-03-2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增强水稻对RRSV和RGSV病毒抗性的二价RNAi双T‑DNA载体及方法。本发明采用转基因技术,首先根据RRSV基因组第10条dsRNA的183‑444bp和RGSV基因组第5条vcRNA的1909‑2179bp构建二价RNAi双T‑DNA载体,进而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愈伤组织,通过分子检测获取无标记转基因水稻纯合系,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无标记转基因水稻纯合系对RRSV和RGSV病毒的抗性明显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575109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1548180.9
申请日:2020-12-24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9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通过构建BPH39的近等基因系和高世代回交群体的重组交换单株分析,构建了覆盖BPH39的局部高密度物理图谱,并将基因精细定位在30 kb的区间。在此区间的两个分子标记ZL1607和ZL2137与BPH39距离最近,利用这两个标记筛选目的基因的单株可靠性最高。此外,与其紧密连锁的其它分子标记,I1540、I32‑4、ZL6061均能用于筛选该目的基因的单株,可大大提高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或品系的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
公开(公告)号:CN117051007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310900814.X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本发明通过感虫品种9311 (♀)与斯里兰卡高抗品系KOLAYAL和POLIYAL(♂)杂交、回交和自交后获得的遗传群体,通过混池测序法(BSA‑seq)在水稻第4染色体短臂上定位了一个新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3.2,通过遗传转化BPH33.2基因,使感虫水稻出现抗褐飞虱表型;同时利用基因敲除BPH33.2基因,使抗虫水稻丧失褐飞虱抗性表型,从而证实了BPH33.2的功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与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实验检测与这些抗性基因位点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可以在苗期就准确预测水稻植株的褐飞虱抗性,加快褐飞虱抗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05100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900814.X
申请日:2023-07-21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本发明通过感虫品种9311 (♀)与斯里兰卡高抗品系KOLAYAL和POLIYAL(♂)杂交、回交和自交后获得的遗传群体,通过混池测序法(BSA‑seq)在水稻第4染色体短臂上定位了一个新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3.2,通过遗传转化BPH33.2基因,使感虫水稻出现抗褐飞虱表型;同时利用基因敲除BPH33.2基因,使抗虫水稻丧失褐飞虱抗性表型,从而证实了BPH33.2的功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与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实验检测与这些抗性基因位点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可以在苗期就准确预测水稻植株的褐飞虱抗性,加快褐飞虱抗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