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21290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808712.0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B01J31/06 , B01J37/08 , C08G8/20 , C08G8/28 , C01B15/0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A型酚醛树脂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苯二酚、甲醛、氨水通过水热反应聚合得到苯二酚‑甲醛树脂;(2)将步骤(1)得到的苯二酚‑甲醛树脂通过热处理即得到D‑A型酚醛树脂光催化剂;热处理为温度80~200℃处理1~3小时。本发明通过热氧化处理将酚醛树脂结构中普遍存在的酚羟基部分氧化成了醌羰基,实现了电子供体(D)与电子受体(A)之间的匹配,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了D‑A型酚醛树脂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合成过氧化氢。D‑A型酚醛树脂光催化剂表现出高可见光利用效率,较高的过氧化氢产率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04306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910078229.X
申请日:2019-01-28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C01B32/05 , C01B32/914 , C09K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制备预制体:将树脂前驱体和磁性金属盐混合,通过水热反应得到磁性金属氧化物与树脂的复合物作为预制体,其中,所述树脂前驱体含有氮元素从而使得所述预制体的树脂中含有氮元素;以及焙烧该预制体:将该预制体在氢气和保护气体的混合气体中,在600℃-700℃烧结,使所述磁性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颗粒,且使所述树脂转化为氮掺杂的碳基材料。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磁性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直接将树脂前驱体和磁性金属盐混合制备预制体,工艺简单;而且,由于在氢气和保护气体中焙烧,可以在600℃-700℃的烧结温度下得到金属颗粒与氮掺杂的碳基材料组成的磁性碳基复合吸波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6212754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111462539.5
申请日:2021-12-02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胶囊自修复领域的一种含碳量子点的光引发自修复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SiO2为壁材,以环氧树脂、光引发剂和碳量子点为芯材的光引发自修复微胶囊,本发明以柠檬酸作为碳源制备油溶性碳量子点,将碳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引入环氧树脂、光引发剂及硅源前驱体正硅酸四乙酯的混合物中,通过界面与原位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含碳量子的点光引发自修复微胶囊,其中碳量子点良好的荧光特性赋予了微胶囊损伤示踪的能力,即负载微胶囊的复合材料不仅可以通过微胶囊中的修复物质对裂纹进行自修复,还可以通过紫外辐照显示损伤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957729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016825.7
申请日:2022-01-07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C08J3/12 , C09D163/00 , C09D7/48 , B01J1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iO2双壳层自修复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为:将盐酸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加入SiO2微胶囊和3‑氨基苯酚,加热反应;加入甲醛溶液,反应得到SiO2双壳层自修复微胶囊;其中,SiO2微胶囊为以环氧树脂和光引发剂为囊芯,以SiO2为囊壁的微胶囊。本发明所得的光引发SiO2自修复微胶囊,以环氧树脂和光引发剂为囊芯,内壳层为SiO2,外壳层为3‑氨基苯酚‑甲醛(APF),由于APF壳层的包覆,赋予微胶囊良好的紫外光屏蔽性能,避免微胶囊在服役中囊芯的提前固化。同时,APF壳层的包覆,赋予了微胶囊优异的耐溶剂性能,降低了微胶囊受涂层中溶剂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6215825B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610587507.0
申请日:2016-07-25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B01J13/04
Abstract: 一种二氧化硅基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主要是按囊芯物质和壁材形成物的质量比为2:1的比例,将环氧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或丙烯酸树脂和正硅酸四乙酯作为油相混合均匀,再将上述油相混合物与含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混合,经8000rpm高速匀质机搅拌15min,形成O/W乳液;向O/W乳液中滴加质量浓度为2mol/L的稀盐酸溶液,将容器放入油浴锅中,升温至50℃,转速为300rpm开始反应,3h后,加入正硅酸四乙酯同时每3小时加入一次盐酸溶液,一共加3次,继续反应15h后,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上层清液无色透明,置于烘箱干燥。本发明制得的二氧化硅基微胶囊具有高负载量、壳层可控、高稳定性等优点,使用范围较广。
