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811537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0174262.X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C02F1/469 , C01B32/16 , C01B32/1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包括步骤:将聚合物和锌盐溶于溶剂,静电纺丝获得锌/聚合物纤维;将锌/聚合物纤维先后浸泡在含氮有机配体溶液和亚铁盐与锌盐的混合溶液中,重复该过程若干次,得到逐层生长的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纤维;将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纤维浸泡在溶剂中溶解聚合物,得到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管;碳化得到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铁‑氮掺杂碳纳米管;将铁‑氮掺杂碳纳米管、导电剂及粘结剂混合均匀,涂布在集流体上,干燥得到铁‑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本发明所制备的铁‑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用于在电容去离子技术中进行咸水脱盐,脱盐容量大,长期脱盐稳定性强,脱盐速率快。
-
公开(公告)号:CN113426495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654139.8
申请日:2021-06-11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一种利用离子交换混合床增强脱盐电池性能的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填充电解液的电极室、若干组并联且用于填充料液的料液室和至少两张隔膜,所述电极室包括至少一个电解液入口、至少一个电解液出口和至少一个电极,所述料液室为料液流经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料液入口和至少一个料液出口,至少一个料液室内填充离子交换混合床,离子交换混合床由阴离子交换剂和阳离子交换剂混合而成,料液室设于相邻两个电极室之间,隔膜分别设于料液室与料液室之间、料液室与电极室之间。所述离子交换混合床廉价、安全,可有效增强低盐度料液的离子导电性,从而降低脱盐电池能耗、提高脱盐速率及料液回收率,对于液流脱盐电池的推广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036202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174530.4
申请日:2021-10-0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6F16/2458 , G06F16/29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源示踪与水力联合层析反演的致灾构造超前预报方法,采用的试验监测布置方案紧密结合超前地质钻探条件,与隧道(洞)、巷道洞径有关,实施基础为地下工程中施作的超前地质钻孔,对多种地下工程具有普适性,采用的热源示踪法因其监测便捷、无污染具备良好应用前景,并基于平滑低通滤波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滤波方式实现了状态预报误差的协方差矩阵及增益矩阵的动态调整,具有跟踪突变状态能力,有效避免滤波发散,该方法充分利用传统水文地质试验得到的数据信息,开展水文地质联合层析反演,可显著降低了反问题的多解性,实现解译包含的致灾构造富水性的非冗余信息,为提前准确探明工程前方致灾构造提供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2811537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174262.X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C02F1/469 , C01B32/16 , C01B32/1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包括步骤:将聚合物和锌盐溶于溶剂,静电纺丝获得锌/聚合物纤维;将锌/聚合物纤维先后浸泡在含氮有机配体溶液和亚铁盐与锌盐的混合溶液中,重复该过程若干次,得到逐层生长的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纤维;将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纤维浸泡在溶剂中溶解聚合物,得到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管;碳化得到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铁‑氮掺杂碳纳米管;将铁‑氮掺杂碳纳米管、导电剂及粘结剂混合均匀,涂布在集流体上,干燥得到铁‑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本发明所制备的铁‑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用于在电容去离子技术中进行咸水脱盐,脱盐容量大,长期脱盐稳定性强,脱盐速率快。
-
公开(公告)号:CN109781464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910095196.X
申请日:2019-01-31
Applicant: 河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水质采样器,包括箱体、箱盖、采样管路系统、位于所述箱体内的若干采样袋、与所述采样袋连接的带管连接盖以及控制装置,所述采样管路系统包括干流水管、若干沿所述干流水管长度方向分布的通过三通与其连接的分流水管、连接所述分流水管与所述带管连接盖的分水泵、与所述干流水管一端连接的进水管、与所述干流水管另一端连接的排水泵以及与所述排水泵连接的排水管。本装置具有管路清洗以及隔绝空气功能,具有结构简单、轻便、紧凑,使用便捷、稳定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626751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910074676.8
申请日:2019-01-25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C02F9/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001 , C02F3/02 , C02F7/00 , C02F2103/0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曝气式雨水净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雨水净水系统包括集水模块,与所述集水模块连通的弃流模块、与所述集水模块连通的净化模块以及给所述集水净化模块供气的曝气模块;所述弃流模块包括与所述集水总管出口连通的第一引流管以及与所述第一引流管连通的弃流罐;所述净化模块包括与所述集水总管出口连通的第二引流管以及与所述第二引流管连通的集水罐,所述曝气模块包括气泵以及与气泵出口连接的送气管,所述送气管出口位于所述集水罐底部。本发明能够通过自动曝气提高微生物活性,改善雨水桶中雨水水质,延长了雨水桶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提高雨水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766359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41003.5
申请日:2016-11-22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nventor: 林鹏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 Y02B30/625 , F25B27/02 , F25B15/06 , F25B43/00 , F25B4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溶解热和工业废热的制冷装置,利用溶解吸热的溶质,在其溶解或者浓溶液稀释的过程中吸热从而达到制冷效果的制冷方法。本发明执行单元由阀门和水泵等构成,用执行单元控制混合器进水混合的快慢即可控制制冷温度,通过执行单元的作用可以将制冷剂稀溶液的浓度的浓缩至预设值,控制简单。有些制冷剂的浓溶液稀释时可将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制冷效率较高。制冷剂可采用硝酸钾、硝酸钠等硝酸盐类物质,对设备腐蚀性不强,对环境无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4019137B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111174679.2
申请日:2021-10-0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工程富水致灾构造水文地质参数反演试验系统及方法,包括:物理模拟模型箱、致灾含水体构造、相似材料、热源示踪标记系统、供水水箱及水泵、恒温水浴池、水力刺激系统、水力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本发明充分利用了超前钻孔施工设计,通过分析施工或实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可实现获取隧道工程前方水文地质参数高分辨率分布,准确刻画致灾构造位置及分布,以便开展隧道工程前方灾害源的预报预警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9987790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910246887.5
申请日:2019-03-2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C02F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态滤床,包括进水口,进水口的下方设置有溢流槽,溢流槽上端连有溢流板的首端,溢流板的尾端与好氧池的进水处连接,好氧池内设置若干MBBR固定支架和污泥斗,MBBR固定支架上设置有MBBR填料,污泥斗位于沿水流方向的末端,好氧池的出水处连有输水管的进水处,输水管上设置有阀门,输水管的出水处位于滤床上方,滤床内从上到下依次铺设有种植基质层、上层土工织布层、砂石层、下层土工织布层和砾石层,种植基质层上种植有植物,滤床底部设有出水口。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生态滤床,适用于污染程度较轻的水体,或较小负荷的污水处理,具备降解效率高、能耗较低、建造成本低、便于维护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036202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111174530.4
申请日:2021-10-09
Applicant: 河海大学
IPC: G06F16/2458 , G06F16/29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源示踪与水力联合层析反演的致灾构造超前预报方法,采用的试验监测布置方案紧密结合超前地质钻探条件,与隧道(洞)、巷道洞径有关,实施基础为地下工程中施作的超前地质钻孔,对多种地下工程具有普适性,采用的热源示踪法因其监测便捷、无污染具备良好应用前景,并基于平滑低通滤波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滤波方式实现了状态预报误差的协方差矩阵及增益矩阵的动态调整,具有跟踪突变状态能力,有效避免滤波发散,该方法充分利用传统水文地质试验得到的数据信息,开展水文地质联合层析反演,可显著降低了反问题的多解性,实现解译包含的致灾构造富水性的非冗余信息,为提前准确探明工程前方致灾构造提供理论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