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裸铺海底管道位移控制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02189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518851.7

    申请日:2020-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裸铺海底管道位移控制的装置及控制方法,装置包括有砼预制块、锚索和固定机构,其中砼预制块罩设在海底管道的顶端,砼预制块的弧度与海底管道的弧度相应,砼预制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锚索卡设在凹槽内,锚索的下端与固定机构相连接,固定机构对称设在海底管道两侧的海床内。控制方法的步骤为:步骤一、使砼预制块与海底管道形成一个整体;步骤二、砼预制块及海底管道的下部沉入海床;步骤三、将两边的螺旋桩旋入到设计深度;步骤四、通过导管在连接头底部注入设计计量的混凝土。有益效果:可靠性高;节约材料;承载机制合理;节约工期;预防侵蚀。

    一种用于裸铺海底管道位移控制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02189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011518851.7

    申请日:2020-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裸铺海底管道位移控制的装置及控制方法,装置包括有砼预制块、锚索和固定机构,其中砼预制块罩设在海底管道的顶端,砼预制块的弧度与海底管道的弧度相应,砼预制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锚索卡设在凹槽内,锚索的下端与固定机构相连接,固定机构对称设在海底管道两侧的海床内。控制方法的步骤为:步骤一、使砼预制块与海底管道形成一个整体;步骤二、砼预制块及海底管道的下部沉入海床;步骤三、将两边的螺旋桩旋入到设计深度;步骤四、通过导管在连接头底部注入设计计量的混凝土。有益效果:可靠性高;节约材料;承载机制合理;节约工期;预防侵蚀。

    一种边坡临时轻型挡土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23852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265103.2

    申请日:2020-1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边坡临时轻型挡土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固定座、固定铆钉、第一滑杆、挡土板、液压缸、第二滑杆、支撑杆和排水管,固定座的底端内部设有混凝土填充室,混凝土填充室的底端安装有不锈钢丝网,固定座的一端设有与混凝土填充室连通的浇筑管,固定座靠近另一端处固定有第一滑杆,挡土板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滑套,第一滑套与第一滑杆滑动连接,挡土板呈梯形结构,固定座的顶部固定有液压缸和第二滑杆,第二滑杆滑动套接有推块,推块与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滑杆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套,第二滑套的顶部与支撑杆的一端铰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挡土板的一侧铰接,挡土板的另一侧安装有排水管。本发明挡土板支撑牢固,施工便捷。

    一种双洞单锚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89482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110535250.5

    申请日:2021-05-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洞单锚系统,包括主缆接入洞、锚室、散索鞍、锚塞体、主缆钢绞线、锚塞体钢绞线、主缆以及山体,主缆接入洞向后延伸形成锚室,所述锚室分前锚室以及后锚室,前锚室与主缆接入洞终端连通,后锚室位于前锚室的终端且整体呈前小后大的楔形状,锚塞体位于后锚室内,所述散索鞍设在主缆接入洞与前锚室连接处的侧壁上,主缆自主缆接入洞接入后经散索鞍分散为主缆钢绞线并向后延伸至前锚室的后部,所述锚塞体钢绞线自与主缆钢绞线的连接处一直延伸至锚塞体的末端,本发明主缆通过散索鞍分散为多根主缆钢绞线后再与锚塞体钢绞线相连,将主缆拉力均匀的分散到锚塞体上,锚塞体在拉力作用下,其侧面与围岩挤压摩擦,产生“瓶塞效应”。

    一种装配式隧道锚系统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22085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653381.8

    申请日:2022-06-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隧道锚系统及施工方法,其系统与桥梁主缆相连接,包括挖设于山体中的锚室,锚室包括位于山体洞口处的前锚室以及设置于山体内的后锚室,前锚室内设置有散索鞍,后锚室内设置有装配式锚塞体以及若干锚塞体钢绞线,锚塞体钢绞线与主缆钢绞线相连接,散索鞍连接桥梁主缆与主缆钢绞线,装配式锚塞体包括多个由若干预制模块相连而成的模块层,预制模块上设置有若干预应力管道预留孔,预应力管道预留孔中插设有预应力管道,解决隧道锚在施工过程中因空间限制致使施工机械难以展开,从而导致建材铺设不便,预应力管道定位和焊接困难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艺难度大,工期长的问题。

    一种基坑支护和施工道路一体化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01782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010488208.8

