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1850在调控水稻抗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68531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694639.4

    申请日:2024-11-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miR1850在调控水稻抗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中的应用,本方案披露了RRSV对miR1850的诱导,揭示了miR1850在水稻与RRSV互作中的功能,通过操纵miR1850的积累量将改变水稻对病毒的抗性。基于此,可以将低丰度的miR1850作为水稻抗病毒品种的一个筛选指标,这一发现为筛选miR1850下游的抗病毒靶标基因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缩小抗病毒筛选范围,加快基于MIR1850介导的多靶标抗病毒品种的培育。

    miR1868在调控水稻分蘖和抗病毒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70349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014313.2

    申请日:2024-0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miR1868在调控水稻分蘖和抗病毒中的应用,本方案提供了基因Osa‑miR1868(简称miR1868)和Pre‑miR1868(miR1868前体)在调控植物分蘖和对病毒病抗性中的应用;本方案将编码Pre‑miR1868的DNA分子导入目的的植物,得到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的分蘖少于受体植物,但是抗病性高于受体植物。说明Pre‑miR1868超量表达减少了植物分蘖,但是提高了植物对病毒病的耐受性。Pre‑miR1868具有调控植物分蘖和病毒抗性的功能,对于培育抗病毒植物,提高植物产量具有重大价值。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051007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310900814.X

    申请日:2023-07-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本发明通过感虫品种9311 (♀)与斯里兰卡高抗品系KOLAYAL和POLIYAL(♂)杂交、回交和自交后获得的遗传群体,通过混池测序法(BSA‑seq)在水稻第4染色体短臂上定位了一个新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3.2,通过遗传转化BPH33.2基因,使感虫水稻出现抗褐飞虱表型;同时利用基因敲除BPH33.2基因,使抗虫水稻丧失褐飞虱抗性表型,从而证实了BPH33.2的功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与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实验检测与这些抗性基因位点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可以在苗期就准确预测水稻植株的褐飞虱抗性,加快褐飞虱抗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度。

    miR1868在调控水稻分蘖和抗病毒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703497B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014313.2

    申请日:2024-0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miR1868在调控水稻分蘖和抗病毒中的应用,本方案提供了基因Osa‑miR1868(简称miR1868)和Pre‑miR1868(miR1868前体)在调控植物分蘖和对病毒病抗性中的应用;本方案将编码Pre‑miR1868的DNA分子导入目的的植物,得到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的分蘖少于受体植物,但是抗病性高于受体植物。说明Pre‑miR1868超量表达减少了植物分蘖,但是提高了植物对病毒病的耐受性。Pre‑miR1868具有调控植物分蘖和病毒抗性的功能,对于培育抗病毒植物,提高植物产量具有重大价值。

    敲除miR399d基因在正向调控水稻抗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910133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121467.1

    申请日:2024-08-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敲除miR399d基因在正向调控水稻抗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应用,本方案通过构建稳定转基因水稻,利用水稻miR399d的突变植物表达载体,实现了敲除miR399d的稳定遗传表达。通过研究发现,mir399d突变体在高磷环境中表现出对磷胁迫的显著抗性,具体表现为黄化、坏死和干枯叶片面积的显著减少。此外,高磷环境显著增加了野生型水稻对RRSV(Rice ragged stunt virus,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的敏感性,而mir399d突变体水稻在同等高磷条件下对RRSV的抗性则显著提高。这表明miR399d的突变不仅减轻了高磷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增强了水稻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本发明为防治水稻病毒,尤其是RRSV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为水稻的病毒抗性育种及其机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05100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900814.X

    申请日:2023-07-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及其分子标记和应用。本发明通过感虫品种9311 (♀)与斯里兰卡高抗品系KOLAYAL和POLIYAL(♂)杂交、回交和自交后获得的遗传群体,通过混池测序法(BSA‑seq)在水稻第4染色体短臂上定位了一个新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3.2,通过遗传转化BPH33.2基因,使感虫水稻出现抗褐飞虱表型;同时利用基因敲除BPH33.2基因,使抗虫水稻丧失褐飞虱抗性表型,从而证实了BPH33.2的功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与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实验检测与这些抗性基因位点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可以在苗期就准确预测水稻植株的褐飞虱抗性,加快褐飞虱抗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