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核能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121326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111389521.7

    申请日:2021-11-22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核能发电系统,包括反应堆装置、蒸汽电力转换装置和超临界或超超临界锅炉,反应堆装置内设有用于载热的第一回路介质,蒸汽电力转换装置用于将第二回路介质的潜热转化为电能,超临界或超超临界锅炉包括承压容器和换热装置,承压容器设有换热区域、一回路介质进口和一回路介质出口,一回路介质进口与换热区域进口和反应堆装置出口连通,一回路介质出口与换热区域出口和反应堆装置进口连通;换热装置位于换热区域内,换热装置出口与蒸汽电力转换装置的进口连通,在换热装置内第二回路介质能与第一回路介质换热。利用超临界或超超临界锅炉替代高温气冷堆核电厂的核岛中的蒸汽发生器,提高了整个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用于高温气冷堆的中间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2361866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011250097.3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温气冷堆的中间换热器,包括壳体(110)、中心筒(120)、换热组件(130)、一次侧绝热层(140)和风机(M)。壳体(110)上设有一次侧介质进口(114)。中心筒(120)的远离一次侧介质进口(114)的第一端部由壳体(110)支撑。换热组件(130)由中心筒(120)支撑。风机(M)集成在壳体(110)内,被布置成将来自换热组件(130)冷一次侧介质向一次侧介质出口(115)供应。由此,中心筒的承受最大应力的第一端部处于可能的最低温度,防止了高温蠕变以及疲劳失效。并且,还实现了中间换热器的集成式设计,减少了管道连接点,降低了失效风险,简化了中间换热器的安装和更换。

    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核能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121326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389521.7

    申请日:2021-11-22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核能发电系统,包括反应堆装置、蒸汽电力转换装置和超临界或超超临界锅炉,反应堆装置内设有用于载热的第一回路介质,蒸汽电力转换装置用于将第二回路介质的潜热转化为电能,超临界或超超临界锅炉包括承压容器和换热装置,承压容器设有换热区域、一回路介质进口和一回路介质出口,一回路介质进口与换热区域进口和反应堆装置出口连通,一回路介质出口与换热区域出口和反应堆装置进口连通;换热装置位于换热区域内,换热装置出口与蒸汽电力转换装置的进口连通,在换热装置内第二回路介质能与第一回路介质换热。利用超临界或超超临界锅炉替代高温气冷堆核电厂的核岛中的蒸汽发生器,提高了整个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螺旋管式换热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776356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0751280.X

    申请日:2021-07-02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螺旋管式换热器,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同轴设置,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管束容纳腔;至少两层螺旋管束,同轴围绕所述内筒缠绕且位于所述管束容纳腔内,每层所述螺旋管束包括多根螺旋管。本发明通过合理布置不同层螺旋管的螺旋半径和螺旋管根数,使其满足相应设计,以保证每根螺旋管长度的一致性,从而保证每根螺旋管传热面积的一致性、以及管内流体流动阻力的一致性,并且通过合理布置管束流向间距、管束横向间距和管束支撑件尺寸,以保证每根螺旋管对应的管外壳侧流体流量的一致性。因此,本发明可以消除螺旋管束热负荷及内部温度的不均匀性,实现整个螺旋管束的温度均匀性。

    用于测量微米颗粒碰壁临界粘附速度和恢复系数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157407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1911371220.4

    申请日:2019-12-26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米颗粒流测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测量微米颗粒碰壁临界粘附速度和恢复系数的系统,包括压缩空气气源、质量流量控制器、颗粒分散器、撞击基底以及光学测量装置,质量流量控制器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颗粒分散器的进口与质量流量控制器相连,颗粒分散器的出口与泄放出口相连,撞击基底设置于泄放出口的正下方。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测量微米颗粒碰壁临界粘附速度和恢复系数的系统,能够将待测微米颗粒聚合物有效分散成单个待测微米颗粒,修正流体曳力对颗粒运动的影响,从而提高测量准确度。

    压水堆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531256B

    公开(公告)日:2016-05-25

    申请号:CN201310513382.3

    申请日:2013-10-2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压水堆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属于反应堆的安全设施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贮水箱、安全壳、多根下降管、多根水冷管、热水联箱、热段;其中,所有下降管均位于安全壳钢筋混凝土结构内,所有水冷管均位于安全壳内侧;各下降管和水冷管均是竖向排列;每根水冷管下端与每根下降管下端相连,下降管上端与贮水箱底部相连;每根水冷管上端与热水联箱下端相连;热水联箱上端与热段下端相连;热段上端与贮水箱底部相连。本发明运用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结构简单,采用较少的设备设计了单层混凝土安全壳和简单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系统在运行时仅依靠自然循环,不需要任何外力驱动,有效减少了因能动部件故障而导致的系统失效,提高了反应堆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一种用于自然循环系统的低流阻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5222617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626882.7

    申请日:2015-09-28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自然循环系统的低流阻换热器,包括入口管箱(2)、入口管板(3)、传热管束、入口支撑板、出口支撑板、出口管板(6)和出口管箱(7);所述传热管束分为入口收缩区、换热区和出口收缩区;该换热器是无壳式换热器;所述传热管束中的传热管(4)使用小管径管子;在入口收缩区和出口收缩区传热管束均向下倾斜,换热区传热管束基本水平设置,从而达到管程没有局部高点,不存气,低流动阻力,结构紧凑。

    一种用于螺旋管式换热器或蒸汽发生器的检查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3207236B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210009191.9

    申请日:2012-01-12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螺旋管式换热器或蒸汽发生器的检查设备,包括:检查探头,与电缆一端相连,被送至换热器或蒸汽发生器的螺旋换热管内,进行检查;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与电缆另一端相连,接收检查探头的检查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电缆送入与抽出装置,与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和电缆相连,用于电缆送入或抽出换热管;水力驱动装置,与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和水箱相连,水箱与换热管相连,产生水流驱动电缆。本发明采用水力驱动的方法,能够实现检查探头在螺旋式的换热管内部到达不同的部位,适用于长度较长的换热管的内部检查,及时发现换热管所存在的故障,以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螺旋管式换热器或蒸汽发生器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水冷壁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332314B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110306840.7

    申请日:2011-10-1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冷壁,涉及核安全技术领域,所述水冷壁包括:筒形侧壁、以及设置于所述筒形侧壁上的水冷管,所述水冷管的上端与出口联箱连通,所述水冷管的下端与入口联箱连通,所述出口联箱与出口主管连通,所述入口联箱与入口主管连通。本发明采用非能动的安全理念,仅依靠热辐射、热传导与热对流等自然循环的方式换热,不需要水泵等主动部件的作用,采用简化的系统、更少的设备和成熟的技术,从而尽量减少不确定因素对系统安全的影响,增强高温气冷堆的固有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