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76283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1910984749.7
申请日:2019-10-1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纳米线的μLED显示设计方法,首先在衬底上生长能够产生红、绿、蓝三基色的不同纳米线材料,然后将不同纳米线材料分别溶于绝缘的光固化胶后分别栅格池的不同栅格中,并进行固化,最后在栅格池的上、下表面设置电极。本发明能够简化结构,提升μLED的产业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389445B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1910677615.0
申请日:2019-07-2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2B2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出光均匀性高的导光板网点分布设计方法,先将导光板等分成若干网点设计区域,计算得到每个点光源对不同设计区域的光强和照度分布情况,然后推算得到每个设计区域的理论照度分布情况;通过引入优值函数MF对设计区域的理论照度与目标照度进行约束,建立导光板的网点分布规划模型;最后求解建立的网点分布规划模型得到相应设计网点的尺寸大小、数量及相邻网点间距,从而确定了导光板的网点分布情况。本发明可针对不同尺寸导光板推算得到相应散射网点分布情况,取代传统设计过于依赖人为经验,提高导光板网点设计及制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794506B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1911085312.6
申请日:2019-11-0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2B6/00 , G02F1/1335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量子点丝印导光板补色膜制作方法。先进行导光板自动印刷,此过程通过机器印刷避免人工印刷的缓慢和印刷质量的参差不齐,然后进行自动亮度检测,亮度计在离导光板固定距离内自动移动进行检测,精准快捷,再代入色度衰减公式计算改变3D打印喷涂量子点的频率,以改变膜中量子点不同位置浓度起到补色作用。从导光板的网点自动印刷,到导光板色差自动检测识别,再进行3D打印制作补色膜,全程由主控计算机进行协调控制达到更高的制作精密性,有针对性对印刷导光板补色而且系统化使速度提高,同时改进工业生产方式提高了丝印导光板显示色域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363352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461875.3
申请日:2020-12-10
IPC: G02F1/1335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量子点光耦合结构及制作方法,包括:相耦合设置的多组LED芯片和外凸状或内凸状的量子点微结构;所述量子点微结构紧密排列在导光板侧部的入光面上。耦合的量子点微结构可根据LED背光源配光不同形成一种具备散射作用透镜结构以匀化入射光,减少色偏差。结构内部的散热纳米颗粒可有效地对LED进行散热,从而降低因入射光能量过高带来的量子点斯托克斯偏移问题。耦合量子点微结构内的散射粒子可在微结构散射作用下将入射光进一步散射,充分提高量子点的光转换效率与光源利用率。在耦合量子点微结构的设计与放置时也充分地考虑了LED光源的空间配光,因此侧入光源能够极大程度地、均匀地耦合进入导光板。
-
公开(公告)号:CN112162435A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2011271025.7
申请日:2020-11-13
IPC: G02F1/1335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入式量子点背光模组结构,包括两个设有反射罩的激发光源、一个光路转换装置和一个量子点导光板,所述激发光源分别位于光路转换装置的左右两侧,所述光路转换装置位于量子点导光板侧边,所述量子点导光板的入光侧具有量子点层;所述激发光源发出的光,一部分经光路转换装置反射后入射至量子点导光板,经由量子点层的色转换和量子点导光板的调制后出光,另一部分经光路转换装置后射向反射罩的光,经反射罩的反射和光路转换装置的作用后,再次入射至量子点导光板内重复利用。该结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光辐射和光源热量对量子点所产生的影响,提高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而且大大减少了应用于背光模组中的光源数量,降低了产线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1045257A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2010050868.8
申请日:2020-01-1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2F1/13357 , G02F1/134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量子点液晶分子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导光板uLED、横向偏振片、液晶盒下基板、量子点液晶分子、液晶盒上基板和垂直向偏振片;所述导光板uLED内设置有背光源LED;所述液晶盒内部布置有寻址电极阵列,并在行列寻址电极交错处布有错位电极;所述量子点液晶分子通过黑色光刻胶阵列隔开;通过错位电极的方式调节液晶面板的开闭模式,通过控制背光源是否激发量子点液晶从而实现液晶面板即显示像素的功能。本发明去除了传统液晶显示面板的彩膜层,大大提高了光利用效率,隔绝了各像素光之间的串扰,简化了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0389445A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910677615.0
申请日:2019-07-2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2B2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出光均匀性高的导光板网点分布设计方法,先将导光板等分成若干网点设计区域,计算得到每个点光源对不同设计区域的光强和照度分布情况,然后推算得到每个设计区域的理论照度分布情况;通过引入优值函数MF对设计区域的理论照度与目标照度进行约束,建立导光板的网点分布规划模型;最后求解建立的网点分布规划模型得到相应设计网点的尺寸大小、数量及相邻网点间距,从而确定了导光板的网点分布情况。本发明可针对不同尺寸导光板推算得到相应散射网点分布情况,取代传统设计过于依赖人为经验,提高导光板网点设计及制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880527B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1911198595.5
申请日:2019-11-2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场激发电荷复合型AC‑OLED结构,可形成AC‑OLED器件最小单元的主体结构,复合型AC‑OLED结构包括以ITO电极基板形成的用于子像素显示的出光面;ITO电极基板表面设有AC‑OLED器件最小单元所需的生长基底和电极;ITO电极基板上覆有多层结构,多层结构自下而上设置有第一绝缘层、复合材料层、发光层、金属薄膜层、第二绝缘层、金属电极层;复合材料层、发光层、金属薄膜层组合为发光组件;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形成可驱动发光组件发光的电容器件,外部交流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金属电极层、ITO电极基板相连以驱动电容器件;金属电极层还与寻址电路相连以控制AC‑OLED器件最小单元的亮灭状态;本发明能有效克服介质层击穿问题,而且能克服双极性发光层材料的应用局限。
-
公开(公告)号:CN112162435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011271025.7
申请日:2020-11-13
IPC: G02F1/1335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入式量子点背光模组结构,包括两个设有反射罩的激发光源、一个光路转换装置和一个量子点导光板,所述激发光源分别位于光路转换装置的左右两侧,所述光路转换装置位于量子点导光板侧边,所述量子点导光板的入光侧具有量子点层;所述激发光源发出的光,一部分经光路转换装置反射后入射至量子点导光板,经由量子点层的色转换和量子点导光板的调制后出光,另一部分经光路转换装置后射向反射罩的光,经反射罩的反射和光路转换装置的作用后,再次入射至量子点导光板内重复利用。该结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光辐射和光源热量对量子点所产生的影响,提高背光模组的使用寿命,而且大大减少了应用于背光模组中的光源数量,降低了产线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317604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1910652507.8
申请日:2019-07-1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量子点寿命的包覆聚合物微球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该量子点聚合物微球包含有:内核为一个微球,微球表面可吸附量子点,量子点外面再包覆一层保护层。通过对微球表面改性,使量子点能够更好地吸附并固定在微球表面,再利用水解物对吸附了量子点的微球进行包覆,将量子点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外界水氧等对量子点造成破坏。本发明可以有效解决量子点团聚问题,并且可以提高量子点发光的稳定性。同时,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在常温下即可进行,操作简便,不需要高温、真空等苛刻条件。此外,还可以对包覆后的量子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面修饰,以满足不同场合对量子点的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