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深度学习的桥梁表观损伤双目视觉智能检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908276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327687.0

    申请日:2022-10-2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融合深度学习的桥梁表观损伤双目视觉智能检测方法及系统,包括:分别构建每个桥梁部位、桥梁构件和损伤类别的训练数据集;基于改进的VGG16模型,分别构建部位识别模型、构件识别模型和损伤识别模型,获得三层级预分类模型;基于改进的编码器‑解码器FCN模型,构建每个损伤类别的像素级检测模型;然后分别用相应的训练数据集训练多层级预分类模型和像素级检测模型,进行在线图像检测,获得预分类后的桥梁表观图像的损伤数量、形态轮廓及倾角走向;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中心投影模型,对损伤的图像形态轮廓进行三维重建并定量测量,获得损伤尺寸。本发明能输出位置、类别和尺寸等全面表观损伤信息,为服役桥梁表观状态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一种用于3D打印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装配式配筋打印建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09443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1572733.4

    申请日:2020-12-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3D打印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装配式配筋打印建造方法:选取结构构件,根据承载力极限状态下应力分布和大小确定和正常使用承载力状态下应力强度比确定筋材;根据筋材的交接点位置和交叉数确定连接套管的位置、数量和形式;根据结构构件空间外型确定混凝土、筋材和连接套管的打印流程,并根据打印流程编辑筋材和连接套管的定时定位联结和推送程序;沿打印流程形成混凝土层,并根据定时定位联结和推送程序将筋材和连接套管放入未硬化的混凝土层中并进行组装,形成空间多向连接套管整体配筋增强的3D打印混凝土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建造方法制备的3D打印混凝土结构形成空间刚性增强骨架,与传统建造方法形成的钢筋骨架接近。

    一种空间骨料增强3D打印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74407A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911000935.9

    申请日:2019-10-2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骨料增强3D打印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方法:选取结构构件,进行力学分析,确定植入筋材或编入绳/线材的基本用量和打印编织流程;确定空间骨料类型、定位和掺量;配制3D打印材料;根据选定的空间刚性骨料的定位和掺量,编辑空间骨料的电磁信号和定位推送程序;沿打印编织流程路径挤出3D打印材料和植入筋材或编入绳/线材,同时均匀撒入空间刚性骨料,分别实现空间骨料间的链接和空间骨料与筋材、绳材或线材的链接,逐层建造后叠加、硬化成型后一次性形成;或分段打印后形成空间骨料增强3D打印混凝土结构。该建造方法可以形成连续增强空间骨料,有效改善混凝土结构空间的受力性能,提高混凝土结构空间的抗拉强度和抗裂能力。

    用于盾构式土压平衡顶管施工的有限元精细化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25986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010512847.3

    申请日:2020-06-0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盾构式土压平衡顶管施工的有限元精细化模拟方法,包括:确定管片收缩率的参数,所述管片收缩率综合反映顶管施工过程中因掘进机尾部空隙,注浆减摩以及土体扰动作用引起的地层损失;确定顶管施工的荷载及施工参数;确定顶管施工模拟时各部分采用的本构模型及单元;确定施工步的设置,土体开挖、掘进机前进及管片拼装均通过单元的激活和冻结功能实现,地层损失通过管片收缩率功能实现;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本发明综合考虑掘进机尾部空隙、注浆减摩以及土体扰动作用引起的地层损失造成的影响,并考虑掘进机的约束作用及顶管穿越后持续扰动作用的影响,使有限元模拟最大限度的接近实际施工。

    用于3D打印的碳纳米管/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47418B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810779227.9

    申请日:2018-07-1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3D打印的碳纳米管/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碳纳米管/纤维混凝土的原料组成为:水泥6.8‑8.6份;矿粉3.0‑6.7份;硅灰1.3‑2.7份;石英砂4.7‑13.8份;水2.0‑4.1份;减水剂0.2‑0.5份;缓凝剂0‑0.03份;触变剂0‑0.004份;纤维0.05‑0.25份;碳纳米管0.0008‑0.008份;分散剂0.003‑0.16份。本发明提供的纤维混凝土材料具有合适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较高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韧性、良好的和易性和触变性,层与层之间能实现有效粘结,并且在堆积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和坍塌,可以做到针对工程需要而精准设计纤维混凝土材料的凝结和触变性能,可以满足不同的打印速度和结构施工的需求。

    一种用于3D打印的纤维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29968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810379230.1

    申请日:2018-04-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3D打印的纤维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纤维混凝土材料的原料组成为:水泥7.8‑8.4份;矿粉4.0‑6.7份;硅灰1.3‑1.7份;石英砂4.7‑7.7份;水2.3‑2.9份;减水剂0.2‑0.39份;缓凝剂0.0065‑0.0168份;触变剂0‑0.004份;纤维0.1‑0.2份。本发明提供的纤维混凝土材料具有合适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较高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韧性、良好的和易性和触变性,层与层之间能实现有效粘结,并且在堆积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和坍塌,可以做到针对工程需要而精准设计纤维混凝土材料的凝结和触变性能,可以满足不同的打印速度和结构施工的需求。

    基于内置U形撑的菱格状结构摩擦发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45596B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811308115.1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内置U形撑的菱格状结构摩擦发电装置,包括菱形支架,菱形支架的四个侧壁通过铰接件铰接.菱形支架的四个内壁上均铰接有一连接杆,其中两根相邻的连接杆末端铰接第一支撑板的两端,构成U形撑;U形撑内部具有抵柱和中空管,中空管垂直固定在支撑板上,中空管内具有弹簧,所述抵柱一端固定在铰接件上,另一端插入到中空管中。支撑板上依次布置金属导体层与介电材料层。菱形支架合拢时,两个支撑板上的介电材料层接触,产生摩擦电荷;后受弹簧压缩后的反向力,两层介电材料分离,从而由摩擦电荷产生感应电场,形成电势差。相较于现有的振动俘能装置,本发明具有占用空间小,使用寿命长、易与其他加工工艺集成、高能量转化率、精度优良的优势。

    一种3D打印编织一体化成型建筑的建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27875B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811038630.2

    申请日:2018-09-0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D打印编织一体化成型建筑的建造方法,包括:选取基本结构构件,空间建模后采用有限元分析,结合应力云图,设定判别域,进行结构空间优化,得到结构构件骨架;对结构构件骨架进行计算分析,根据结构受力薄弱面确定线材的编织范围和编织密度,再根据结构构件骨架以及线材的编织范围和编织密度确定打印流程和编织流程;配制3D打印材料;根据打印流程和编织流程进行3D打印基体和将线材编入,逐层建造后叠加一次性形成;或分段打印后通过预设榫接构造段连接。本发明提供的建造方法具有高韧性、耐疲劳和长寿命等优点;使建筑物各个部位既能达到结构力学的不同要求,又可以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可达到经济美观,造型艺术。

    静电式自供能应变栅格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09470133B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811308827.3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式自供能应变栅格传感器,用于测量待测构件的应变,装置结构包括滑槽和滑片,所述滑槽固定于固定端,且滑槽内侧底部布置有传感阵列;所述滑片固定连接待测构件,滑片下端部与滑槽内侧底部相接触。当滑片划过传感阵列时,将会输出一个对应的电信号,通过该信号所示的传感阵列中的传感单元的编号和输出电流大小,可得到滑片划过的分段个数和在单个传感阵列上的传感单元上划过的距离,进而来求得结构应变。相比其他应变测量装置来说,分段位移计具有结构简单、应用范围广、测量精度高、无需额外提供电源等优点,并且创造性地解决了按电信号标定应变的结果不稳定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