    申请日:2020-06-02

    Inventor: 胡伟 杨枭 林志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和施工道路一体化结构及施工方法,一体化结构是基坑支护结构与施工道路形成为整体结构,其中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有数列钢管桩,数列钢管桩插设在基坑周边的土体中,相邻钢管桩上部之间由施工道路的结构层相连接,钢管桩上部与施工道路结构层形成为整体结构。施工方法为:步骤一、场地平整;步骤二、测量放线;步骤三、打入钢管桩;步骤四、套入第一套筒;步骤五、安装盖板及第二套筒;步骤六、施工道路结构层的浇筑;步骤七、盖上顶盖。有益效果:施工采用“支护‑开挖”的作业形式,可有效节约工期。所使用钢管桩、套筒、盖板、混凝土顶盖均可拆卸、制作简单、运输方便,对邻近地下空间的开发没有影响。

    一种装配式轻型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31018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999455.4

    申请日:2020-0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轻型支挡结构及施工方法,支挡结构包括有基础、挡土墙、锚索、锚固体和连接杆,其中挡土墙设置在基础上,锚固体设在挡土墙后方的回填土内,锚索的前端穿设在挡土墙上,锚索的后端与挡土墙后方回填土内的锚固体相固连,相邻的锚固体之间由锚索和连接杆连接。其方法为:步骤一、平整、放线;步骤二、开挖槽位;步骤三、混凝土的浇筑;步骤四、挡土墙的施工;步骤五、填土施工;步骤六、开挖槽位;步骤七、安装锚固体、设置横向和竖向连接锚索;步骤八、重复上述步骤四至步骤七;步骤九、锚索张拉锁定;步骤十、挡土墙砌筑达到设计高度;步骤十一、施工完成。有益效果:节省周期;造价低;可靠性高;整体性好;适用性强。

    一种基坑支护和施工道路一体化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01782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88208.8

    申请日:2020-06-02

    Inventor: 胡伟 杨枭 林志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和施工道路一体化结构及施工方法,一体化结构是基坑支护结构与施工道路形成为整体结构,其中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有数列钢管桩,数列钢管桩插设在基坑周边的土体中,相邻钢管桩上部之间由施工道路的结构层相连接,钢管桩上部与施工道路结构层形成为整体结构。施工方法为:步骤一、场地平整;步骤二、测量放线;步骤三、打入钢管桩;步骤四、套入第一套筒;步骤五、安装盖板及第二套筒;步骤六、施工道路结构层的浇筑;步骤七、盖上顶盖。有益效果:施工采用“支护-开挖”的作业形式,可有效节约工期。所使用钢管桩、套筒、盖板、混凝土顶盖均可拆卸、制作简单、运输方便,对邻近地下空间的开发没有影响。

    一种装配式隧道锚系统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22085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210653381.8

    申请日:2022-06-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隧道锚系统及施工方法,其系统与桥梁主缆相连接,包括挖设于山体中的锚室,锚室包括位于山体洞口处的前锚室以及设置于山体内的后锚室,前锚室内设置有散索鞍,后锚室内设置有装配式锚塞体以及若干锚塞体钢绞线,锚塞体钢绞线与主缆钢绞线相连接,散索鞍连接桥梁主缆与主缆钢绞线,装配式锚塞体包括多个由若干预制模块相连而成的模块层,预制模块上设置有若干预应力管道预留孔,预应力管道预留孔中插设有预应力管道,解决隧道锚在施工过程中因空间限制致使施工机械难以展开,从而导致建材铺设不便,预应力管道定位和焊接困难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艺难度大,工期长的问题。

    一种双洞单锚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89482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110535250.5

    申请日:2021-05-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洞单锚系统,包括主缆接入洞、锚室、散索鞍、锚塞体、主缆钢绞线、锚塞体钢绞线、主缆以及山体,主缆接入洞向后延伸形成锚室,所述锚室分前锚室以及后锚室,前锚室与主缆接入洞终端连通,后锚室位于前锚室的终端且整体呈前小后大的楔形状,锚塞体位于后锚室内,所述散索鞍设在主缆接入洞与前锚室连接处的侧壁上,主缆自主缆接入洞接入后经散索鞍分散为主缆钢绞线并向后延伸至前锚室的后部,所述锚塞体钢绞线自与主缆钢绞线的连接处一直延伸至锚塞体的末端,本发明主缆通过散索鞍分散为多根主缆钢绞线后再与锚塞体钢绞线相连,将主缆拉力均匀的分散到锚塞体上,锚塞体在拉力作用下,其侧面与围岩挤压摩擦,产生“瓶塞效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