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40912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527932.0
申请日:2023-05-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定子导轨热处理表面强化方法,包括预处理保温、排出炉内空气置换、设置工艺参数强渗、随炉空冷降温和表面强化完成等步骤;原理是使共渗介质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活性极强的氮原子,这些原子在氮势的驱动下被液压马达定子导轨表面吸收,并通过扩散逐渐进入工件表层,从而形成以氮化物形式存在的白亮渗层;表面最外层的氮化物层和次表层的扩散组织能显著提高内曲线液压马达定子导轨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劳强度,从而满足内曲线液压马达定子导轨高压重载的使用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5618656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612099.1
申请日:2022-12-1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7/18 , G06F17/11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作用液压马达盘配流系统自补偿结构设计方法,首先建立力平衡方程、压力分布方程、平衡腔内的流量平衡方程,设定边界条件,设置配流盘配流端面与缸体活塞口端面间期望的名义间隙;选取配合间隙联立求解,得到缸体相对于配流盘旋转不同角度时面积的一组解,以这组解中的最大值为中位数,设定优化设计时的面积取值集合,进一步求解得到配流端面的名义间隙和配流系统的总泄漏量随缸体旋转角度的变化曲线,并计算每条曲线工作平稳后的平均值,基于选择最佳的配合间隙与面积组合设计完成自补偿结构。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法快捷、成本低,且可以有效降低配流系统的泄漏流量、提高配流系统使用寿命使用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59549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425952.9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凸轮环曲线修形方法,计算凸轮环曲线上各点的正压力和曲率半径,然后通过赫兹接触理论计算各点的弹性变形并使用多项式对变形量进行拟合,得到曲线的弹性变形分布。最后基于曲线的弹性变形分布进行曲线的修形,具体分为两个层面:初步修形和迭代修形。初步修形将得到的弹性变形整个叠加到原曲线上,对整体的变形进行补偿;迭代修形针对局部节点进行微观调整,以曲线理论脉动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迭代,最终得到性能最优的修形方案。本发明使实际运动轨迹更接近理论曲线,以减小弹性变形对马达转矩和转速脉动的影响,具有通用性好、操作简单、可用于实际加工的优点,对内曲线液压马达速度稳定性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222227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767610.4
申请日:2024-12-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F15B19/00 , F15B21/0423 , F15B21/0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速比内曲线马达配流副泄漏特性拟实测试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电控系统、驱动系统和液压系统三部分。电控系统控制测试系统中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数据存储;驱动系统通过电控系统实时输入的拟实工况速度驱动旋转组件;液压系统通过电控系统的压力信号输入调节压力控制阀,采用模糊控制PID算法实时模拟真实工况的压力油液的流动;通过采集的数据监测和评估拟实效果并分析得到配流副的泄漏特性。本发明通过模拟配流副真实运行条件得到真实工况下的内曲线液压马达配流副的润滑泄漏特性,创新性的将内曲线马达实际应用工况模拟观测配流副的润滑特性,指导配流副的低泄漏和泄漏波动设计,从而提高内曲线马达的宽速比。
-
公开(公告)号:CN119312506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854588.7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6F30/17 , F03C1/08 , G06F30/28 , G06F30/23 , G06T17/20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配流盘的自捕油低摩阻复合沟槽及其参数化设计方法,以配流盘的低摩阻设计为目标,在配流盘的密封带的平面上设计具有自捕油功能的低摩阻复合沟槽。将复合沟槽的结构参数化建模并合理的选取复合沟槽对应的结构参数,得到不同结构的配流盘复合沟槽并建立对应的结构模型,通过计算和试验得到配流盘复合沟槽的不同结构模型对应的润滑油膜分布、承载力大小和摩擦系数,综合对比得到满足优化目标的最优配流盘复合沟槽的设计参数。