-
公开(公告)号:CN117364118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425250.5
申请日:2023-10-31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C25B11/042 , C25B1/04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电催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现有的催化材料在电催化析氢过程中不稳定。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催化材料,所述材料由2H‑MoS2和碱金属碳酸盐经过高温煅烧制得。通过熔融碱金属碳酸盐辅助插层手段促使2H‑MoS2发生相转变的方法,制备了三元1T′‑MMoS2(A=Na、K)材料。1T′‑MMoS2是一种稳定的三元化合物,使得产物在电催化析氢过程中避免发生由1T′相向2H相的逆转变,从而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072720A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10870000.1
申请日:2022-07-22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C01B32/318 , C01B32/348 , H01G11/34 , H01G11/44 , H01G11/8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高赝电容活性的氧掺杂多孔碳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技术领域,通过将间苯二酚、甲醛水溶液和氨水在室温下混合均匀,水热法聚合得到间苯二酚‑甲醛树脂,水/乙醇交替清洗,干燥,低温碳化,低温苛性碱活化制得。本发明在苛性碱活化过程中,发生了sp3C向sp2C结构的转化,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同时苛性碱的刻蚀、活化作用将碳微球转变成了多孔片状碳材料,增大了比表面积,实现了导电性良好、多孔、高氧掺杂量三者之间的平衡,便于电子的转移和离子的传输,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测试时,氧掺杂多孔碳材料表现出较高的赝电容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170318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0088842.2
申请日:2020-02-12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C01B32/318 , C01B32/348 , H01G11/34 , H01G11/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酚醛树脂基氧掺杂微孔碳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将3‑氟苯酚和六亚甲基四胺在常温搅拌,然后水热法聚合得到氟代酚醛树脂,经过水洗干燥,碳化,碱性无机物活化,酸洗水洗干燥制得,本发明是在酚醛树脂合成过程中引入含氟官能团,有效降低了制备酚醛树脂基氧掺杂微孔碳电极材料的热处理温度,实现了高的氧掺杂率;低温热处理过程中氟官能团易于脱除,使相邻苯环共价键接,形成具有大共轭结构的碳材料,同时确保获得的酚醛树脂基碳材料具有一定导电性和高氧掺杂率,从而表现出高赝电容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295906B
公开(公告)日:2020-02-25
申请号:CN201810183091.5
申请日:2018-03-06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B01J31/28
Abstract: 一种“摇铃”型铂基磁性空间限域催化剂,它是一种以Fe3O4纳米粒子为内核,以热交联聚3,4‑乙烯二氧噻吩/铂复合材料为中空壳层,小尺寸铂纳米粒子弥散分布于中空壳层结构中的铂基磁性空间限域催化剂;上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利用导电聚合物单体3,4‑乙烯二氧噻吩与贵金属源氯亚铂酸钾的氧化还原反应在Fe3O4@SiO2纳米粒子表面同步构建聚3,4‑乙烯二氧噻吩/铂复合壳层,合成三层核壳结构铂基磁性复合材料,通过热处理使聚3,4‑乙烯二氧噻吩链发生交联,强碱刻蚀去除二氧化硅中间壳层,制得“摇铃”型铂基磁性空间限域催化剂。本发明简化了合成工艺,有效避免了贵金属纳米粒子在催化过程中的团聚流失现象,强化了铂纳米粒子在催化过程中的稳定性,表现出高催化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237945B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申请号:CN201610587060.7
申请日:2016-07-25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一种单组分光引发自修复二氧化硅基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它主要是按环氧树脂:阳离子光引发剂:正硅酸四乙酯的质量比为2:0.4‑1:1‑2的比例,将它们作为油相混合均匀,再将油相混合物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混合,经8000rpm高速匀质机搅拌15min,形成O/W乳液;将O/W乳液放入容器中,滴加稀盐酸溶液,将容器放入油浴锅中,升温至50℃,转速为300rpm开始反应,3h后,加入正硅酸四乙酯,同时每4小时加入一次盐酸溶液,一共加3次,继续反应12h后,用去离子水多次洗涤至上层清液无色透明,置于烘箱干燥。本发明制备的微胶囊具有单分散、高包覆率和优异的热稳定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稳定性和修复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