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流负压与旋转毛刷共同作用的吸蝗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875562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610248310.4

    申请日:2016-04-20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流负压与旋转毛刷共同作用的吸蝗装置,包括吸入段、输送段和收集仓,吸入段、输送段均为管状;吸入段的出口端与输送段的入口端相连接,输送段的出口端与收集仓的入口端相连接,收集仓的后端设有网格板;吸入段、输送段和收集仓均相连通。本发明的最大特点在于吸蝗效果好。本装置仅捕集受到装置运行的惊扰而跃起的蝗虫,并不吸入地面上的杂物,且装置结构简单。

    一种电动汽车轮后能量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8330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1341908.5

    申请日:2021-11-12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轮后能量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汽车领域,风道内设置有风能压缩装置,风能压缩装置由弹性材质制备而成;所述风能压缩装置内安装有风力机,通过调整风能压缩装置中间段的径向尺寸的大小进而调整进入风力机流体速度大小;所述风力机将流体能量进行回收。一方面,利用车轮旋转产生的轮后气流带动风力机旋转,从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并将电能储存于蓄电池中,实现能量回收;另一方面,利用流出风道的气流抬升汽车迎面气流,减少汽车迎面气流与前挡风玻璃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空气阻力;最终,提升汽车的续航里程,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机动车多功能智能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4986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11671.8

    申请日:2023-06-15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机动车多功能智能安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灯光安全系统,能够辅助驾驶员判断车辆是否会与周边障碍物发生擦碰,以提升车辆的行驶安全性与通勤效率;还包括后视野安全系统,若车辆向左、向右换道行驶,处于上坡、下坡行驶,向左、向右掉头变换车道时,能够辅助驾驶员及时观察目标车道的来车,以有效避免本车与来车发生碰撞;还包括车门安全系统,能够实时探测车门开启过程中,车门下方路面的凹陷程度,便于驾乘人员下车;还包括行人保护系统时,利用倒L型条状气囊A、倒L型条状气囊B、条状气囊A、条状气囊B、后备箱盖、弹射机构,能够在机动车与行人发生低速、中速、高速碰撞时,有效避免行人与车辆前方、后方地面发生碰撞。

    一种高效空化灭菌装置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277179B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610751588.3

    申请日:2016-08-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空化灭菌装置,包括主循环回路和分支回路;所述主循环回路包括循环泵A、阀门A、文丘里管、中心套管、导流片、外水箱、流量计和一个三通,所述中心套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通过导流片连接;所述分支回路包括内水箱、循环泵B、阀门B。本发明的最大特点在于在文丘里管扩散段出口端设置一中心套管,中心套管与内水箱入口对接,充分利用液体经过文丘里管时产生的空化泡,因而灭菌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可有效减少循环次数,节约能耗。

    一种高温泵轴承冷却余热回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766373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180399.1

    申请日:2016-12-20

    Applicant: 江苏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30/02 F04D29/5866 F04D29/5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泵轴承冷却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泵轴承箱体、膨胀阀、干燥过滤器、水冷模块、压缩机、汽液分离器;所述泵轴承箱体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膨胀阀、干燥过滤器、水冷模块、压缩机和汽液分离器,并形成闭合回路;所述泵轴承箱体内部设有热交换区,所述热交换区焊接有分段交错排列的肋片组。所述肋片组中肋片形状呈三角形,材料为铝,所述肋片组与主轴中心线成18°~20°,交错排列的所述肋片组中每排肋片长度相同。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利用了流体流动、对流换热、及强化传热原理,系统的传热效率高,可实现高温泵上轴承的有效冷却。

    一种高效空化灭菌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277179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751588.3

    申请日:2016-08-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34 C02F2201/0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空化灭菌装置,包括主循环回路和分支回路;所述主循环回路包括循环泵A、阀门A、文丘里管、中心套管、导流片、外水箱、流量计和一个三通,所述中心套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通过导流片连接;所述分支回路包括内水箱、循环泵B、阀门B。本发明的最大特点在于在文丘里管扩散段出口端设置一中心套管,中心套管与内水箱入口对接,充分利用液体经过文丘里管时产生的空化泡,因而灭菌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可有效减少循环次数,节约能耗。

    一种采用双分流叶片的旋喷泵集流管

    公开(公告)号:CN106246605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751589.8

    申请日:2016-08-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双分流叶片的旋喷泵集流管,在集流管内流道的入口段的转弯处设有分流叶片A和分流叶片B,分流叶片A设于靠近转弯处的外侧圆弧处,分流叶片B设于靠近转弯处的内侧圆弧处,分流叶片A的凹面与转弯处的外侧圆弧方向相同,分流叶片B的凹面与转弯处的内侧圆弧方向相同。本发明结构合理、内部流动稳定,使得泵的性能和稳定性提高。集流管入口段内设置的两个分流叶片不但充分考虑到了集流管内流道形状对流动的影响,而且符合流体在集流管内前进时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有效提高了集流管内部的流场质量,消除了流体在进入集流管后迅速转弯而可能产生的旋涡与回流,流动的改善对集流管受到的流动作用力改善也有促进作用。

    一种气流负压与旋转毛刷共同作用的吸蝗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875562A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610248310.4

    申请日:2016-04-20

    Applicant: 江苏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M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流负压与旋转毛刷共同作用的吸蝗装置,包括吸入段、输送段和收集仓,吸入段、输送段均为管状;吸入段的出口端与输送段的入口端相连接,输送段的出口端与收集仓的入口端相连接,收集仓的后端设有网格板;吸入段、输送段和收集仓均相连通。本发明的最大特点在于吸蝗效果好。本装置仅捕集受到装置运行的惊扰而跃起的蝗虫,并不吸入地面上的杂物,且装置结构简单。

    一种电动汽车轮后能量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83308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341908.5

    申请日:2021-11-12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轮后能量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汽车领域,风道内设置有风能压缩装置,风能压缩装置由弹性材质制备而成;所述风能压缩装置内安装有风力机,通过调整风能压缩装置中间段的径向尺寸的大小进而调整进入风力机流体速度大小;所述风力机将流体能量进行回收。一方面,利用车轮旋转产生的轮后气流带动风力机旋转,从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并将电能储存于蓄电池中,实现能量回收;另一方面,利用流出风道的气流抬升汽车迎面气流,减少汽车迎面气流与前挡风玻璃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空气阻力;最终,提升汽车的续航里程,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汽车气流能量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71275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64570.0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汽车气流能量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汽车领域,包括车顶纵梁、B柱、C柱、横梁、车尾纵梁和中空梯形管道。首先,利用流出中空梯形管道开口B的气流抬升汽车迎面气流,减少汽车迎面气流与前挡风玻璃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汽车的空气阻力;其次,利用汽车迎面气流带动风力机旋转,从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并将电能储存于蓄电池中,实现能量回收;再次,通过车顶纵梁、B柱引导,利用迎面气流为电动汽车电池包散热;再次,通过连通汽车车内热空气与车外的大气,实现降低车内温度的目的;然后,利用气流流动,实现清理后挡风玻璃与后备箱夹缝内污垢的目的;最后,通过调整流出车尾纵梁后端开口的气流角度,实现增加下压力的目的。

Patent Agency Ranking