本发明通过在内曲线液压马达配流盘表面设计不同结构参数的自捕油低摩阻复合沟槽,实现配流盘表面的低摩阻设计,降低配流盘表面的磨损,提高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机械效率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7628004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311498442.9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F15B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低速稳定性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包括液压系统、机械系统、测试系统和控制系统。其中,液压系统组成包括被测液压马达、伺服比例换向阀、平衡阀等,机械系统组成包括绞车、重物等加载装置,测试装置组成包括拉绳式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在内的传感系统,控制系统通过流量反馈信号结合控制算法控制电液比例阀调节输入被测液压马达的流量稳定。与此同时,通过绞车加载重物为被测液压马达提供稳定大负载,能够为内曲线液压马达在大负载稳定的条件下提供低速稳定性测试,包括开展马达低转速、大扭矩、大流量和高压力等高性能测试。该测试系统提供了一种极端工况下低速稳定性准确测试的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8110713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538720.7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阀控马达液压直驱系统的负载力矩软测量方法及系统,该方法通过采集阀控液压马达直驱系统中液压马达端的压力、流量和转速等信号,拟合得到变压力变转速下马达摩擦转矩模型,结合变压力变转速下马达摩擦转矩模型建立阀控液压马达直驱系统的精确状态空间模型,应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设计自适应滑模面和滑模趋近律,实现所述系统输出转速滑模控制,将阀控液压马达直驱系统输出的状态变量作为负载力矩估计器输入,获得负载力矩软测量结果。本发明融合多源数据并应用所提出的负载力矩软测量方法在线辨识液压马达负载力矩,作为虚拟力矩传感器替代实物力矩传感器,达到实时测量马达力矩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62800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498442.9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F15B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内曲线液压马达的低速稳定性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包括液压系统、机械系统、测试系统和控制系统。其中,液压系统组成包括被测液压马达、伺服比例换向阀、平衡阀等,机械系统组成包括绞车、重物等加载装置,测试装置组成包括拉绳式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在内的传感系统,控制系统通过流量反馈信号结合控制算法控制电液比例阀调节输入被测液压马达的流量稳定。与此同时,通过绞车加载重物为被测液压马达提供稳定大负载,能够为内曲线液压马达在大负载稳定的条件下提供低速稳定性测试,包括开展马达低转速、大扭矩、大流量和高压力等高性能测试。该测试系统提供了一种极端工况下低速稳定性准确测试的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6127652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71994.7
申请日:2023-04-1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曲线液压马达的低脉动轴配流窗口设计方法及系统,以马达输出转速脉动率最小为优化目标,选取马达轴配流窗口的优化对象和结构参数,根据多因素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不同结构参数的马达轴配流脉动仿真模型,计算不同结构参数轴配流窗口对应马达的输出转速脉动率,选出满足优化目标的最优马达轴配流窗口的结构模型,并判断所选模型的脉动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若不满足设计要求,则进一步优化预升压槽半径直至满足设计要求,得到对应马达轴配流窗口优化对象的结构参数。本发明能够改善轴配流窗口内油液的流动性,降低高低压切换过程中的压力冲击,减小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输出转速脉动,提高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工作平稳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21279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110528758.2
申请日:2021-05-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柱塞‑柱塞孔摩擦副低磨损表面轮廓设计方法,先建立柱塞‑柱塞孔摩擦副的磨损退化模型,该模型由柱塞的力和力矩平衡方程、摩擦副的润滑方程、摩擦副的油膜厚度方程、摩擦副的接触压力方程、柱塞孔的磨损深度变化量计算方程组成,求解磨损退化模型计算得到柱塞孔磨损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找到曲线上柱塞孔磨损量变化率最小时的柱塞孔磨损轮廓线,根据该磨损轮廓线确定优化后的更低磨损的轮廓表面的关键尺寸参数。本发明设计的摩擦副加工方便,且可以有效降低摩擦副磨合阶段的磨损率、延长摩擦副尤其是重载摩擦副的使用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